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南海备忘录-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清朝统治的200余年间,市政建树不在皇城宫阙,但西郊的皇家苑囿营作却超过前代。在改建修葺紫禁城的同时,集中全国主要财力、物力和天下能工巧匠,在京城西北郊营建皇家苑囿,形成北京乃至中国造园史上第三个高潮。    
    当然作为紫禁城近临的西苑三海,是不能不修缮拓建的。    
    康熙、雍正、乾隆几代皇帝,对中南海大加拓建,不仅在此游、节庆赏宴王公卿士,而且在勤政殿等处召见官员,处理国务,接见进京朝觐的外藩属国使臣,欢迎凯旋回朝的出征将领。此时中南海也变成了清王朝的政治中心。喜好作诗题字的乾隆皇帝说:“胜朝遗迹,百年承平,一亭一榭,各标胜概,逐景得句,无虑数十百首。”    
    清朝鼎盛时期,中南海里每年总要有几次隆重盛大的活动。顺治年间,每岁阴历七月十五建“盂兰盆会”,放荷花彩灯数千盏,满池光华庆升平,火树银花不夜天,为苑中一大盛事。康熙、乾隆时,向例在中秋节前两三天,集三旗大臣侍卫在紫光阁前校射。一到入冬湖水封冻时节,则命八旗禁旅在太液池上习冰嬉,练技艺,分棚掷彩球,互相追逐比试矫捷,并设旌门悬靶演习射箭,轮番阅射,按等行赏。到同治、光绪年间,专门组织“冰鞋处”,在中南海表演滑冰。    
    1861年11月1日,慈禧发动政变,开始垂帘听政,同时她不安于蛰居“红墙绿瓦黑阴沟”的紫禁城,十分向往昔日的园居生活,于是,便处心积虑地谋求重修西郊圆明园。    
    1873年11月27日,重修圆明园工程正式兴工,但因工程浩大,而又工款无着,材料奇缺,修建工程不得不于1874年9月9日停工。    
    1874年9月11日(同治十三年八月初一日),同治帝即颁诏停建圆明园工程的第三天,便发布上谕,命总管内务府大臣“查勘三海地方,量加修理,为朕恭奉两宫皇太后驻跸之所”。但时间不长,同治皇帝宾天,此议暂罢。    
    1885年(光绪十一年),年轻的光绪皇帝年满15岁,即将举行“大婚”,“亲政”,慈禧便授意光绪皇帝,以“颐养两宫”之名,降旨重修西苑三海。    
    重修西苑三海,是光绪年间京师最大土木工程之一,自始至终都由皇室最高皇权执行者醇亲王奕譞,以及庆郡王奕劻监督实施。不久,海军衙门成立,以醇亲王奕譞为总理海军衙门事务大臣,以庆郡王奕劻和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会同办理。他们三人以“筹建海军”为名,把很大一部分精力用于重修西苑三海和西郊颐和园工程。整个工程的大部分费用则由海军衙门报销。李鸿章成了筹备工款的总经理。他采用调拨、报销修园银等手段,挪用了大笔海军经费。    
    在《李文忠全集、来往函件》中有这样的记载:    
    一、“三海工程,急需二十四万两,先由海署存款项下借拨”。    
    二、“三海工程,待款孔亟,先由海署息借洋款八十万两八”。    
    三、报效修园工程银计有:“文銛三十万两,崇礼三十万两,崇厚三十万两,文锡二十万两,海署一百万两,增调一百万两,奕譞、奕劻代表神机营陆军将佐共七十万两,李鸿章代表海军衙门全体海军将佐共七十万两”。    
    这三项记载,共筹集园工银554万两,涉及海军衙门的有374万两。    
    这次重修西苑三海,除维修油饰原有建筑外,展拓了中海地面和南海水域,新建了一些重要建筑物和洋务设施。如慈禧寝宫“仪銮殿”、“西苑电灯公所”。增建了180余间直房和70余处堆拨,历时4年,到1888年(光绪十四年)春工程渐次告竣,7月31日,慈禧太后首次驻跸中海“仪銮殿”。    
    在这次拓建三海时,在中海西岸的紫光阁前还修筑了一条小铁路直通北海的镜清斋。李鸿章进贡了火轮车6辆,都是从法国进口的,属于窄轨火车。其中有一节高级卧厢车,“陈设华美,制作精工”。李鸿章还特为这些经办的法国商人请赏,要分别赏给他们以一、二、三等宝星。这条铁路通过中南海北面的福华门和北海的阳泽门,由于两门之间为交通要道,这段铁轨是不固定的,使用时临时安装。据说慈禧太后乘坐火车,不准车头呜笛,所以,行驶时不用机车,而是在车上拴绒绳,由太监曳引,前面还有仪仗开路。    
    这条小铁路是我国最早的铁路之一。修筑铁路表面上看是供慈禧太后游乐之用的,实际上李鸿章是另有用意。他鉴于朝野中对修铁路的争议很大,有些人坚决反对修铁路,慈禧太后又犹豫不决,所以,便以火车进宫,修小铁路的办法,让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亲眼看到火车,从而支持修铁路的主张。    
    在这重修西苑三海的第十二年,即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了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帝落荒而逃,西苑三海变成了帝国主义侵略军的兵营,联军统帅瓦德西的司令部就设于慈禧寝宫“仪銮殿”。西苑三海遭受洗劫,破坏严重,仪銮殿被火焚。    
    1902年1月7日,慈禧、光绪结束流亡生活,回銮入京。是年,立即着手整修西苑三海。重点工程是在仪銮殿基址的东南方位,即春藕斋北面,建造慈禧太后的女宾招待处,费币500万,仿西洋建筑模式,建洋楼,命名“海晏堂”。辛亥革命后,更名“居仁堂”,随后,又在仪銮殿原址上,按中国传统宫殿式建造慈禧寝宫,命名“佛照楼”。后又更名为“怀仁堂”。    
    光绪年间重修西苑三海,增设了铁路、电灯公所、西式洋楼等设施,标志北京正酝酿由封建古都向现代化都市演进,是北京城市现代化的起点和界碑。


第一部分 撩开中南海的神秘面纱第6节 风云激荡中南海

    辛亥革命风暴席卷全国,清王室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袁世凯篡权,登上总统宝座,入主中南海居仁堂。但民国时期,军阀之争频起祸乱,中南海几易其主。国民党政府时期,最后的剿总司令,终以和平方式,交出中南海,走出北平城。    
    武昌起义爆发后,各地革命浪潮风起云涌。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帝制终于被人民推翻了。民国前期北京仍为中华民国首都。于是北京便以“民国首都”的地位成为北洋军阀封建独裁统治的中心。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第二年6月28日,国民党南京政府改北京为北平,并划为特别市。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南海一直处于风云激荡的历史漩涡之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一面要挟革命党议和,一面又在海晏楼朝见隆裕皇太后,用革命声势恫吓她,以此威迫清帝退位。袁世凯夺权后,把海晏楼改成“居仁堂”会客室。并在中海西岸,建了双亭,在亭南建石室。石室白石砌成,朱门金钉,南向。室内藏“建储函册”金匾。袁世凯窃国后,根据大总统选举法,由袁世凯写出三个候选人名单,封于金匿,藏于金室,到期打开金匮,取出函册,由国会从袁世凯早就指定的三名候选人中选出一名当总统。    
    1915年袁世凯要做皇帝了,12月13日,在居仁堂接受百官“朝贺”,册封黎元洪为武义亲王。接着,成立帝制“大典筹备处”,对龙济光、张勋等49人封爵加官,改总统府为“新      
    华宫”,改民国五年为“洪宪”元年,这个大野心家自以为安排得当,事事如意,只等1916年元旦那一天穿龙袍登龙位了。但同月23日,蔡锷等在云南首先出师讨袁,贵州、广西、广东、浙江等省纷纷响应。1916年3月22日,他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6日,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中,一病“呜呼”。    
    袁世凯死后,冯国璋当上了总统,他把居仁堂作为自己眷属住房,堂门改为“宝光门”。冯国璋曾在堂后楼内召开有中外人士参加的关税会议。    
    曹锟当总统时,则把他的姬妾安顿在居仁堂,他自己在居仁堂北面民国初年新建的延庆楼办公。1923年冯玉祥率领国民军入京,即将曹锟幽禁在延庆楼。    
    1928年北伐战争后,中南海改为公园,任人游览,居仁堂改为国立图书馆。“瀛台各处,俱以赁诸市商,为品茗消闲之所。”但由于民国时期,军阀之争频起祸乱,市政建设停滞,中南海建筑缺少维护修理,显得破旧,整个中南海呈现出一片荒凉景象。    
    1934年公园关闭,作为北平行辕所在地。行辕办公地址设在中南海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