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疾慌拢郧缆硬钩渚酶浅<铝耍郧傲秸咭仓饕嵌愿赌切┟挥性旆粗牡模嬉愿赌切┯性旆葱乃嫉模挥杏玫郊嗑
说到监军,似乎总让人想起那些宦官和不懂军事的文臣,总之都是一些陷害忠良的坏人。其实倒也并非如此,监军古则有之,多以皇帝亲信担任之,宦官文臣武将都有任为监军者,甚至太子也有可能任为监军,这些监军并非都不懂军事,也不光只是会杀主将和捣蛋而已。在一些时刻,他们也往往会做出不错的决定,当然,他们的主要目的还是节制主将,以防止其做出叛逆行为。如卫瓘在对待钟会一事上,就起到了监军的作用,让钟会没有起事成功。
当然,杀错,捣乱,起到反作用的情况也不少见,就算监军懂军事,不乱插手,也有麻烦,毕竟兵法上就要求权在一手,而监军虽然不是主将,却往往有着否决权和节制主将的权力,等于是两个主将,所以行事总是有着那么的不方便。因此在很多战役中监军尤其是那些不懂军事的监军要担负着很大的责任。
只是,假若不设监军,一旦那些无人约束的将领造反,也是一种麻烦事呢,毕竟没有了约束,谁也不知那些掌握重权的人会不会象钟会那样作乱,毕竟,权力这种事,没有约束下,很容易就发芽膨胀,不可遏制呢。
也是因为如此,那些在没有约束的权力面前保持清醒头脑,控制着野心的人才值得尊敬吧。
第一百一十五章 为何不伐
三国随章侃 第一百一十五章 为何不伐
(演义第一百十五回 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
本回之中,司马昭决定征伐蜀汉,这在当时并未得到朝臣的支持,许多朝臣纷纷反对,便是邓艾起初也持异议,不过钟会力劝之,而司马昭也欲立功业威名,借此篡位。所以最终司马昭还是下令大举征伐蜀汉,并斩杀了反对此事的将军邓敦以杜绝众人之口。
蜀汉灭亡之后,曹魏也被司马炎篡夺,天下只有晋与东吴两国,司马炎意图伐吴,但是和上一次征伐蜀汉一样,朝臣中又多是反对者,其中不乏如贾充这样的老臣,最终司马炎发了脾气,在张华杜预等人的支持下下令讨伐东吴。
应该说当年司马家的运气实在好得没话说,两次征伐两次完美成功,司马家一统天下可说是历代中最容易的。只是,本章讨论的不是司马家的好运气,而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臣子反对征伐呢?
三国中曹魏及其之后的晋朝与蜀汉和东吴乃是仇敌,长年征战,按理说,征伐灭之乃应该是得到众人支持才对,但是为何那些司马家的臣子一个个提不起精神呢?
当然,这并非是司马家的特别问题,实际上各代都有这样的毛病,往往一国立国之时或是被迫迁移之初,东征西讨或者还复旧山河的征伐都很多,也得到了众人的支持,但是时间一长,往往那些臣子就懒散起来,反是皇帝和少数几人热心,大多数人都好象少了建功立业的心思,这点在那些偏安之朝若说还不明显,在统一的中原王朝就显得十分的明显,那些臣子当得知皇帝要远征某国,肯定会纷纷劝谏。
有一种意见说,这是儒家思想在作祟,正是这些儒家大臣们不欲进取,不喜欢征伐才会反对的,更有甚者,将日后中国没有扩张,没有赶上地理大发现,殖民热潮的事都归咎于儒家思想了。
这实在冤枉的很,主张和平的那是墨家,这儒家可从来不是什么和平主义者,鼻祖孔夫子就是带过兵的人物,后代孟子荀子等大师对于战争也并非是排斥,而是主张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仁义为本或者说正义。所谓出师要有名,无名之师是不能出的,当然,这要打仗,理由总是能找到的,就好象近代西方那位说的“律师总是能找到的”一样。何况三国及其各代乱世,恩怨交织,要为他们之间的征伐找名义太容易了。
实际上,要是儒家是主张和平不主张征伐,那当初汉武帝也不会独尊儒术了,儒家在中国两千多年占据着统治地位,要真是那些和平主义者当家,中国这么大的疆土莫非是靠嘴皮子说来的?
儒家这么多年的存在,并不是偶然的,诸多的儒家信徒,都能文能武,王阳明的例子不用多说了,八股做的好未必打仗就不行了。只是在后人眼里,自动把那些武将和儒生排除开来,而只想到文人甚至只想到那些腐儒,把他们等同与儒家信徒了。
而且,即便是那些反对皇帝征伐的大臣们,当初就有很多立了战功的,而且也不光是儒生,也有许多将军。
那,他们是为了什么而反对呢,这其中原因就很多了,有军事上的,认为准备不足,比如邓艾就这意见,也有认为内部有问题的,比如前秦诸臣,也有些确实是派系斗争,生怕那些人立功了,比如东晋反对桓温北伐的。
这么多原因自然不可能一一详说,本章就主要说一个原因,经济原因。
是的,经济原因,这又要说到一个常见的错误印象,就是好象中国古代不讲经济,只谈仁义道德,这自然不可能,没有经济民生,种族如何繁衍,国家如何生存。若是细心,便可从史书中寻到许多讲古代经济的事,其中很大程度上涉及了制度变幻,国家兴亡,变法等事,如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就是因为宋朝朝政危机导致,王安石乃是宋朝儒家著名的大学者,他的变法主要内容便是经济民生,真正的儒家或者说中国古代官员们对于经济问题可说关注甚深。
而那些官员大臣之所以反对出外征伐的一大原因,就是他们觉得不划算!
为什么不划算呢,我们之前有说到游牧民族对中原的骚扰长期不止,这其中有很多原因,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中原觉得太不划算,怎么个不划算呢?在当时来说,中原王朝已经把能开拓的土地都开拓光了,起初是中原,后来是南方,基本上是把适于农耕的土地都开发完了,再向东是大海,向南是丛林,向北向西是草原戈壁,已经不适应开拓的要求,或者说,占下来也无用,开发的代价太大。
就好比说北方草原,要把其开发为农田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一方面要面对恶劣的地理环境,另一方面要面对随时都可能会来抢掠的游牧民族,真要把他们开发成如中原一样,至少要花几百年,几代人数以百万计的人口才行。姑且不说有谁花几百年来实施这个计划,单就要迁徙以百万为百万的人口并让他们存活下来对于帝国的财政就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事。搞的不好就会造成流民,民变,改朝换代,秦朝和隋朝都干过如此的事,姑且不说目的如何,下场谁都见到了。
所以说尽管解决游牧民族的根本方案就是将草原变为农田,但是这种花费太过于巨大,相比之,就连劳师远征都显得廉价了。当然,劳师远征的费用也大,而且关键是劳师远征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那些草原丛林夺下来也没用。占了下来,只怕还要花费无数的人力物力到这个无底洞,所谓事倍功半在这件事上最为明显,于是,更加廉价符合经济的做法就被提上了日程。小规模屯田,保留一定数量边防军,修长城防御,加上偶尔的扫荡出征,这种方式比之占领那一大块草原丛林要经济得多了。
在帝国的官员们看来,不是要制造什么大功业,而只是要用最经济的手段管理帝国,这样一来,我们就很容易明白那些反对征伐的官员心理了,在他们的心里,征伐是和金钱划等号的,假如征伐能获得大利,比如说穷国打富国,那自然不须说,失败了固然倒霉,成功了可是一本万利的买卖。而富国打穷国就不一样了,失败了不用说了,成功了好处也不大。
开拓疆土,这固然是丰功伟绩,但是在现实的官员看来,疆土也分有价值的和无价值的,就好象现在的美国,富国强国,但是假如一个既没有战略意义也没有经济价值的穷国跑过去哭着要求加入,那美国政府也不会同意。当年的中原王朝也一样,这疆土也分三六九等,中原和日后的江南这些开发了的土地,那是黄金宝地,一分也不能少,为了这些土地,动多少刀兵也行。南方那些未开发完全但是还可以适宜耕作的土地嘛,要了也可以,但是不要嘛,关系也不大。至于北方草原戈壁,南方丛林,要来干吗?种田又不能种,也没什么特别的出产,维护的费用又高的可怕,如此鸡肋,只需要遥控在手,不使其威胁自己,作为藩属便可。这些藩属就算上门求自己内附,也要仔细考虑考虑,更不用说征伐了。
三国时代,魏晋自然是占了当时的黄金宝地,蜀汉和东吴则占的一般,翻开地图就可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