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北军张学良和西北军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直接诱因是蒋介石要用蒋鼎文取代张学良。
红军长征到陕北以后,开始遭到张学良东北军的围攻。毛泽东麾下大将徐海东首先把东北军打垮了一个师另一个旅,后来又打垮一个师。于是东北军的官兵不愿内战,要求抗日。中共开始向东北军进行统一战线工作。双方取得默契,互不攻击。
蒋介石仍加紧压迫东北军向红军进攻。张学良及其部下不愿意进攻红军,蒋介石乃于1936年12月初,乘坐专用列车到西安督战,逼张学良打共产党,并且说,张学良如果不打,就派福建的蒋鼎文来代替他,并要把他调到福建去。于是张学良和西北军杨虎城决心发动事变,扣留蒋介石。
12月9日,蒋介石写信给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密嘱《大公报》发表剥夺张学良、杨虎城“剿共”兵权、由蒋鼎文取代的消息。蒋介石这件密嘱被杨虎城的卫队在邵力子的办公室当场查获。当张、杨获悉《大公报》将发表蒋介石剥夺他们兵权的密嘱时,即举行紧急密商,并决定12日晨对蒋介石实行“兵谏”。
蒋介石被扣押,随他到西安的蒋鼎文等十多名国民党高级将领也一道被软禁起来。
事变发生的当天清晨,张学良致电毛泽东、周恩来说:“吾等为中华民族及抗日前途利益计,不顾一切,今已将蒋及重要将领陈诚、朱绍良、蒋鼎文、卫立煌等扣留,迫其释放爱国分子,改组联合政府。兄等有何高见,速复。”稍后,张、杨又联名电邀中共中央派人来西安共商大计。
周恩来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委托,于17日到达西安,立刻同张学良面谈,阐述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关于争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主张。蒋鼎文作为第一个被释放的国民党要员,持蒋介石令停止内战的信,到南京去与何应钦商议办法。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蒋鼎文当上了国民党军第十战区司令长官、陕西省政府主席。
当年在江西追剿毛泽东的蒋鼎文,此时摇身一变,在西安成了毛泽东的“近邻”。他踌躇满志地在西安告诉外国记者:“中国除国民党外,再没有其他合法的党了,毛泽东的共产党在与蒋委员长表示一致之后,已不复存在。”
毛泽东警告
毛泽东警告:“依照他的无知妄想是要打败仗的。”
1937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举行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阐述军事问题时指出:“八路军的主要作战地区是晋察冀三省,主要任务是建立根据地,消灭敌人,配合友军作战,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
会上,对于八路军“山地游击战”的作战方针,发生了一些争论,有人主张运动战。
让毛泽东感到苦恼的是,当整个民族都处于生死攸关的紧急关头。人们热血沸腾,急于效命疆场之际,他只能一般地提醒人们不要死打硬拼,而无法将保存和扩大实力以获得未来政权这个实质一语道破。不过他后来还是认真斟酌了别的领导人的意见。在次年《论持久战》—书中明确提出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的作战方针是:“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8月30日,从洛川赶回延安的毛泽东电复康泽,坚决不同意陕甘宁边区政府以国民党监察院副院长丁惟汾为正,林伯渠为副的决定,提出必须以林伯渠为23个县、150万人口的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以张国焘为副。
9月份之后,因华北、华东战争形势日渐危急,国民党方面连电中共军队尽快出动。因两党合作的事实还没有完全确认,毛泽东决定先派两个师赴华北前线,却仍留一个师不动。
9月16日,西安的蒋鼎文急电朱德,说蒋介石派军部的5位高参要到八路军视察。毛泽东不同意国民党往八路军中派任何人,对南京派来的高参和政训处副主任,全部予以拒绝,不许进人营门一步。于是朱德复电给蒋鼎文:“五位大员的到来,己引起八路军全体将士不安,既然中央已信八路军可以为国效力,即应信任其自主作战,要是派了监军,恐怕会使官兵心生疑惧,影响战斗力。”
蒋鼎文碰了钉子,国民党的5位大员只好灰溜溜地留在了西安。
毛泽东“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十分有违国民党借日寇之手削弱共产党的初衷。奉蒋介石的旨意,西安的蒋鼎文不断催促刘伯承的129师速上前线。
为此,毛泽东于1937年9月12日致电彭德怀,要他与周恩来一齐去南京陈辞。
德怀同志:
甲、同意你偕恩来去南京一行。
乙、在晋、在冀、在京,均着重解释我军“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这个基本原则,取得他们的彻底了解与同意。
丙、此原则中包含:(一)依照情况使用兵力的自由。现在蒋鼎文还在说刘师应速上前线。彼等用意,或者不明白使用大兵团于一个狭小地域实不便于进行游击战争,如果是这样,可见我们对此原则并未向他们有过彻底坚持的说明;或者他们含有恶意,即企图迫使红军打硬仗。(二)红军有发动群众、创造根据地、组织义勇军之自由,地方政权与邻近友军不得干涉。如不弄清这一点,必将发生无穷纠葛,而红军之伟大作用决不能发挥。(三)南京只作战略规定,红军有执行此战略之一切自由。(四)坚持依傍山地与不打硬仗的原则。丁、你未回军以前,属我直接指挥,通知朱、任、林、贺。
毛泽东九月十二日
两天之后的9月14日,毛泽东致电西安办事处的林伯渠,狠很地批评了蒋鼎文:“红军主力已上前线,多兵堆于狭地不合游击战使用,因此129师留驻待机是完全正当的。蒋鼎文身为军人不懂军事,还应加意学习我们的兵法,依照他的无知妄想是要打败仗的。”
蒋鼎文并不甘心。后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129师开赴华北,蒋鼎文乘机以陕北河防薄弱为理由,调所属骑兵2师进入陕甘宁边区。次日,蒋鼎文又令28师伪装成保安队,夺取了陕北七里镇等战略要地。毛泽东当日急令在山西的王震359旅回援陕北,蒋鼎文的阴谋才没有得逞。
1938年的清明节,蒋鼎文借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的机会,让张国焘乘他的小汽车叛逃到西安。4月22日,《新华日报》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关于开除张国焘党籍的电令》。武汉失陷后,张国焘在重庆大坪戴笠办的别动总队特务训练班担任政治教官,讲反对共产党的课程,从此彻底脱离了中共。
豫湘桂战役
豫湘桂战役,日军一出手就打掉了蒋鼎文的司令部
毛泽东早在抗日战争刚刚开始的1937年9月,就曾在给林伯渠的电报中,说:“蒋鼎文身为军人不懂军事,依照他的无知妄想是要打败仗的。”
仿佛要验证毛泽东的这个评价,在抗日战争后期,蒋鼎文由于狂妄无知,果然打了一个大败仗。
1940年冬,蒋鼎文到洛阳接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副手是被河南人民称之为“水、旱、黄、汤”四大害之一的汤恩伯。能与水灾、旱灾、黄河之灾并列,汤恩伯的为人可想而知。
蒋鼎文也好不到哪里去。虽然他与汤恩伯不和,但在对河南人民的横征暴敛上是一致的。
1944年4月,日军为打通从北平到南洋的大陆交通线,发动了豫湘桂战役,首先进攻中原,发动了中原战役。
在刘震云的小说《温故1942》中,披露了这样一个细节:
“蒋鼎文在河南省内,不仅剥夺了农民手中最后一点粮食,而且国民党军队还强行征用农民的耕牛以补充运输工具。河南是小麦种植区,耕牛是农民的主要生产资料,强行征牛是农民不堪忍受的。他们用猎枪、大刀和铁耙把自己武装起来。开始时他们只是缴单个士兵的武器,最后发展到整连整连地解除军队的武装。据估计,在河南南战役的几个星期中,大约有5万名中国士兵被自己的同胞缴械了。”
“1944年,河南人为日军带路的,给日军支前的,抬担架的,甚至加入队伍、帮助日军去解除中国军队武装。”
在战役开始之前,蒋鼎文在洛阳召高级将领会议,对日军的企图、目的、兵力,以及进行兵力调整部署等问题,均未谈起,只是要求各集团军、各军官长把军官眷属及笨重行李、重要文件等,尽快向后方转移。
会上,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珏将军主张主动出击的建议。而在蒋鼎文看来,自1941年5月中条山大血战后,日军与第一战区隔河相峙已达3年之久,日军未突破第一战区南岸防线,都是因为他部署的坚强防线,使日军不敢轻举妄动而越雷池半步。因此,现在第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