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蒋介石强调,从八年抗战到三年内战,“国军”伤亡很多,军官替换过
快。因为忙于作战无暇学习的缘故,来台的“国军”骨干不但缺少基础能力,
而且欠缺协同作战的能力,即使是高级指挥官等也都欠缺这方面的能力。
蒋介石还说,这次训练,聘请的是日本教官,受训者不但要学习指挥技
能和战术运用,甚至连他们的精神态度、行动、语言都要留心学习,视为模
范。
重用日本战犯图谋“反攻”
被蒋介石重用的日籍教官是何许人?他们是怎样来台“重整国民政府
军”的?这段史实在台湾军方一直被列为头等机密,从未对外公开。
1995 年10 月29 日到11 月1 日,台湾《中国时报》在题为《“白团”
——战后日军在台报恩的一段秘辛》连载中,首次披露了这段肮脏的历史。
故事的主轴,开始于抗日战争结束后的中国大陆。1945 年8 月,中国人
民的抗日战争经过八年的含辛茹苦、艰苦奋斗,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8
月15 日,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停战诏书”,正式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向
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根据盟军太平洋战区最高统帅部划分的受降分工,中国战区的受降范围
是北纬16 度以北地区,包括中国大陆、越南北部、台湾、香港和海南岛等岛
屿。后来因香港为英国殖民地,临时又通知划归英军受降。
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何应钦,被国民党政府任命为中国战区的受降主
官。因此,何应钦领导并主持了接受侵华日军投降的整个活动,尤其是亲自
主持了南京的接受日车投降典礼。
侵华日军在中国的投降过程,是按三个步骤进行的。一是芷江洽降;二
是南京投降;三是全国按16 个受降区分别投降。
芷江是湖南西部的一个军事重镇,是中国陆军第四方面军司令部所在
地,也是距日本侵略军最近的前线指挥所之一。这里设有较好的机场和通讯
设备,是中美空军的重要基地,因此被选中作为与侵华日军洽降的地点。8
月20 日前,何应钦与陆军参谋长萧毅肃,以及各地受降主官汤恩伯、张发奎、
卢汉、王耀武等陆续抵达芷江,数十名中外记者亦云集这个湘西小山城。
8 月21 日,根据中国政府的指令,日军中国派遣军副参谋长今井武夫受
司令官冈村宁次派遣,乘日军用飞机1 架,到芷江洽谈投降事宜。中国空军
派出6 架P—51 战斗机,在指定日军飞机飞行路线上空来回巡逻,负责监视
和指导洽降日机的飞行。中午12 时,机尾挂有我方指定红布标志的日机,在
中国战斗机监护下抵达芒江机场上空,随即绕场飞行一周,以示向中国军民
致礼。飞机降落后,今井武夫等由中方联络官引导,乘坐两辆悬挂白旗的吉
普车离开机场。在机场数千名中外军民欢呼胜利声中,今井武夫一伙脸色惨
白,汗流如注。很多美军官兵激动得撕下日机机尾所挂标志布条,珍藏起来
留作胜利纪念。
次日,中国陆军参谋长萧毅肃及美军代表麦克鲁准将接受日军代表的洽
降。日军洽降代表呈递了日军在华驻军的有关资料,中方代表宣读了何应钦
致冈村宁次的备忘录。
在中日两国八年争战中,日军曾经在中国大陆屠杀过无数的中国人。8
月15 日,在中国的日军从广播中听到天皇无条件投降的命令,8 月16 日,
蒋介石就立刻电告冈村宁次,要他继续坚守岗位,并且负责维持秩序,把所
有武器装备移交给重庆国民党军队,若遇到“不法扰乱者,还可自卫反击”。
两天后,冈村给在华日军下达了一份《和平后对华处理纲要》,再三叮咛要
加强对国民党政府的支持。
8 月27 日,中国陆军副参谋长冷欣奉何应钦之命,率部分人员至南京设
立前进指挥部,具体指挥中国军队进驻南京和筹划受降大典。
9 月8 日中午12 时,何应钦所乘专机,在数十架战斗机护卫下,由芷江
抵达南京,以盟军与中国政府受降主官的名义,参加中国战区接受日军投降
的典礼。
受降大典特别选定了9 月9 日上午9 时,即所谓“三九良辰”,地点在
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南京黄埔路原中央军校礼堂)。是日,军校门口高竖松
柏扎的大牌坊,牌坊顶端有一英文“V”字,两边中美英苏4 面国旗迎风飘扬,
下面横幅写着“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典礼”12 个大字。进入礼堂,会场布
置成一个正方形,四周墙上环以白绸,悬挂着中美英苏4 大国的国旗,正中
饰以英文“V”字和中文“和平”两字。坐北朝南设受降代表席,置长形宽条
桌案,后置皮垫靠椅5 把;面对受降代表席置一窄小长案,木椅数把,为投
降代表席。
8 时56 分,受降主官入座。带头的正是中国受降最高长官——陆军总司
令何应钦上将。他身着军礼服,肩挎武装带,左佩短剑,容光焕发,神采奕
奕地进入会场。这是他一生中最光彩的时刻。依次是受降官陆军上将顾祝同、
海军上将陈绍宽、陆军参谋长萧毅肃、空军代表张廷孟。其左侧为中国高级
将领和记者席,右侧为盟国军官及外国记者席。
受降仪式由陆军参谋长萧毅肃主持。接近9 时,日军中国派遣军司令官
冈村宁次大将率正副参谋长等投降代表,乘坐汽车,由中国武装士兵押送,
穿过扎有“和平永奠”、“胜利和平”等金色标语的牌楼,来到受降会场。
车到大门口,冈村宁次等依次下车,倾从地解下所佩军刀,以示解除了武装,
一个个用手端着军帽,低垂着头走进会场。依次是: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
村宁次大将、中国方面舰队司令官福田良三中将、日军驻台湾第十方面军参
谋长谏山春树中将、日军驻印度支那第三十八军参谋长三泽吕雄大佐,以及
中国派遣军参谋长小林浅三郎中将和副参谋长今井武夫少将。冈村宁次进入
会场时虽然低垂着头,两眼却频频偷看何应钦,无法掩饰内心的不安。
日军投降代表进入会场后,由中方联络官引导,一字排开站在投降席前,
立正敬礼,然后在木倚上坐下。
仪式开始,冈村宁次起立,出示受权投降的证明书。降书内容9 点,内
称:“自此以后,日本陆、海、空军当即服从蒋委员长之节制,并接受蒋委
员长及其代表何应钦上将所颁发之命令。”降书由冈村宁次的参谋长小林浅
三郎连同日军的编制、人数、武器装备、驻地分布等清册,一并双手捧给何
的参谋长萧毅肃中将。萧用一只手接过,交何应钦审阅。阅毕证明后,萧毅
肃即取出投降书两册,小林浅三郎急趋前敬礼,领取后交由冈村宁次用毛笔
签字并盖章。然后向前数步,两腿立正,弯着腰,低着头,双手将降书捧送
何应钦。何应钦微带笑容,起立用双手接过降书,随即命令冈村宁次按规定
将日军集中,分别向盟国驻军办理投降手续。冈村宁次回答:“我完全接受
这个命令。”受降仪式结束,又按入场时的顺序将冈村宁次等降将押走。
签字投降的第二天清晨,何应钦召见冈村宁次。冈村一见面就说:“日
本已经没有军队了,现在我们两国可以不受任何阻碍地携手合作。”何应钦
说:“我们一同努力做吧!”这时的合作,指的就是一同对付与国民党争夺
受降权的中国共产党。
日本投降后,东京大本营曾经以正式指令致电冈村宁次:“此际莫如将
红色势力引进中国本土,使之与美方势力发生冲突,引起东亚之混乱,日本
便可坐收渔翁之利。”这倒是符合作为战败者统治集团在当时的报复心态。
但没想到冈村宁次断然拒大本营的主张,反而以一贯的反共立场与国民党政
府一同对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
从抗日战争结束之日起,一场微妙的蒋日关系便悄悄上演。何应钦后来
回忆说:“在蒋总统以德报怨的指示之下,中国曾经在短短几个月内,大量
动员国内仅有的交通工具,共遣返在华日本军民达200 万以上。而为了减少
他们回家后的生活困难,更允许每人携带行李30 公斤。”据同样负责此业务
的曹士澄指出,当时在东三省的关东军有很多被抓到西伯利亚做苦工,英国
也估计他们国境内的日军需要4 年半的时间来遣返,而中国,却在10 个月内
遣返日侨达235 万人。如果以美方估算,这项工作本来要7 年才能完成。
“以德报怨”日军心存感激
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