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安娜立刻被沈老这种平易近人的作风所感染。她很容易和这位中国闻名的法学家沈老攀谈了起来。
沈老对王安娜说,他对德国特别好感,他曾把三个孩子送到德国去留学。王安娜则明确表示将以实际行动支持“救国会”的活动。两人的交谈融洽和谐,使王安娜终身难忘。特别使她兴奋的是,她得知沈老家里,还有一个德国儿媳妇,长期和他儿子住在西安。这对王安娜说来,是个喜讯,在异国他乡,幸遇德国同胞,自然十分高兴,她决心去西安拜访。
沈老入狱后,王安娜为了营救和声援“七君子”,在国际上竭力扩大宣传,以争取世界上反法西斯战友们的支持。与此同时,她还千方百计地要和沈老取得联系,以便更有力地推动抗日斗争。
一天,王安娜在上海一家咖啡馆里,和一位美国记者谈到了这件事。这位美国记者富有正义感,对王安娜谈的情况很感兴趣,他表示也想写一篇“七君子”转押到苏州监狱的前后情况,但苦于苏州监狱封锁得很厉害,很难捞到第一手材料。
两人正在苦思冥想,如何搞到第一手资料的时候,王安娜突然想起沈钧儒有个德国儿媳妇。“有了!”王安娜突然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她非常兴奋地对美国记者说:“既然苏州监狱不限制亲属探监;沈钧儒的德国儿媳妇又没到过苏州,我为什么不冒充沈钧儒的德国儿媳妇、堂堂正正地到苏州监狱去探望公公呢!”这位美国记者听后,大为喝彩。
王安娜在上海将幼子黎明安排妥当后,立即赶赴苏州。她以儿媳探视公公的名义,大摇大摆地走进了苏州监狱,没受到任何阻挠。
沈钧儒等六位男囚犯看到德国朋友王安娜前来探监,喜出望外,都高兴得跳了起来,高声叫着“哈罗”来欢迎她。这几位爱国人士得知王安娜是冒充沈先生的德国儿媳名义,巧妙地冒险探狱,都捧腹大笑,并对她的诚意深为感动。大家一致认为,王安娜给他们带来了可以和新闻界联系的极好机会;应该借此机会将狱中的情况和他们要求抗日的强烈呼声,传到狱外。
王安娜在牢房里呆了一个整天,和“救国会”的几位难友们共同领略了一番狱中之苦。略有不足的是,她是以儿媳探视公公名义来探监的,只能和沈钧儒等人呆在男牢里,不能到处乱串,因此没能去女牢探望一下“七君子”中惟一的一位女士。
中国第一个德国八路军女少校(4)
王安娜此举,一来是给“七君子”带来了慰问;二来是沟通了监狱内外的斗争;三来是王安娜可以获得“七君子”在狱中情况的第一手资料。
王安娜将狱里“七君子”的呼声,传到国内外新闻界之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大地支持了对“七君子”爱国行动的声援活动。王安娜的这一行动,实质上也是对我国团结抗日的总趋势的一个极大的支持;也是对“西安事变”的一个极大的支持和推动,受到社会各界、包括中共中央有关负责人的高度赞赏。“西安事变”打响的当天,张学良、杨虎城在通电全国的八项主张中,第三条就提出:“立即释放上海被捕的爱国领袖”,就是要求蒋介石立即释放“七君子”。就这样,在全国形成了一个要求团结抗日的政治风暴。这一风暴对推动蒋介石团结抗日起了很大作用。
三、毛泽东和朱德的客人
王安娜对中国共产党只有好感,没有偏见,延安这块中共的革命圣地,是她早已向往的地方。当王安娜(其丈夫王炳南时任爱国将领杨虎城的代理)还在西安时,许多国际友人,诸如斯诺、马海德等人都是经王安娜和王炳南的帮忙,由西安去延安的,而王安娜本人虽然身居延安附近,却没有能够去延安看看,很受刺激。特别是在她读到一些国际友人访问延安后的来信和报道时,她访问延安的愿望更趋强烈。当她接到好友艾格妮丝·史沫特莱从延安的来信,要她快去延安时,她急了,恨不得立刻飞去延安。
王炳南对王安娜的要求,有些为难。他认为身为他妻子的王安娜以个人身份去延安不合适,他劝王安娜说:“我们是在搞革命工作,肩负统战任务,一定要听党组织的安排,不便个人擅自行动;况且目前的形势很紧张,工作很忙,也没有时间,也没有可能跑延安去考察。
“你是中国共产党员,要服从组织安排,不能自由乱跑。我可不是你们中共党员,我可不受你们党的约束。斯诺去了,马海德去了,史沫特莱等各国朋友都去了。我这个德国人为什么就不能去?”王安娜认为她去延安考察是无可非议的,她接着又说:
“你们抗日,我也抗日,我还是经过与希特勒法西斯政权拼杀出来的抗日分子。任何人都不会怀疑我会作出任何不利延安的事。而且我还要通过考察,向世界宣传延安。我还要动员全世界反法西斯民众都能来延安看看,要他们用行动支持延安。这就是我要去延安的主要因素。况且,我目前去延安比任何人都方便。从延安方面来说,对我这样的,不会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王炳南对王安娜的要求和看法也认为有些道理,又表示,我再考虑一下,并脱口而出说:“当然,去延安是学习,是一件好事。”
经过与多方联系之后,王炳南通知王安娜:“告诉你一个好消息。经与各方联系,都支持你去延安考察。杨虎城将军还嘱咐,派几个警卫员把你送到延安边界。”
王安娜听后,自然十分高兴,一再对有关各方表示感谢,并问何时出发为好。王炳南建议她快一点走。
“为什么?”
“三月初去延安的路还好走,过了月初,下起雨来,路就变得泥泞,就难走了。”王炳南很关心地对她解释。
“孩子黎明怎么办?”
“黎明交给杨妈照顾,我又不离开西安,你就放心去延安好了。”
就这样,王安娜便一身轻松地准备出发。
延安方面从杨虎城部的秘密渠道获悉,王安娜将访延安,很是重视,立即派了一名有经验的警卫人员来西安迎接。
出发后,王安娜和两个来自不同部队的警卫人员,乘坐一辆货车,一路上摇摇晃晃,说说笑笑,很顺利到达了延安。
王安娜抵达延安时,受到了预想不到的热烈欢迎。
在延安广场上,王安娜看到以艾格妮丝·史沫特莱为首的,很多身穿蓝色制服的革命干部和身着军装、头戴红星军帽的官兵组成的列队,都在热烈鼓掌,以表示欢迎这位来自德国的反法西斯战友。她还听到从列队中传出“欢迎你到延安来”的友好口号声。
王安娜高兴得已经不知所措。这种诚挚、朴实、热烈而友善的气氛,使她陶醉,就像一股暖流,顿时冲到她每个末梢神经。这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受到这样的欢迎接待。她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在延安,王安娜被安排和艾格妮丝·史沫特莱住在一起,使这间小小的窑洞增添了很多欢乐和不少趣事。
王安娜到延安的当天傍晚,朱德就来看她。朱德一进门,就用德语向王安娜打招呼:“你好!”一种纯德国语的腔调,使她大吃一惊。
王安娜见到来者,恍然大悟,站在她面前的竟是举世闻名的朱德总司令,忙用德语回敬说:“很高兴见到您。您来看我,实在不敢当。我应该先去拜访您。”
朱德谦虚地说:“你是客人嘛。”
“我们之间常用德语交谈,”艾格妮丝·史沫特莱在旁插话说,“朱将军本来忘了一些德语,最近由于我给他上课,常讲德语,目前他的德语比我的中文好。”
朱德对王安娜说:“艾格妮丝·史沫特莱对我帮助很大。如果你能用中国话和我们交谈,一定是很有意思的。”这个提议虽然获得了三个人的一致同意,但在交谈中,他们还是掺杂了许多德语。
中国第一个德国八路军女少校(5)
朱德曾是留德学生,他对德国发生的一切都很感兴趣。这天他和德国人交谈在德国的往事,兴趣很高。
朱德说:“我于1922年至1923年曾住在柏林,还在哥丁根大学听过两个学期社会科学的课。”“那时候,我不只是过着书斋生活。我感兴趣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还在中国留德学生中从事政治活动。1925年我因为参加了非法的示威游行,在柏林被捕入狱。”
王安娜插话说:“我有幸和朱德将军一样,也有这么一段不幸的遭遇。”
朱德对王安娜的牢狱之灾,似乎已有所了解,他接着说:
“我被捕时是在魏玛共和国时代;而你的对手却是纳粹分子。你的遭遇比我要坏。
“我被押在柏林亚历山大广场警察拘留所的那段日子,清闲得很,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