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黑戈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剑啸的。 
离开东德布家,我去拜访当地史志专家韩巴德尔胡(66岁)。我们聊起了额济纳的“1号气象站”,聊起了西北科学考察团的大本营“松杜尔”,这些往事如今已经没有人知道了。很快就切入正题:了解黑喇嘛的情况。 
看来韩巴德尔胡先生相当了解黑喇嘛-丹毕加参,他讲起有关的往事。我匆匆忙忙在一张纸上记着要点: 
在20年代苏赫巴托尔时期(苏维埃蒙古时期),黑喇嘛丹毕策动外蒙古喇嘛叛乱,失败后便跑到马鬃山公婆泉的南山梁的制高点,聚集了百十人,占山为王。一次劫持了从西藏来的上百峰骆驼的驼队,有了枪支,实力大振,就反过来攻打外蒙。外蒙派了一个叫做南兹德巴特尔(哈仕纶《蒙古的人和神》说,叫巴勒丹道尔吉)的特工,来刺杀他。来人假装得了病,而且传染,于是,有两个同伴扶着他向丹毕朝拜。等到丹毕俯身为他摸顶时,那两个人放下病者,一边一个夹住丹毕使他动弹不得,“病人”突然抽出利刃,将其刺死。传说丹毕刀枪不入,但只有一处是“脉门”——嗓子眼。一刀刺向嗓子眼,丹毕立即死去。 
韩巴德尔胡所述,是得自当地的口碑。 
在以往调查之中,我积累了一些可以算作经验的常识。我最重视的是第一次的访谈,没有外界的印象接入,没有倾向性,完全是出自“封闭”的回忆。我应该尽可能不流露出自己调查的目的。尽管韩巴德尔胡说的内容,与以前在文献中所见,与以后在肃北马鬃山的实地调查,并不完全一致。可这正是田野调查的魅力,也正是他的回忆的价值所在。一致,则可能是出现了“出口转内销”或不自觉地“统一口径”的情况。这反是一大忌讳。而我——记录人——忠实笔录,更是关键中的关键,因为,我有倾向性。 
关于公婆泉,他告诉我:现在的肃北马鬃山镇,当地地名叫“公婆泉”。有些地图也是这样标识的。韩巴德尔胡证实,所谓黑喇嘛的要塞,确实在马鬃山镇的“碉堡山”。 
我问:“为什么有的资料上说,那个要塞是在一个叫‘明水’的地方呢?”我在地图上指点道,“诺,就是这儿。” 
韩巴德尔胡解释:在那个大戈壁上,有不止一个叫明水的地方,民间所谓有七道明水,也就是有七个叫作明水的地名。地图上的明水,是头道明水,“碉堡山”则是七道明水。明水,顾名思义,就是有地表水。 
这样,最后一个疑问也打消了。剩下的只是百闻不如一见了。 
在购买明天的午餐时,我在达来库布镇街上转了转。晚上,人们从居延海回来了。在额济纳宾馆晚餐。 
今天是国庆。此行的经历使团员们兴奋异常,晚宴气氛热烈融洽。我在与《时尚》吴总(吴泓)、徐俊商议后,破例上了啤酒。吃完饭,夜色迷人,没有人愿意回房间,我们全体拜访了额济纳王的后裔东德布。在东德布简朴的家中,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我们谈了西北科学考察团,谈了额济纳旗土尔扈特部落的历史,谈了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与胡杨林的更新,谈了居延海。告别时,大家合了影。在回宾馆的路上,月光如水,空气清新,我担心的只是今天的晚上能不能安然入睡。   
《黑戈壁》六(5)   
刚刚回到宾馆,旗党办梁主任专门来访。他读过我的一些文章,听说我来了,赶来相会,相交甚欢,听说同行者非常关心当地情况,便送了我们10套《额济纳旗志》。真是别有景况的国庆。 
晚上,宾馆灯火辉煌。我在房间看书,因为原来准备去“谢别斯廷”,所以我带着斯文·赫定《亚洲腹地探险八年》,还带着两部《亲临秘境——新疆探险史图说》,其中一部送给了东德布。我仔细阅读着有关黑戈壁与黑喇嘛的章节。只有当我知道黑喇嘛在黑戈壁的“位置”时,黑戈壁才丰富生动起来。 
《亲临秘境》中有一幅黑喇嘛的标准像。我盯住这个不甚清晰的老照片,看了半天。这是取自哈士纶的《蒙古的人和神》一书,哈士纶在书中没有说明这照片的来历,在原书上照片还附有两行字:“诺音喇嘛”“任籍甘肃安西”。诺音,就是诺颜,也就是王爷之意。在民国期间,马鬃山归属于安西。这照片曾在不同的书籍中出现,但是我以为《蒙古的人和神》是它的源头,有这两行汉字则说明,它的更早的出处,应该是汉文文献。在相片上,黑喇嘛手持一支步枪,站立在旷野。他的头与一般人比较,要高大得多,看上去有点头重脚轻。这无疑是他刚刚在马鬃山立足时留下的。相片的背景不清,在目前的灯光下,几乎模糊一片。不过没关系,反正我们马上要“相逢”。 
……房间的门被推开了。考察团的成员靳大成走进来。他望着我,愣了一下,说:“走,杨镰,你反正不想睡,咱们聊聊。”他显然在微醺中。回宾馆后,一些年轻人又找地方放松去了,其中也有他。这时,与靳大成同屋的团员赵稀方也进来,说:“大成,走,回房间休息。明天要上路。”靳大成迟疑了一下,说:“好,回房间。” 
道过别,他们走了。——一切是那样的恰到好处,就连酒也喝得分寸感十足。 
10月2日,9点30,我们的车队自达来库布镇动身,前往肃北马鬃山。 
我们走的是七八十年前欧文·拉铁摩尔走过的路。他将这条路叫做“小道”,这是与酒泉到哈密的官道——大道——相比而言的。这一段,是此行最坎坷的行程。谁也不知路在哪里,往西方走就是了。好在方向还是十分清楚的。 
关于路上的情况,我原来计划照自己的笔记写,但一再犹豫之后,还是放弃了。 
我不打算批评谁,我没有这样的思想高度。其实,我是个又宽容又苛刻的人。我宽容人的缺点,但我不能容忍当面说谎,因为这往往是一切隐患的爆发点。在西部,我不会在意各式各样的不同意见,但我不能忍受“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的哪怕最微小的流露。野外的随意活动空间很大,可野外的个人感情空间很小。至今我还为没有更善待向导感到不安。他完全是尽义务,拒绝接受任何报酬。实际他没有必要尽这个义务。这正是在“十一黄金周”,他完全可以与家人团聚,与亲友小酌,犯不上陪我们来这大戈壁上受罪。在途中午餐时,有人责问向导:“你认识路吗?”我霍然回过身反问:“你,认识吗?”当然不认识。“那就得了。动身吧。” 
我们不能在路上争执。这是野外生活的“法则”。 
我们是走在一条离开人们视野已经七八十年的“被遗忘的”古道上,我们是在作一次战胜“非典”的野外实地考察,我们要通过自己经历的艰难坎坷感受西部文明。我们不是走马观花,花实际就开放在心中。 
途中,没有见到过任何一截现成的道路,在旷野上,却有骆驼的尸骨指明走向。骆驼死去时间已经不短了,白花花的骨骼有一半埋在了土里。我不禁想起了一首诗,其中写道:树倒下了还是那棵树,人倒下了便不再是原来的人。 
一路,李总给了我必要的支持。李总在酒泉与嘉峪关有自己的企业,工作相当忙。但他坚持在酒泉加入了我们的考察团。他的车是我们车队的“头车”,也是我们车队气氛最正常的小组。车是他自己开的,而这辆车则是他用自己的车临时与朋友交换来用的。 
戈壁上,太阳一落山天就黑了。谁也说不清离目的地马鬃山镇还有多远,甚至今天晚上我们是不是还到得了马鬃山。手记没有信号。地图成了遥远的记忆。最后一次途中休息时,靳大成说:“到不了马鬃山也没关系。这样好的天气,在野外露营多有诗意!”听他这样说,我笑了。这是一路上难得的开心一笑。为此,至今我还感谢靳大成的无形支持。可我马上有紧张起来。露营?我在野外露过无数次营。可这次不行,没有露营的思想准备,更没有必要的设备。 
今晚一定要到达马鬃山。 
我看了看表。8点了。10点钟还见不到归宿,就必须露营。因为与冒着彻底迷失路径的摸黑半夜找路相比,篝火、露营是更好的选择。在“塔克拉玛干的肚脐”喀拉墩、在“伊比利斯(魔鬼)出没”的小河,以及在沙雅的阿克塔利亚(远河)、且末南山的昆其布拉克牧场的几次教训,我记忆犹新,一想起这些就头皮发麻。 
终于,在浓重夜幕中出现了灯光。路边有一组组巨大的“林木”,在林木的“树梢”,长剑一般的“树叶”在随风挥舞。那就是马鬃山的“标志”——风力发电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