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十五疑案-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是要大打折扣的,这一点他自然心知肚明。因此,他希望能够用屠刀堵住人们的非议之口,并想尽办法证明自己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方孝孺的死无疑是轰轰烈烈的,《明史》称其“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镬甘之若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然而遗憾的是,他面对的并不是一个改朝换代的历史时期,而是皇室内部的自相残杀,这使得他以身殉道的壮举减少了许多悲壮的色彩,因而被人称为过于“迂直”。明代人王廷相就认为他的死不能与文天祥相提并论,认为他实为“忠之过者”,因“自激之甚”而卒招杀身之祸,这种“轻重失宜”的举措,“圣人岂为之”!至清人吴敬梓作《儒林外史》时,还说方孝孺“迂而无当”。方孝孺虽大义凛然,但又显得过于“迂直”,从而带有某种历史的尴尬。 


郑和七下西洋

这蔚为壮观的七下西洋却留给人们无穷的思索,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要派遣?如此大规模的船队,是如何进行远航的呢?为什么规模如此庞大的航海活动、航海贸易随着郑和的故去,就戛然而止?既然已经拥有如此庞大的舰队,为什么晚明和清朝时的海军面对入侵者却不堪一击?

明永乐三年(1405)六月十五日(公历7月11日),在“天下第一港”江苏太仓刘家港码头,人头攒动。世界上第一支由两百馀艘舰船和两万七千八百多名官兵组成的庞大船队正待出发,桅杆如林、风帆如云、气势磅礴。在明成祖朱棣的旨意下,身为“钦差总兵正使”的太监郑和本着宣扬国威,“怀柔四夷”、“和顺万邦”的宗旨,将率领着这支庞大船队进行一次史无前例的远洋航行。这支船队将泛海南下到福建的长乐候风,等到冬天东北季风吹起,云帆交挂时,才正式向“西洋”进发。

,开辟了亚非的洲际航线,到达了三十多个国家、地区,船队规模之大,航程之远,持续时间之久,在人类历史上都前所未有,可以说是开拓万古之旅。郑和的首次远航,比哥伦布首航美洲早八十七年,比达·伽马开辟东方新航路早九十三年,比麦哲伦从美洲航行到菲律宾早一百一十六年。美国《百科全书》“郑和”条如此写道:“15世纪初期的中国将领郑和,几乎于葡萄牙人乘船绕过非洲抵达印度一百年前,就率领海军对印度洋做过七次远征。” 的壮举,在世界航海史上都属于奇迹。六百周年后,由于这一天的特殊意义,7月11日被定为中国的“航海日”。

1433年,郑和逝世了。在一个盛夏炎热的傍晚,远洋船队静静地驶入太仓刘家港,明宣宗诏令:停止“下西洋诸番国宝船”、停止“各处修造下番海船” ……宝船从此就停泊在那个曾经热闹异常的港湾里,大明帝国辉煌一时的远航就此突然停止了!

然而,这蔚为壮观的七下西洋却留给人们无穷的思索,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要派遣?如此大规模的船队,如何进行远航的呢?为什么如此庞大规模的航海活动、航海贸易随着郑和的故去,就戛然而止?既然已经拥有如此庞大的舰队,为什么晚明和清朝时的海军面对入侵者却不堪一击?

七下西洋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人,洪武四年(1371)生于一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现代学者根据《郑和家谱首序》、《赛典赤家谱》考证,郑和为元朝政治家、中亚布哈拉贵族赛典赤的六世孙,可以说先祖是异常显贵的。赛典赤在元朝声名显赫,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后裔,由阿拉伯迁徙到中亚的布哈拉,再由布哈拉迁徙到中国,昆阳马氏即为赛典赤后裔中的一支。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蓝玉等率三十万大军征讨云南。在战乱中,年仅十一岁的郑和被明军掳获阉割,在军中做“秀童”。云南平定之后,郑和随军调往北方,先后转战于蒙古和辽东等地。郑和因“丰躯伟貌,博辨机敏,有智略,习兵法”,被选送到北京燕王朱棣的府邸服役,深得燕王的喜爱。在“靖难之役”中,郑和跟随燕王朱棣南征北战,建立了不少战功。朱棣登上皇位后对郑和更加信任。永乐二年(1404),朱棣为表彰郑和的功绩,亲笔写了一个“郑”字,赐他为姓,从此更名郑和,史称“ 三宝太监”。永乐三年,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揭开了的序幕。

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郑和凭借强大的国力,率领着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船队七下西洋,访问了印度洋、阿拉伯、东非各国,航程十万馀里,最南到爪哇,最北到麦加,最西到非洲东海岸。航行中“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场面十分壮观。

第一次:永乐三年至永乐五年(1405—1407)。郑和为主使,王景弘为副使。率水手、官兵,随行还有采办、工匠、医生、翻译等两万七千八百多人。有“宝船”六十二艘,加辅助船,共两百馀艘。宝船最大者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仅舵就重四千公斤,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从江苏刘家港出发,到福建长乐太平港作好远航准备,扬帆南下,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暹罗(今泰国)、爪哇、苏门答腊(今属印尼)、满剌加(今马六甲)、锡兰(今斯里兰卡)、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再行至印度洋西海岸返回。苏门答腊、古里、满剌加、小葛兰(今印度奎隆)、阿鲁(今苏门答腊岛中西部)等国国王遣使随船队来中国“朝贡方物”。

第二次:永乐五年至永乐七年(1407—1409)。在郑和刚回国十几天后,就第二次下西洋了。路线与上次相同,至印度西海岸柯钦及当时中东贸易中心卡利库特。郑和还专程到锡兰,对锡兰山佛寺进行布施,并立碑为文,以做永久纪念。

第三次:永乐七年至永乐九年(1409—1411)。此次仍由刘家港启航,至福建开洋。这次航行以东印度洋为中心,经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再沿印度西海岸北上,到达孟加拉湾。这次途中曾遇险,《明史·郑和传》载: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儿发兵妄图劫持郑和船只。郑和临危不惧,生擒亚烈苦奈儿及其家属、头目。回国后,献俘于朝,群臣主张杀掉他们,明成祖则宽大为怀,把他们遣放回国,海外闻之,无不感服。

第四次:永乐十一年至永乐十三年(1413—1415)。1413年底东北季风一到,船队启航,航线与以前大体相同,但却远至波斯湾,抵达霍尔木兹海峡。大宗船队沿旧航线到古里后,渡阿拉伯海停靠波斯湾口忽鲁谟斯。分宗船队已自苏门答腊出航,扇形向西渡印度洋,访问溜山国(马尔代夫群岛)和东非海岸的木骨都束(今摩加迪沙)、卜剌哇、麻林;向北过阿拉伯海,抵达阿丹、剌撒、祖法儿,自阿丹再分宗进入红海,访问天方国、默伽、默德那。分宗船队航行历时两年,更多的贡使来华。

第五次:永乐十五年至永乐十七年(1417—1419)。这次主力舰队与上次相同, 从东南亚经过印度各港,进入波斯湾。而分舰队则经阿拉伯南岸驶往东非沿海,到达了摩加迪沙、布腊瓦(均属索马里)、阿丹(今也门亚丁)、剌撒(今红海东岸)、忽鲁谟斯、麻林等地。这次出访,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都遣使朝贡。

第六次:永乐十九年至永乐二十年(1421—1422)。郑和此次下西洋的主要任务是送忽鲁谟斯等十六国使臣返国。这次所到之处有占城、暹罗、满剌加、榜葛兰(孟加拉)、锡兰、古里、阿丹、祖法儿、剌撒、溜山、柯枝、木骨都束、卜剌哇等地。由于所到国家很多,多是分批、分队而行。主力舰队仍到波斯湾各港,分舰队则周游了东非各港。

第七次:宣德六年至宣德八年(1431—1433)。永乐二十二年(1424),明成祖去世,朱高炽继位,是为仁宗。仁宗认为下西洋过于浪费,成效不大,属劳民伤财之举,决定停止下西洋的活动。但是未过一年,仁宗病逝,宣宗朱瞻基继位,忆起祖父当年“万方玉帛风云会,一统山河日月明”的盛况,才又派郑和出使西洋。两万七千馀人分乘六十一艘船只,从南京起航出发,航行远达红海。郑和在返航途中病逝,终年六十二岁。由于当时天气酷热,负责航海事务的太监王景弘只得按照郑和的遗愿,根据伊斯兰教的仪式,将郑和的遗体裹上白布,投入茫茫大海中。仅有一撮头发以及一双靴子带回了国内,葬于南京中华门外牛首山下,以供后人凭吊(一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