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代伟人:周恩来26年总理风云-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近两日这里的工作有一个重要发展。斯大林同志已同意周恩来同志来莫斯科,并签订新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贷款、通商、民航等项协定。……今日下午八时,莫洛托夫、米高扬二同志到我处谈话,问我对中苏条约等事的意见。我即详述三种办法:
(甲)签订新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这样做有极大利益。……
(乙)由两国通讯社发一简单公报,仅说一下两国当局对于旧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其他问题交换了意见,取得了在重要问题上的一致意见,而不涉及详细内容,实际上把这个问题拖几年再说。这样做,中国外长周恩来当然不要来。
(丙)签订一个声明,内容说到两关系的要点,但不是条约。这样做,周恩来也可以不来。
当我详细分析上述三项办法的利害之后,莫洛托夫同志即说,(甲)项办法好,周可以来。
毛泽东力主(甲)项办法,得到苏方的同意。谈判签订新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毛泽东认为非周恩来莫属。(甲)项定下来以后,毛泽东心急火燎,恨不得恩来早日到来。他在电报中给了周恩来五天的准备时间:
我的电报1月3日到北京,恩来准备5天,1月9日从北京动身,坐火车11天,1月19日到莫斯科,1月20日至月底约10天时间谈判及签订各项条约,2月初我和周一道回国。……
你们收到此电后,请于5天内准备完毕。希望恩来偕同贸易部长及其他必要助手和必要文件材料,于1月9日从北京动身……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进行准备,实在不易。毛泽东深知这一点。末了,他又在电报中以商量的口气对周恩来说:
以上是否可行,五天准备时间是否足够,是否还需多一二天准备时间,有无叫李富春或其他同志同来协助之必要,均请考虑电复。
周恩来极为理解毛泽东在苏联的处境。在谈判缔结新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问题上,斯大林原先并没有这方面的打算,他只认为毛泽东去莫斯科就是为他祝寿的;况且苏联政府认为在1945年8月14日曾经与中国的国民党政府签过一个《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有一定的约束力,没有必要再签。所以毛泽东与斯大林的意见一度出现分歧,毛泽东受到了斯大林的冷落。
此时,毛泽东好不容易使苏联领导人同意签订新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此事宜趁热打铁。周恩来心想,此行前去苏联协助毛泽东,宜早不宜迟。
然而,新中国刚刚建立才三个月,党、政、军主持工作的主要领导人都要出国,此事非同小可。
为让国内明白这件事的必要性,毛泽东次日上午再电中共中央,托周恩来等人向有关方面解释:
恩来同志出国来苏须在政务院会议正式通过,并报告此行系为谈判及签订新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此外还应约集政府委员之在京者开一座谈会作同样报告。
在两次会议上,应指出这一行动将使人民共和国处于更有利的地位,使资本主义各国不能不就我范围,有利于迫使各国无条件承认中国,废除旧约,重订新约,使各资本主义国家不敢妄动。
上述安排,周恩来一一做到了。
1月9日深夜即1月10日凌晨,周恩来亲率中国政府代表团乘火车离开北京前往莫斯科。周恩来带去的人中,有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李富春,贸易部部长叶季壮,外交部苏联东欧司司长伍修权,中共旅大市委书记欧阳钦,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副部长吕东、贸易部副部长张化东,外交部办公厅副主任赖亚力等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周恩来在领导共和国经济和贸易工作上的得力助手。
经过10天的艰苦行程,周恩来一行于1月20日下午5时抵达莫斯科雅罗斯拉夫火车站。这是周恩来第一次以新中国总理的身份出访。亮相的地点,是同样以“红色政权”立国的苏联首都莫斯科。

折冲樽俎(3)

下火车时,他见到了前来迎接的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米高扬、外交部长维辛斯基、驻华大使罗申等人。
中国东北的寒冷,周恩来早在少年时期就领教过,而莫斯科的严寒,则更胜一筹。面对车站站台上刺骨的寒风,1997年冬天,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笔者参加制作大型文献纪录片《周恩来》,曾专程到莫斯科雅罗斯拉夫火车站拍摄外景,亲身感受到了车站站台上的严寒。周恩来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说:
我这次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的指示,来到莫斯科,参加巩固中苏两大国邦交的会商。……中苏两大国家进一步的友谊与团结,对于世界和远东的和平进步事业毫无疑义将有重大的意义……
周恩来到达莫斯科后,毛泽东的受冷落感和担心,顿时消失了许多。用驻苏大使王稼祥的夫人朱仲丽的话来说:“周总理来后,即去毛主席住所研究中苏会谈问题。毛主席的住所热闹起来。”
周恩来的到来,使中苏两国的接触又呈现出活跃的气氛。有周恩来在,这时的毛泽东显得很轻松。周恩来也迅速进入他极为擅长的谈判角色。
对周恩来的外交才能和谈判特长,毛泽东是最为了解的。毛泽东曾多次赞许过:“周恩来在大的国际活动方面比我强,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
周恩来不愧为谈判能手,谈判一开始,他便掌握了谈判桌上的主动权。当时的随团翻译师哲后来回忆道:
开始,苏方按周总理说的基本思想和大体内容,写了一个草案给我方看。周总理看后说:“不对,我说的很多,内容没有全包括进去,要修改。”当即把王稼祥、陈伯达叫来商量,同时向毛主席作了汇报。毛主席说,我们自己重搞一个吧。
苏方同意由周恩来起草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周恩来不负众望,经过两天的会谈,他便拿出了新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草案。在条约的名称上,周恩来颇费心思,最后他增加了“互助”两字。这是周恩来在外交场面上的独特发挥。有无“互助”两字,含义是不一样的。“互助”,表明两国的关系是互惠互利的,是平等的。既是同盟,又互有独立性;既标明了新的历史意义,又与旧条约区别开来。
毛泽东对周恩来的这种发挥,历来是极为欣赏的。经毛泽东同意后,师哲将条约草案翻译成俄文。
1月24日,周恩来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草案)》送交苏联外长维辛斯基。
师哲回忆说:“苏方没有改动多少,表示满意。看来,这是出乎他们意料的,他们没有想到我们会提出内容这么充实的条约。”
自1月24日以后,周恩来着手起草《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等文件。经过周恩来、米高扬以及中苏双方人员反复协商,条约和协定终于谈定。
2月14日,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举行了签字仪式。毛泽东和斯大林出席,由周恩来和维辛斯基分别代表两国政府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和《中苏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文本上郑重地签上了名字。
《条约》规定:为反对侵略和保卫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两个协定分别规定:苏联放弃在中国享有的特权,在1952年末以前将中苏共同管理的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及属于该路的全部财产无偿地移交给中国政府。不迟于1952年末,苏联军队从旅顺口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国,中国政府负责偿还苏联自1945年以后在此处的建设费用。苏联政府在1950年到1954年5年内,以优惠条件贷款给中国3亿美元(年利1%),作为中国偿付苏联所交予的机器和器材之用。
条约的顺利签字,表明新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出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签字仪式上,周恩来充满喜悦地说:“这些条约和协定的签订,对于新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说来,是特别重要的,将有助于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苏两国这种为和平、正义与普遍安全而携手合作的举动,不仅是代表中苏两国人民的利益,同时也是代表东方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的利益。”

折冲樽俎(4)

在签字仪式后斯大林举行的招待会上,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米高扬主动到周恩来面前敬酒。米高扬早在1949年初奉斯大林命秘密到西柏坡时,就对周恩来的才华感叹不已,他当时就认为周恩来是新中国总理和外交部长的最佳人选。这次又与周恩来多次谈判、接触,米高扬对周恩来那东方似的儒雅和风度,机智敏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