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受猜疑,忠直遭受诽谤,屈原可以说是悲痛到了极点,所以他写《离骚》的原因不外乎就是因为怨愤而写的。即所谓“信而见疑,忠而备忘,能无怨乎?”《国风》中流露了爱慕美色的情调,但是不至于淫秽,《小雅》写出了对于时政的的幽怨,但是并没有暴乱。像屈原《离骚》这首诗,兼有《国风》和《小雅》的长处了。《离骚》这部作品,上古描述帝喾的功绩,近代称颂齐桓公的霸业,中古描述汤、武的事业,用历史来讽刺时政。他的《离骚》文字简约,言辞含蓄,心志高洁,品行端正。他用文辞描写,虽细小事务但意义深远。他行为廉政,一直到死也不被世俗所容。
他自我洗涤在污泥之中,蝉蜕于污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清廉高洁如同莲花,可以与日月争辉。
屈原被贬职,这时候秦国打算进攻齐国,可是棘手的是秦国跟楚国是合纵国,两个国家又都是超级大国。秦国没有什么好办法,于是派遣张仪假装背叛秦国,带着丰厚的礼物去投靠楚国,这个人是个典型的间谍,以后我们还要说到他。到了楚国以后,张仪劝说楚怀王:“秦王憎恨齐国,可是楚国和齐国是合纵国,如果楚国肯和齐国断交,那么秦国愿意献出六百里的土地交给楚国。”楚怀王利欲熏心,居然听信了张仪的鬼话,立刻和齐国断交,然后派遣使者去秦国接受六百里土地。没想到秦国的接待人跟张仪唱双簧,说道:“我们跟张仪约定的是六里的土地,没听说六百里这回事呀。”楚国的使者生气地回到了楚国,把情况原原本本的告诉了楚怀王。楚怀王大为震怒,调集军队进攻秦国,秦国派出军队在丹水,浙水一带大败楚军,斩杀八万楚国士兵,并且俘虏了楚国将领,趁势夺取了楚国汉中一带的土地。楚怀王于是调集全国的兵力,在蓝田跟秦国展开决战。魏国看到了楚国的空隙,派遣军队偷袭楚国,军队一直打到邓邑,楚国大为惶恐,赶紧从秦国撤军,齐国恼恨楚国背信弃义,始终不肯帮助楚国,楚国大为困苦,备受煎熬。
我们来看看楚怀王发动的这场战争,首先是楚王的利欲熏心,贪念使他因小失大,失去了齐国这样大国的盟友,还落了个贪恋别国土地的骂名。其次是不辨时机,连齐国这样的盟友都失去了,还一意孤行去和秦国叫板,实在是在时机上输了一招。再次,考虑失误,根本没想到魏国会背后插刀子,当然也可能是魏国受了秦国的好处,总之这场战役楚国弄的灰头土脸。
第二年,秦国要割让汉中地区跟楚国议和,这时的楚怀王又出了一个昏招,公然宣称:“议和可以,但是我不希望要汉中地区,得到张仪才称心。”这就显得楚怀王在政治上很幼稚了,完全是一个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小孩子,秦国少了一个张仪,还可以出来若干李仪,陈仪,赵仪。。等等,为了一个人而放弃汉中地区,真是太不划算了。张仪听到这个消息说:“用我一个张仪顶得上一个汉中地区,实在是合适。”于是张仪就带着贵重的礼物来到了楚国,贿赂了当时的权臣靳尚,还在楚怀王宠爱的姬妾郑秀面前编造花言巧语,楚怀王居然听信了郑秀的话,放走了张仪。这时候,恰巧屈原从齐国回来,听说楚怀王放走了张仪,就规劝楚怀王道:“为什么不杀张仪?”楚怀王也后悔了,再追张仪,可是没有能够追得上。
这以后,各路诸侯国痛恨楚国背信弃义,联合起来共同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斩杀楚将唐昧。
秦昭王看准这是个破坏众诸侯国合纵的机会,于是跟楚怀王约定婚姻,要楚怀王来咸阳会晤。楚怀王打算前往,屈原劝诫说:“秦,虎狼之国也,秦王的话不可相信,不如不去。”可是有句俗话叫做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一个败家子出现了,这就是楚怀王疼爱的小儿子子兰。子兰说道:“不应该绝了秦国的友好。”于是糊涂的楚怀王终于出发了,一入武关,秦国的士兵就断了楚怀王的归路,囚禁楚怀王,要求割让土地。楚怀王气恼,宁死不从,逃到了赵国,可是以前各路诸侯国联合进攻楚国,现在谁会同情这个背信弃义的家伙,于是赵国不肯收留楚怀王,楚怀王又跑回秦国,最后死在秦国,然后归葬楚国。
老家伙死了,新人即位,就是楚顷襄王。楚顷襄王任用他的弟弟子兰担任令尹,相当于丞相的意思。楚国人都痛恨子兰让楚怀王去秦国,纷纷责怪他。
屈原更是痛恨子兰贻误国事,他虽然被放逐,但是始终心念楚国,希望回到朝堂之上,希望国君悔悟,希望世俗风气得以改善。他为了维护君主,振兴国家,改变风气,在一篇作品中再三表述这种观点。可是最后屈原也没有回到朝堂之上,可见楚怀王并没有了解屈原的忠诚。其实自古以来,任何君主无论是贤能的,平庸的,智慧的还是愚蠢的,没有人不希望忠臣来辅佐自己的国家,也没有人不希望贤能的人才来帮助自己。可是,亡国家破的事件却接连发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君主认为的忠臣却不是忠臣,君主认为的贤人不是贤人。楚怀王由于不了解忠臣的职分,因此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受张仪欺骗,疏远屈原,信任上官大夫和子兰。最终军队受挫,国土被掠夺,自己客死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其实世界上没有傻子,楚怀王也不可能智商低劣到分不清黑白的地步,之所以被秦国所骗,那是因为楚怀王有了更大的野心。楚怀王一定认为联合六国之力,至多可以自保,但是不会有什么大的发展,但是如果联合秦国,那就是两个超级大国的连横,诸位可以试想一下子,美国和俄罗斯如果联合的话,那是一个什么境况。可是楚怀王顶多是想两国平分天下,建立春秋五霸一样的功业,但是远没有想到,秦国的野心更大,他是要施行一种高度集权的封建制度。所以一定是要吞并六国的,只是在次序先后上做了调整,而楚国间接地成为了帮凶,也成为了牺牲品。立场不同,观念差异,实力有别,导致了楚怀王的个人悲剧。如若不是秦国诱骗楚怀王两大国联姻称霸,那么楚怀王即便是弱智,也不可能去一个虎狼一样的秦国。
有人认为,一个国家的兴盛是因为君主贤明,那真是一种没有道理的偏见。历史上的反例很多,嘉靖皇帝不可谓不聪明吧,崇祯皇帝不能说不能干吧,唐玄宗不能说是废柴吧,可是他们的下场呢?这里面的玄妙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
再说屈原这位哥们,也太愤青了,受了委屈应该打牙和血吞下肚,不应该像小学生一样睚眦必报,就算你是为了国家大义,也不能拿子兰这位当权者出气吧,人家可是令尹呢。果然,子兰听说屈原抱怨他,于是鼓动上官大夫在楚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楚顷襄王发怒,把屈原流放到更远的地方去了。
屈原心中郁闷,披头散发,面貌憔悴,形体干瘦,低吟漫步来到水边,一位渔夫看见了他就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此地呢?”这里解释一下,三闾大夫是一个掌管王族大姓的掌管,当年屈原担任过这样的官员,所以以此来尊称。屈原的回答道出了千古名篇,也成为自他以后所有郁郁不得志的中国文人借以发挥自己怨气:“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渔夫的回答更为精妙:“举世混浊何不随波逐流,众人皆醉何不饮醉装欢,何必怀揣美玉,志向高洁,弄得自己被流放呢。”
其实两人的回答站在各自立场,都各有道理。渔夫的主义是现实的主义,绝对不是在校学生所能认同的。然而和生命相比,这些在渔夫眼里又算得了什么呢?他为生计,无可厚非,此观点成为了当今大多数世人的人生观。而稀少者必为精品,就因为屈原的精神高洁稀少,所以被举世传唱。屈原是不能和世俗同流合污的,他说道:“我听说刚洗头的人,必定要弹一弹帽子上的尘土,刚洗过澡的人,必定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人们又有谁愿意让洁净的身体去沾染灰尘呢,我宁愿投进江水,葬身鱼腹算了,怎能让我高洁的品格受到世俗的污垢呢。”于是屈原投身汨罗江而死,也为千百年来的文人找到了生命终结的场所,那就是水。老舍投了未名湖,王国维投了昆明湖,张恨水的名字叫做水,冰心的名字叫冰,跟水也离的不远了。还有诸多种种,不一而足。现在的端午节,划龙舟就是为了捞到屈原的冤魂。
屈原的可歌可泣,屈原的高风亮节,屈原的以死明志,以及屈原的等等等等都是值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