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努力,希望刘琮能改变主意,与自己同心协力对抗曹操,只是想必他也知道这样的呼喊是徒劳的吧,刘琮的答复只是“惧不能起”。而荆州之降已成定局,至于三国志中记载的诸葛亮劝说刘备攻打襄阳已不可行,刘琮虽说已经不能控制襄阳,此时襄阳虽然没有魏延为刘备开门,但是人心已乱,不难得到,但是曹操紧随其后,得到襄阳也无好处。只有退至江陵才是或许的可行之计。
刘备在从襄阳到江陵的路上,一直有人跟随而来,大都是刘备的支持者。等到了当阳时,已经有十多万人加入,这是刘备之前几年在荆州的经营成果,也是刘备得人心的代表,刘备生涯中的一大亮点,不过,也就是因为这个亮点导致了刘备的失败。
这十多万人主要是哪些人呢?在上文中“琮左右”一词,可见其中有荆州的部分官吏士人们,刘琮的表现已经不值得他们信任,所以来投奔刘备,而从“辎重数千两”一词看,这数千两辎重除了部分是刘备所拥有外,大部分应该是跟随刘军的荆州人所有,其中应该不乏大族,但是从“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这句话来看,来投奔的只怕以携家带口老弱妇孺居多,所以才有“日行十余里”这样的情况出现。而其中的军队呢,《魏略》中称诸葛亮在新野见刘备其众不过数千人,虽说《魏略》称诸葛亮主动见刘备一事未必可信,但是刘备拥有的军队不多是肯定的,日后刘备转至樊城抵御曹操,可能会多一些兵力,但是估计也不会很多,刘琮也不会放心以大军给刘备,想到刘琦作为长子出镇防守江东的要地江夏所领兵也只不过万余人而已,刘备退兵,在襄阳时或许会有部分荆州兵加入,但是文中并不见有具体知名的将军加入,这说明成建制的部队没有加入刘备行列,这样等于刘军主力还是原先的军队,这样来看也就是二万不到而已,其中很可能还要包括自水路而行的关羽水军。
所以说跟随刘备的这十多万人虽说人多,而且大都是刘备的支持者,但是这些人都是乌合之众,大多数人没有武装,不能参与战斗,即便健壮之人也有家眷的拖累,可以说,这些人在战斗中一无是处,凡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些人在战斗中是可怕的负值,即便是正规军队,只要有一处溃败,便会带动整个军队的溃败,更不用说毫无战斗经验的平民了。可以这么说,别说曹操派出五千骑兵,只要是三千骑兵便可将刘军击溃。所以刘备在当阳之所以败的这么惨,很大程度是因为这些平民的拖累。若是只是军队撤退,即便遭遇突击也能有秩序的撤退,至少可以保留大部,而不至于落到只有数十骑而走。
而与这些平民而言,江陵则是荆州重镇,军实所在,若是得了江陵,那完全可以依据江陵与曹操对峙。比之江陵,这十多万平民虽然也算重要,但是是处于次要的了。所以才有人劝说从速行军,先到江陵为上。从速行军,那军队自然可以先走,而重要人士的家眷如刘备妻儿也可以先走,但是留下的只能是那些平民了。虽然有仁者爱民一说,不过,在做大事的人眼里,平民往往算不了什么,不过刘备称:
“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在很多人眼里,这是因为刘备觉得曹操不会追赶上来而说的,我一度也如此认为,但是时间长了,才发觉这很可能是刘备的真心话。
刘备他沙场征战多年,并不是将胜利归咎于幸运之上的人,曹操行军虽然不知是快是慢,但是自己的速度如何是可以看在眼里的,日行十余里,(日行十余里确实太慢了,我没到过当阳,不过看地图上那段山地颇多,这或许也是一个原因。)现在才到当阳,离江陵还有一半的路程。若是以这样的速度下去,曹军就算再慢,也总会追上,而且到了江陵也并非完事了,到了江陵还有一大堆事做,需要整顿防务抵御曹操等等,这些事都是要自己处理的,早一点到江陵总是好事。所以刘备完全可以留一偏将在后队收拢百姓,引大部和重要人士快速前行至江陵,想必这也是刘备手下谋士所想,不过刘备本人却不这样想。
刘备是怎么样一个人,演义上只会哭鼻子的刘备不是他,而厚黑学上以演义为本变出来的刘备更不是刘备,其实历史上的刘备是一个复杂体,他一面是个圆滑的政治家,另一面是讲究仁义到不近情理的人。
在刘备的生涯中,最大的最多的评价便是得民心,这评价并非是空乏的,得民心的同时也就意味着自己的责任,所以刘备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己带兵在后,此时的他或许已经有了与曹军对峙一战的想法,所以才有了“吾何忍弃去!”一说。或许,其中还带着一些侥幸吧。
刘备做到了,但是代价是惨重的。历史上刘备最终是逃出来了,但是及其狼狈,身边只有几十人,假若不是张飞的英勇,刘备很可能就此在这战中阵亡,荆州百姓和辎重全被曹军俘获,其中包括刘备的二个女儿,重臣徐庶的母亲,从而导致徐庶的离去,刘备在荆州的军队除了关羽所部,几乎全陷于此,其中很可能也不乏本来日后会大放光彩的刘备属下。而江陵也没有得到,刘备此仗可说失去了大半的本钱,假若不是鲁肃来结盟好之意,刘备只能再次逃亡了。
假若当阳不弃百姓的刘备当时战死,历史上会怎么评价刘备呢,墓碑上刻的碑文说的是不识时务的刘备呢,还是不弃百姓的刘备呢。这就不得而知了。
第四十二章 勇将
三国随章侃第四十二章勇将
(演义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阪桥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当阳之战刘备惨败,但是刘备军中有两人在此战打下了威名,在演义中尤其如此,说到这大家也应该都明白,便是乱军中单骑救阿斗的赵云赵子龙,长阪桥喝退曹操大军的张飞张翼德。自然,演义中做了相当夸张的描述,比如当阳一战曹军本就来了五千骑兵,曹军大部并没有来,更不可能有曹操来了,自然曹操也不会因为爱材下令不得射赵云,更没有在长阪桥前一边寻思张飞到底有没有百万军前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手段,一边领教三声大吼了。至于赵云将阿斗交给刘备后刘备也没有无聊的摔自己孩子。
应该说,三国演义从给读者的印象来说对这段的描写是比较成功的,无论是曹操刘备赵云张飞在这段都给了读者相当大的印象,但是从某种方面来说,也是很牵强的,比如为了解释赵云为什么乱军之中能逃出一命,而加入曹操下令不得放箭一说,为了解释张飞三声喝退曹军而加入了关羽之前给曹操留言说张飞百万军前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引得曹操心疑,都是很牵强的,而为了表现刘备爱惜赵云而摔阿斗也过头了,事实上如《云别传》中记载一般
“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
已经很能表现刘备对赵云的重视了。
还是先回原题,史实上赵云张飞虽然不若演义一般神勇,但是也相当了得了,赵云能在乱军中保护甘夫人和阿斗回来,张飞在长阪桥前大喝挑战“敌皆无敢近者,”并不比喝退百万军逊色。
说到这里,便要说一点,在古代作战中,冲锋陷阵的勇将角色如何?
自从人类历史从私人的斗殴转化成有组织有规模的战争后,个人在战争的角色就不断退化,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以一两人之间交手胜负作为战争结局的情况几乎已经灭绝。当然,这只是几乎而已,就不说欧洲日本那些小规模战争中还有部分单挑故事,就说在中国隋朝时期,还有史万岁单挑突厥人让其退兵的故事,自然,这是在大军对峙不下双方解决战争的一个赌约而已,若是突厥占了战争上风,那就算史万岁胜了再多的单挑也不会让突厥退兵。
自然,这不是说勇将在战争中的角色下降了,相反的是,各代的军中对于武艺高强的勇将的需求就从来没停止过。
战争中虽然越来越依赖组织协调作战,但是毕竟战争还是以个人为基础的,一旦在个体上有优势,往往会影响整体的战争格局,假如对战双方士兵整体上都差一个档次,比如职业士兵与没有经过训练的土匪,往往一个冲锋便能解决战斗了。自然,在双方都经过良好训练的正式战场上,很少发生如此一边倒的战役,这样一来武艺超群的将领便成了杀手锏。
这些将领一要武艺超群,何为武艺超群,如此说吧,战力远在一般士兵之上,一般士兵一合便被解决便可称之为武艺超群,(这武艺还包括箭术,想拿李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