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随章侃-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量学者毕生研究儒家,但是更多的平民百姓连字都不识,要让他们理解学者的那些只怕是太难了,只能选择最能理解的内容来教育百姓;这就好象我们现在虽然号称法治社会,但是烦琐的法律知识也只有专业人员如律师才能明白,一般人能知道基础的法律知识便已经足够了。
那古代平民百姓的道德规范是如何的呢,这只怕一本书也写不完,我们只说与本章有关的内容,便是“义”。什么是“义”,若是学者研究,只怕引经据典,没个几万字写不完,但是对老百姓来说,不需要那么复杂,八个字就可以说明:“有恩报恩,有仇报仇。”
简单吧,其实就这么简单,俗话说“侠以武犯禁”,侠并不受统治者的青睐,但是为何长期以来侠客故事却能常在市井流传,远比那四书五经还要深入人心呢,便是因为侠客的“快意恩仇”。
现在流行将三国水浒读成政治类小说,但是在我看来,确实颇多小说带有政治意味,但是假如将小说纯粹读成政治,就无趣了,如三国演义,虽有三国历史作为蓝本,但是也颇多杜撰,假若以三国志为依据探究政治那还罢了,以演义为依据探究所谓的政治厚黑等等,那岂不是笑话,水浒则更是如此。三国水浒等等演义传奇在说书先生嘴边精炼多年,我辈之中也大有喜爱说书者,难道听这说书是为那里面的阴谋诡计,尔虞我诈而激动万分,拍手叫好,三月而不知肉滋味。非也,我们只会为那武二郎报兄仇,关二哥走单骑击节叫好,无他,因为我们胸中都有一种叫做快意恩仇的东西。
我们为什么喜欢武松这个杀人犯,不是因为他喜欢杀人,而是因为二郎杀西门庆潘金莲是为了报杀兄之仇,杀蒋门神是施家之恩。是因为他写那“杀人者,打虎武松”的张狂;我们为什么喜欢鲁智深,不是因为他的卤莽,而是因为鲁提辖为金翠莲而杀镇关西的侠。为林冲护送沧州的义,我们为什么喜欢李逵,并不是因为他一个板斧一个人,而是他对宋江那样近乎于愚的义。为什么我们会喜欢金庸古龙这些武侠小说里放荡不羁的侠客,并不是因为他们是真实的,而是因为我们喜欢他们在文中的快意恩仇。
这种快意恩仇是我们文化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早自春秋左传,史记中的刺客游侠列传,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或许这对于现代社会已经部分不适应,但是对于古代百姓来说,这是他们遵循的道德准则,甚至对于他们来说,这比“忠”还要重要。
从这点看关羽的行为便可以理解了,华容道为什么放曹操,因为曹操当年对他有恩,快意恩仇里面有个讲究,凡是大人物,有仇未必一定要报,但是有恩,一定要报,所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士为知己者死,都是这个意思,曹操虽然不比刘备那般是自己的兄长,但是对于自己也是有恩的,虽然在之前关羽有斩颜良文丑挂金封印之举,但是曹操的恩还是留下了,(快意恩仇有趣就有趣在这,一旦有了恩,不管大恩小恩,那一辈子便是有恩,抹不开去不掉的,就象忠是一样的道理,一旦从一主,便是一辈子忠,除非主公死去或者自己死去。)所以关羽放了曹操不但能得到读者的谅解,反而更让关羽忠义的形象更深入人心,因为这是符合一般老百姓的行为规范的。自然,这用政治等角度来解释是解释不通的。
关羽能成为历代忠义的典范,甚至成为商人帮会的保护神,便是因为他的快意恩仇,你看他演义中和刘备张飞逃园结义,始终不离不弃,救二嫂,走单骑,对曹操之恩,斩颜良文丑,挂印封金,纵其走华容道;对张辽徐晃,有故旧之情,对一般小兵,却有着长者的温情;(三国志称关羽善待卒伍,演义中他对华容道那些惶惶皆欲垂泪的曹兵,有一丝不忍,再评书中更有说关羽只斩杀大将不斩小兵的,)而对其他人,却始终有一股傲气,要处处高人一等,称黄忠为老兵,要与马超一比高下,视孙权于无物,若是把他放到武侠小说中,这岂不是一个带着一份傲气,一丝狂意,一缕义气,快意恩仇却又有情有义的侠客嘛。
演义中的关羽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是不合格的,但是,对于往往终生不会与政治打交道的平民百姓来说,应该会很想得到关羽这样的人来做兄弟,做朋友,做自己的关二哥。
第五十一章借荆州?
    三国随章侃第五十一章借荆州?
(演义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
“刘备借荆州,一借不还”这因为演义的关系,已经成了众所周知的口头语了。不过,这句话和那句“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一样,大有问题。
之前已经提过,演义中所称的“刘备摔孩子”乃是子虚乌有的事,后人却常拿演义杜撰的这事来说刘备虚伪,而“借荆州”一事呢?
先说说“借荆州”的始末,孙刘联军在赤壁击败曹操后,追击到江陵,刘备南下攻取荆南四郡,而周瑜攻打江陵,这在演义五十一到五十三回也便提到了此事,但是和演义中截然不同的是,一来刘备是先攻取荆南四郡的,而且并没有夺取襄阳,虽然日后刘备以关羽为襄阳太守,但是此乃遥领,襄阳之后一直在曹方手中;二来刘备在攻取荆南四郡时没有象演义般那么复杂,如长沙的韩玄未做任何抵抗便投降了,四郡中只有武陵太守金旋据称抵抗了一阵,演义中为了黄忠魏延等人的出场,和显示关羽张飞赵云之能,刻意加入了这么多戏。而第三,也就是最关键的是,刘备断没有象演义那般得诸葛亮之计偷偷夺取了江陵。
演义中称诸葛亮趁周瑜曹仁相攻之机,偷偷夺取了江陵,从而一气周瑜,不过这纯粹是无稽之谈,要真是如演义中那般,孙刘联盟肯定就此破裂,而且诸葛亮这样的用计,也大大违背联盟之道,颇象小人之为。
这里就要说到演义中的一点弊端,演义对诸葛亮寄予厚望,为了显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时编造剧情达到了离谱的程度。比如这一气周瑜的偷袭江陵,为了让诸葛亮在计谋上高过周瑜一头,不惜在背后算计友军,可要他真这样做了,孙刘联盟还能维持下去吗?历史上的孙刘联盟能维持一段时间,是建立在两者共同进退的基础之上,并不是如演义中所写的那样,江东出力,刘备占便宜的,就说攻打江陵一事,并不是如演义说的周瑜攻打江陵,最后被刘备偷袭占了便宜,而是刘备和周瑜合力攻打江陵,刘备还遣关羽以断北方援军,在两军合力之下,才得以控制了江陵,而江陵也是由周瑜军所控制,刘备在南岸地驻守,设公安。
孙刘联盟日后关系虽然一度紧张,但是起初联盟是建立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之上,双方都表现了一定的诚信关系,刘备和周瑜在一段时期内也是相处非常的融洽,若真是按演义中的诸葛亮那样做,只占便宜不出力的话,根本就维持不了联盟关系。演义为了显示诸葛亮的智慧,刻意做出这么多戏来,可是仔细看进去,只能感觉到一种文人的小聪明而已,断断算不上大智慧,可以说是一败笔。
最有趣的是,演义是刘备借荆州这个说法的鼓吹者,可他却把刘备从孙权那真正借来的江陵先抢到手了。
我们常说刘备借荆州,其实这并不完全,荆南四郡是刘备征伐而下,江陵刘备和周瑜一起相攻而得,刘备得到南岸之地,此时的荆州已经一分为三,而孙权日后借给刘备的只是包括江陵的南郡江北之地,而且荆州的江夏还在孙权手中,所以准确来说,刘备借的是南郡或者说江陵,而不是荆州。(有一点最有趣的,演义中有鲁肃和诸葛亮订约刘琦死后还荆州,可是呢,刘琦死前江陵就根本没借给刘备,刘备得到江陵乃是刘琦死后,刘备被推荆州牧之后的事了。)
而日后孙权几次提到要刘备还荆州,也就是指的借出江陵之功。演义中孙权一方几次提到赤壁之功,但是这其实和荆州一事关系不大,赤壁一战,即便刘备不参与,孙权也要拼死一争,所以赤壁一战两者是联盟关系,刘孙两家都出了大力,而不是谁得了谁的好处,而且赤壁胜利并不意味着荆州便就到手,演义中在谈到荆州问题上的赤壁之功并不是荆州问题的关键,荆州问题的关键便是孙权借出的江陵,这和刘备打下的荆南一样,是实打实的土地,刘备得到江陵,在这点上确实欠了江东人情。
而江东为何要送出这个人情呢?孙权不是傻瓜,鲁肃也不象演义中那般老实得被诸葛亮摆布,他们把江陵借给刘备,自然有自己的考虑。
当时的情况是,曹操还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