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德国国防军大本营-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走入这一歧途的最重要原因,在对俄战局中暴露得比以前更加明显,这就是希特勒的满腹狐疑,对权威的无限欲望,缺乏后大的统帅气质,特别是他不具备将他内政治、经济、权威混合而成的思想愿望服从于军事基础理论的能力。住在I 号宿营地里的他的亲信们,以及对他的行动的正确和预见性的信赖,更使他变本加厉地以装腔作势的军事行家的姿态专横跋扈,独断令行。因为在挪威和芬兰北部的指挥中,是在没有陆军总司令部的情况下,完全按他个人的意愿,由他一手实施的。在“国防军统帅部的战场”上,国防军指挥参谋部的任务愈来愈繁重,但由于其体制的原因,单靠它自己已无力承担,而且日益脱离其国防军主管机构的职能。本应由陆军总司令部解决的问题,却堆积如山地摆在一无所知的国防军指挥参谋部面前。既使这些干扰也未能阻止希特勒继续走他自己的路。
——第一阶段
1941 年德国东方战局的第一阶段、可以算到7 月上旬为止,约二三周的时间。在这个阶段,国防军统帅部和陆军总司令部这两大指挥机构,很少有过协调一致的时候。在边界地区取得的巨大胜利,以及迅速夺占大片领土——至少在中部和北部——甚至使那些顽固的怀疑者,产生了与陆军总参谋长相同的思想和希望。哈尔德在1941 年7 月3日日记里写道:
“综观全局,现在可以说击溃道格瓦河和第聂伯河前方俄军主力的任务已经完成,我认为一个被俘的俄国军长的供词是正确的。他说,我们在道格瓦河,第聂伯河以东仅投入部分乓力,仅以乓力而论我们无力阻止德国的进攻。不需要多说,我认为,对俄找局在14 天内便可赢得,当然还不会结束。占领辽阔的地域,以及对付敌人利用各种手段进行的顽抗还要占用我们许多周的时间。
回过头来看,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的这则日记,或许会引起人们的惊愕。1941 年6 月25 日,温斯顿·丘吉尔在下院的秘密会议上也发表了同样观点的讲话:“仅仅数月之内,或许更早一些,我们就会看到这场可怕的入侵结束,到时候全世界都会看到这一点。”这就是说,英国政府首脑不仅认为德国在东方的武装力量会迅速取胜,而且同希特勒一样,认为,德国对俄国的进攻是为了给英国“致命一刀”而采取的间接措施。
1941 年7 月4 日希特勒甚至对他的亲信说:“实际上,俄国人已失却了这场战争。”接着,他自诩道:一开始我们就击毁了俄国的坦克和飞机。他们无法得到补充”。在希特勒与陆军总司令部在对形势判断上取得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希特勒在最初的几周里,只是将其对东线的指挥放在陆军总司令部急迫的提出迅速、全面达成儿个大规模“合围”的要求之上,但不久,他又完全象在西线一样,对先头装甲部队的翼侧表示起“担心”。同时,他对空军的行动也采取了同样抑制的态度。而此时正是空军完成了袭击俄国机场和纵深的其他口标的“战役”任务之后,已与陆军总司令部和集团军群司令部协商一致,准备在“战术”任务方面大显身手之时。
在这种情况下,国防军最高指挥机构及其参谋部对迅速、顺利进展的东方战局,几乎已没有实施指挥的余地;而希特勒却象在西线一样,准备将匆忙得出的一些结论付诸于行动。在他与陆军总司令谈话之后,便于7 月上旬,向国防军统帅部参谋长下达了关于未来“人员和装备”、特别是陆军“坦克计划”的详细方针。简而言之,他在此后下达的两个命令中要求,除装甲师外,陆军要从数量上作“重大”减员。装甲师和摩托化师,要在1942 年5月1 日之前,分别增加到36 个和18 个,这两种师都包括党卫队部队;海军只需抓装备措施,以便能“直接对英作战,进而对付美国”;而空军却要“大力加强”。
希特勒对俄国战局进程的坚定信念,也同样在补充命令中表现出来。其基本观点是,东线必须继续保证充裕的装甲兵力,除留驻在本上的2 个装甲师外,每一辆坦克的补给都要经希特勒的批准;
“正在立即开始的”陆军新型武器、弹药、装备的生产,应与未来人员的削减相适应;此外,工业的任务也应减少,但这不包括坦克和反坦克武器,以及为。个装甲师生产的装备:
在陆军需要削减的同时,必须按照空军(炸弹和高炮)的需要安排“火药和炸药生产计划”。
不久即将证明,这些命令从战略角度看,已远远超出了事情的现状,另一方面,它也严重地妨碍了东方战局的进程 。
——第二阶段
正当国防处与陆、海、空三军总司令部的有关部门就希特勒关于在继续对英作战中的装备方针,进行口头和书面意见交流,以决定最后落实方式时,在1 号宿营地的每日形势讨论会上,已经就东方战局的第二阶段展开议论。每次会上的主要发言者是希特勒和约德尔,讨论的中心问题是去年12 月份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的问题,即是按希特勒一直所希望的,“快速部队大部转向北进”,首先占领列宁格勒和喀琅施塔得,扫清波罗的沿海岸国家的障碍;还是按照陆军的计划,集中国防军的全部兵力夺取俄国抵抗力量中心——莫斯科。正如“巴巴罗萨”指令所指出的那样“两个目标同时夺取”的可能性“只有当俄国。。抵抗迅速崩溃。时”才可考虑;会上尽管对形势作了过高估计,但同时夺取两个目标的问题再未提起。相反,却提出了一种过去曾在小范围内讨论过的选择方案,即推进位于普里皮亚特沼泽南部地区已远远落后的战线,同时中部兵力转尔南下。
在这种情况下,约德尔将军既另出一谋,也不考虑利用他的参谋部,尽管他早在7 月4 日就认为,当前的“决定。。也许是这次战争小的最重大的决策。。”。当他了解到陆军总司令部完全持另一种意见时,这次他不想再承担希特勒唯一高参的责任,因此,他一反常态,力求与陆军总司令部取得及时和广泛的联系。在7 月5 日的一篇有关评论中谈到,“必须定下下一步作战。特别是装甲部队作战的决心的时刻已经到来。由于此决心对战争至关重要,也许是这次战争中唯一重大决心。因此,约德尔将军认为,陆军总司令在决定下一步任务之前,有必要与元首商谈一下他的方案和观点。”
在这段时间里,陆军似乎没有找到机会,接受象1940 年12 月所希望的通过事态发展而自己得到解决的问题。当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于1941 年7月30 日向希特勒祝贺诞辰之后说,“由于得到中央集团军群装甲部队的加强,在步兵主力在斯摩棱斯克地区集结,装备向莫斯科发起决定性进攻之前,‘北方’之敌可能就全部被清除”。7 月8 日,到希特勒那里参加一次报告会之后,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也曾考虑过部队暂时转向南方。几天后,他时陆军总司令解释说:“我对中央集团军群的两个装中集群急速向北推进的想法并不热心。我主张,霍特——第3 装甲集群——的大部兵力必须向北。。古德里安。第2 装甲集群——必须向南,直插基辅地区。。但其前提必须是,霍特和古德里安向东实施突破,从而赢得机动自由。”
这样看来,要想调和这两种不同观点,就不能让陆军总司令部放弃进攻莫斯科的目标,这就使以后越来越僵持的形势更加激化。随之而来的是,希特勒在其指挥上再次犯了一个基本错误,即不充分考虑先决条件,就对部队行动不分巨细,下达各种命令。7 月14 日,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就曾说过:“元首不懂得事情的关联,但总是插一杠子,把人析腾一番,简直受不了。”从7 月中旬开始,情形日益严重,导致了希特勒与陆军总闭令部之间的意见纷争,甚至使整个大本营都被卷了进去。直到8 月下旬,希特勒以命令手段,——从外表看——结束了这场争论。
7 月19 日国防军统帅部颁发的关于东方战局的第一个指令即第33 号指令,与陆军首脑几天前向希特勒口头提出的建议有几分相符。但在部队再次实施机动之前,国防军最高司令希特勒没有再次与陆军总司令部进一步磋商,只是在7 月23 日发布了“第33 号指令的补充指示”。该文件指出,不仅基辅,而且还有哈尔科夫、顿河、高加索以及克里木,都成了南方所应夺占的目标;而与此同时,北方集团军群必须在短期内完成预定任务,尔后由陆军总司令部将其“主力部队。。其中包括第3 装甲集群。。调回国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