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历史上神秘的谶言-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是以《赤伏符》高登帝位,《赤伏符》对刘秀而言,是一吉祥符,他对《赤伏符》所提出的谶言特别迷信。《资治通鉴》记载说:“帝好图谶”。
一次与一位叫郑兴的大臣,商议确定举行效祭的日期。刘秀说:“我们是不是应到谶书里查查相关资料?”
不懂就问,是一个好习惯,但皇帝要求查证的资料是谶记类的书。文化人们受孔子影响,“不语怪力乱神”。郑兴是一儒者,他不信这个世界会《赤伏符》这档子实事儿,而且对所有的谶言,都认定是一种迷信。所以他对刘秀说:“臣不喜欢谶言!”
这个郑兴也太不知好歹,当时的地球人都知道,刘秀是靠谶言称帝。他居然公然对刘秀说,自已不喜欢谶言?而且在刘秀的大力推动下,谶言,其实已经不再是一家之言,而是已经上升为谶学,当时的国教。许多刘秀王朝时期的、社会的精英人士,在推荐自已的介绍信中,用得最多的话是:精通谶学。谶学在刘秀之世,已经变成了当代的马克思主主义。不能想象,在建国之初,有谁敢对老毛说,我不喜欢马克思主义?
还不打成现行反革命了?!
刘秀听郑兴的话以后,十分生气。皇帝一生气,后果很严重!他对郑兴说:“你说自已不喜欢谶学,是不是也认为谶学是异端邪说!”
当时是有一些儒家弟子,认为谶学是异端邪说。但多是敢想不敢言。或就是敢言了,但找不到合适的场合。就如同我们今天还在坚持的一些哲学理论、主义,也是地球人都知道,多多少少有点问题。但想要明开了说,可能还是有点风险的。郑兴看到皇帝生气了,他十分惶恐地说:“臣智力卑劣,没有机会学习过谶学,绝对不是敢非议谶学。请皇上恕罪!”
这话合了刘秀胃口。在刘秀心里,谶学是一门高级别的学科,非一般人所能通透。他不能容忍有人攻击谶学,但说自已对谶学无知,这是允许的。所以“帝意乃解”。
建武三十年。刘秀称帝三十年,也是刘秀版的汉帝国创建三十年。这三十年对于刘秀来说,也是风风雨雨的三十年。先是新国大乱,“刘秀发兵捕不道”。终于天下平定,而且国家与社会的形势越来越好。
一个平民百姓家,碰到大事,还有摆宴庆祝的作法。而刘秀创建的是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经过三十年的精心治理。老百姓的生活大概也达到了温饱水平了。所以有许多大臣,都上言,希望刘秀能借创国三十周年之际,大大庆祝一下。
古人们都认为:兵者,不祥之器也,所以没有那个皇帝,在国家重大纪念日,有国庆阅兵之说。但如果一个王朝、一个国家,发展得不错,皇帝不错,大臣不错,小民也不错了。可以到泰山,举行最为盛大地封禅礼式,祭告天地。
所以有一部分大臣上书“即位三十年,宜封禅泰山!”
对封禅泰山一事儿,刘秀却表现出伟大的谦虚,他下诏说:“联虽即位三十年,可百姓还是怨气满腹,吾谁欺,欺天乎?”
而且下令,如有地方郡史借国家创建三十周年,搞形式主义,“盛称虚美”者,剃光了他的头发胡子,发配边缰!如此一来,群下没有谁敢去搞什么花架子形象工程!
几个月的某一天,刘秀学习《赤伏符》。此时刘秀虽然也是六十多岁的人,但还学习不怠。他在工作之余,还喜欢学习国教经典著作《赤伏符》。当时没有摄影师,但刘秀深夜学习赤伏符的镜头,对于当世社会的重要性,不亚于某人翻红宝书的镜头。而且每一次学习,刘秀也是带着问题学习。所以有收获是经常的事儿。
这一次学习,刘秀看到一句话,让他大受触动:“赤刘之九,受命岱宗!”
赤刘,是指汉高祖刘邦。赤刘之九,是指赤帝刘邦九世孙;受命岱宗,会到泰山,接受天命。
刘秀知道自已的身世,他正好是赤帝刘邦的九世孙!大臣们建议,封禅泰山,原来是《赤伏符》早有的预示?!《资治通鉴》说,“上感此文”!所以他下令封禅泰山。后,又宣布图谶于天下。
王莽、刘秀之世; 谶言盛行。对谶言的理解与解释也是各说各话,各唱各调。如对于同样一句谶言,甲可以这样解,乙可以那样解。更有甚者,有一些人,出于某种目的,可以擅自撰改谶言。如建武二年,真定王扬造擅改《赤伏符》“赤九之后,瘿扬为主。”《资治通鉴》说扬“欲以惑众。”结果事泄被诛。
象扬造这类事件,在谶言流行之后,发生过很多起。蜀郡太守公孙述也作过类似的事儿。王莽作皇帝之后,就意识到谶言是把双刃剑。所以王莽于建始元年秋,令王威将军王奇等人,把经认可的四十二篇符命,传讲于天下。
王莽目的是为了向全国人民宣示自已受天命,同时也是因为怕许多意想不到的谶言出现,被自已的政敌所利用。
新朝被更始皇帝推翻之后,新朝人对谶言的心态,却被东汉王朝的继承下来。王莽是用不良文人哀章伪造金匮书称帝,刘秀是因儒生强华的《赤伏符》登上帝位。不管是哀章的金匮书,还是儒生强华所献的《赤伏符》,是真属假。它们都同属谶言类的怪异学说。这种学说,刚开始单凭一两句神神叨叨喑示性的语言,可以作多面性,多方位解释。最后的答案,也可能是完全相反。
王莽之世,他意识到这类问题,所以他组成谶言宣讲团。到全国各地,对全国的各级干部,人民进行谶学教育。同时也向全国班布命令:宣布未经认可的符命,就是邪说。对于这些邪说的制造者,一经发现,要追究他们的刑事责任!
王莽创建的新朝是短命的,对谶言的还没有来得及太规范的管理,他的新王朝就崩溃了。这个时期的谶言学,如诗学一样,国家不幸,它却是异乎寻常地发展起来。这种发展,如果排除“神为”的可能性,更多的是人类神经过敏,自以为是的猜测居多。
一些自以为是的文化人,神经过于敏感的方士,对于他们不能理解的社会,用神神怪怪的冥想,代替理性的分析。最后偶有成功者,如同中了彩票大奖一样,许多人以为神。
刘秀因《赤伏符》称帝后,他对谶言的热情异乎于常人,在他的提倡下,谶言,变成了谶言学。他也怕谶学会被自已的敌人利用。所以于东汉中元年秋,刘秀把谶言,当做一门学说,宣图谶于天下。
一时间,不懂点图谶之事儿的人,几乎在社会上无法生存,如同我们现的人,如果现代政治学理论过不关,做不了官一样。
代汉者;当涂高
                             一
这是一则相当古老的谶言。产生的时间; 大约在西汉王朝末年; 东汉王朝初期。
此谶言是出自何人之口? 起源于何坟典? 现已经无从考证了。据现有的历史记载: 东汉的第一位皇帝、汉光武帝刘秀; 曾见到过这则谶言。在他和蜀郡太守公孙述( 其时公孙述已自称皇帝) 进行谶言理论较量时; 他提到这则谶言。在他给公孙述书信中说: “代汉者; 当涂高; 应是一位姓当涂; 名高之人,君岂高之身?!”
光武皇帝刘秀理解中的“当涂高”; 是指一位姓当涂; 名高之人。在谶纬学发展过程中; 刘秀是第一位把“谶言”; 上升到理论高度“谶纬学”的皇帝。 他对谶言的相信; 是相信到了迷信的地步。而且因为他皇帝的身份; 对于谶言学发展推动的作用; 不是一般的文化人、方士所能相比。在他与蜀郡太守公孙述的谶言论战中,可以看出,他只是否认公孙述非是“代汉之当涂高”,而不是对于这则谶言本身提出怀疑。
后来的历史,证明公孙述不是代汉之当涂高。大汉王朝的历史,在刘秀这位皇帝手里,光荣地恢复了,所以后世的汉朝皇帝称刘秀为汉光武帝。
而“代汉者,当涂高!”这一谶言,很早就出来了,且流传甚广。但在刘秀之世; 却没有应验; 是这则谶言本身就是一个假谶言?
还是当代许多人错解了这则谶言?
                             二
建安元年; 此时的东汉王朝; 又延续近两百年。“代汉者; 当涂高也。”这则谶言; 在大汉的国土上; 以各种各样的方式; 也流传了近两百年。在众多谶言的读者中; 淮南袁术是其中之一。熟悉东汉末年历史的人都知道; 袁术是那一时期、第一个敢自称皇帝的枭雄。而他所以敢向大汉王朝叫板,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这则谶言。
历史记载:袁术以谶言,“代汉者,当涂高”,自已名字应之。他坚持认为,自已的姓名,应了这则谶言。自个儿就是代治之当涂高! 袁术何以如此相信自己?他的自信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