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髯-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慎安排,颇有异议。以他自己的想法,己军数万,敌军不足一万,而且多是步卒。根本就不需要什么战略的安排,只要在追上之后,直接一阵子的冲杀,敌人就完蛋了。
“不可掉以轻心。”慕容恪摆摆手,说道:“之前,我们的前锋部队就是因为掉以轻心而吃了大亏。据说,在这一万人中,有魏国皇帝冉闵本人。如此,明日一战,必然会十分艰苦,你们要有心理准备。不过~哪怕再怎么辛苦也罢,如冉闵果真在此处,那便绝对不可放过。”慕容恪捏紧的拳头,重重的一挥,表明了他的决心。
当初在攻下中山之后,慕容恪就接到在蓟城的燕主慕容俊发出的指令,要他做好继续南下的准备,在冬春的寒冷过后,第一步将先夺取常山,然后是南方的枣强和襄国。为了这个战略目标,他一直在中山一带积蓄力量。虽然,在准备期间,战略目标中的枣强和襄国都已经被冉闵所攻克,而魏国也就此打通了到达常山的路线。但慕容恪的既定计划却没有改变,因为他的手中,现在已经拥有了约十万大军,以及充足的辎重。有了这样的实力,慕容恪很自信的认为,自己可以轻松地一直推进到邺都城下。不过,令慕容恪意想不到的是,在他即将发动攻击的前夕,预想中最强的敌人――-大魏皇帝冉闵,竟然会率先主动地向他发起了挑战。
“封弈,我军的到达情况如何?”
“左路我军已经到齐了大约两万人马,右路大概到齐了一万五千人,这两路都在迂回前插。再加上我们这里中军的一万人,总共到齐了大概四万多人。不过到了明天,估计就会至少再增加一倍。”
因为冉闵出击中山的行动非常突然。当慕容恪有所察觉,下令阻拦并且追击的时候,鲜卑各部的兵马仓促之间还来不及集结,所以只能是陆续地接到命令之后尽快追赶上来。
“枉我准备的这么充分,这个讨厌的冉闵,居然先出手了。”
慕容恪苦笑了一声,似乎是在为丢失了本该属于自己的先手而忿忿不平。
当第二天太阳重新升起的时候,当魏军离开村庄,继续向西南方转进的时候。在荒野之上,燕国的数万大军突然现身,从三个方向,向魏军压迫过来,一场名载于史册的大战,由此正式爆发。
第四十二章·;香饵金钩
    太行山脉平均海拔高度约1500多米,像一堵石墙将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隔开。由太行山向东经过短短30千米的山前倾斜平原,海拔高度迅速降到50米,再向东直到渤海湾300多千米,整个中部平原和滨海平原海拔高度平均在30米以下。而南北朝时代的常山郡地处太行山东麓,是山前冲洪积扇的中上部,为山前倾斜平原。总的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河北平原上的河流发源于西部山区和山西高原。北部大清河水系的河流汇流于白洋淀;南部滏阳河水系汇入宁晋泊,中部子牙河水系的滹沱河水系直入东部献县洪泛区。遇有大的降水时,山高坡陡洪水奔泻而下,东部平原高度落差小,排水不畅,在白洋淀、宁晋泊、献县泛区大量滞留,形成大面积滞洪区。太行山和中部平原邻接平原(山前倾斜平原)成为南北交通咽喉要道,自古以来,河北主要城市和交通干线都在山前平原上,常山、襄国、邯郸等地既依太行山地险要,又控关隘通道,遂得以成为一方重镇,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而常山郡的土质在整个河北平原都属于是上等水平,农作物单产高,又是当时河北地区重要的粮仓。
经过一夜的休息,魏军在清早时离开了廉台村,继续向西南方的常山退去。而很快的,他们便与提前迂回到他们前面的燕国骑兵部队,发生了接触。
虽说是平原地形,但是越靠近太行山脉,褐土旷野上地势的起起落落、起伏更加的明显。燕国的几万骑兵,分成左右两路,趁夜色迂回,在清晨以前便隐藏在这高高低低的起伏之间,封住了魏军通往西南方的各条道路。而当魏军的后队刚刚离开廉台村,由一万名骑兵组成的燕军中军,便随后占领了他们昨晚刚刚宿营过的地方。
最先与魏军交战的,是燕军左路的二万多骑。因为魏军的行进路线,几乎是直接冲着他们的隐蔽处直扑过来的。
看清了魏军的前进方向,燕军左路指挥官果断的下达了两侧迂回突击的命令。
向魏军两侧迂回的过程,使用了一些时间,丧失了突击的突然性,但却取得了较好的突击位置。毕竟,从纵队的侧翼切入分断,效果要比一窝蜂地从打击面很小的纵队头部正面扑上去要有利得多。但是,当燕军的骑兵迂回到有利突击位置回转进行冲击的时候,却发现了麻烦。
当燕军骑兵逼近时,魏军的步卒们纷纷放平了手中的长矛大槊,一时间,长长的魏军纵队,从空中鸟瞰下去,就像是一条向前蜿蜒蠕动着的巨大蜈蚣。
与正常的行军队列相比,魏军这一次的行军队列,横截面太宽了,而且彼此之间的间距又略显紧密,明显影响到行进的速度。
在魏军纵队左右,行进的都是身强力壮的盾手。他们所使用的盾牌,不是那种轻便的单手盾,而是建橹墙用的那种大家伙,这种长方形的厚重家伙,就算是支在地上几乎也到了齐眉的高度。这些大盾牌,是从襄国武库中缴获的物品的一部分。在魏军纵队的两翼,盾手们用一个特制的带钩挑子挂住橹盾的挽手,将它们担在肩上行走,可以一边行进,一边仍然可以对纵队侧翼提供保护。这时,橹盾的下沿虽然已经抬高掩不住盾手的小腿了,但其上沿却超过了盾手们的盔顶,甚至可以防止一部分掠过橹顶落入阵内的落叶箭。在它们的掩护下,魏军几乎可以将从外侧而来的平射武器一律无视。
由于魏军的队形比较紧密,这些笨重的大家伙们在行进过程中,时不时地发生着边缘的磕碰,在旷野之中,“劈劈啪啪”的碰撞声连绵不绝。
在两侧移动的橹墙保护之内,是左右各二、三列的重装步兵,他们手上拿着的都是长兵器,主要是长矛,另外还有一些大槊和戟。当燕军来袭之时,他们就在号令下将原本立起的兵器放平,双手持握从橹墙的缝隙间递出去,使橹墙变成了“刺墙”。
“停止前进~!”
“停止前进~!”……
口令从纵队前向纵队后一直传递到底。就像排多米诺骨牌似的由前至后,盾手们如释重负,逐一放下负载,并将它们排成尽可能整齐的直线。很快在魏军纵队的两侧,就形成了两道漂亮而有结实的矮墙。而无数尖锐修长的“刺”从“墙砖”缝隙或者顶部伸展出来,使得这座临时壁垒显得那样的神圣不可侵犯。
周围地形高高低低的起伏,虽然有利于之前燕军偃旗息鼓后的隐藏工作,而当他们展开攻击时,这种地形起伏又对他们的攻势造成了一定负面的影响。正所谓“有利就有弊”。骑兵们试图发动的集团冲锋明显受到地形限制,效果不佳,当骑兵们用低于冲刺的速度蜂拥到魏军纵队两侧时,发现对方的纵队已经瞬时变成了横队,而橹墙前如林密集排列的“长刺”使得他们胯下的畜生们退缩了,放慢了脚步,然后止步于长矛的锋尖之前。有一些魏军老兵调皮地用手中长矛的矛尖,在敌军战马的眼前挑衅性地晃动着,同时喉咙里恐吓性的“荷荷”吼叫。阳光下,矛刃的闪光近距离威胁着马的眼睛,这些战马在这种恐吓行为下的反应,往往是扭头想要回避。
“前进、你们挡住自己人的去路了……”跟在后面的人不免会因为拥挤的交通而发出愤怒的吼叫,鄙夷地叫骂,但当他们好不容易挤到前面时,他们引以为傲的坐骑同样也会裹足不前。
“胆小鬼们,你们干吗停下来,冲起来啊~!”在这种时候,别人的讽刺一样也会刺激着他们的耳膜。
“见鬼!”“啊~!”“噗嗤~”……
总还是有勇敢的战马听从了勇敢主人的莽撞命令,它们保持着一定的冲速,无所畏惧的努力向前,然后与之前停下来的人发生猛烈的相撞、或者勇猛的一头迎向刺墙,连人带马变成可怜的肉串,其成果不过是折断了对方的二、三杆长矛。但沮丧的是,对方似乎有很充足的备品。
对魏军队列两侧的全面进攻都没有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拥塞在魏军队列周围的燕军骑兵越积越多。就在这时,他们听见魏军阵形里面,在难以逾越的墙背后,大喝“放箭”的声音响成了一片。
被保护在魏军纵队最内侧的弓箭手们,数量看起来多得惊人。羽箭倾泻般的泼洒入燕国骑兵群内,茂密的人马丛中惨呼之声不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