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抗战之责-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当时国民党能在国家危急关头,放弃一党之私。切实落实中山先生“平均地权”的国策;扶持民族资本,而不是摧残民族资本;实行民主政治,将所有爱国政治团体拉在自己周围。战后的竞争,谁胜谁负,实难预料。    
“南口一役,国军伤亡人数达一万五千余人。”    
平型关战斗    
“9月25日,我军分五路出击,其中第五路是林彪的115师。林部袭击了日军的一个辎重队,摧毁汽车80余辆,最后和友军共同攻占蔡家峪和小寨。28日,日军后援部队赶到,我军被迫后撤,放弃了平型关。”    
当时,郭宗汾的71师并未按作战计划准时出击,给日军留下了反扑的机会。气得督军续范亭将军要阎锡山查办,后来不了了之。    
郭宗汾部六个团于半夜出发,两纵队经涧头、迷回分进合击,不意遭到团城口、鹞子涧日军攻击。团城口、鹞子涧本为高桂滋师防守的一部,但高桂滋谎报军情,暗将团城口、鹞子涧弃守,而大本营并不知情。致使郭部仓促受敌,部队混乱,且被分割压缩于不利地形。    
后八路军携平型关之战的余威,攻击东泡池之敌。东泡池日军粟饭大佐只有两个大队,一千余人,大部分兵力正在团城口、鹞子涧向郭部攻击,在八路军的压迫下,日军经团城口突围而出。    
围歼战就在蔡家峪和小寨旁边打的,战前这两地并无日军,战中,从包围圈中突出的日军在这两处被八路军再次围歼。国军的当面之敌是东跑池的1000多日军,郭宗汾的71师没有向东跑池出击。    
“有关平型关之役,曾经服役守军杨爱源部队的周国煌说:‘这个18集团军,共军跟他接触的,就是在蔡家峪这个地方来周旋过。他是袭击他。因为有人说平型关大捷,事实上我们可以这样想,我们不说它真的假的,大捷不大捷。因为红军的作战啊,这个毛泽东有所谓战略的思想,他说:宁打运动战,绝不打阵地战。所以真正说是平型关的防守作战啊,共军并没有出力。运动战在外面周旋周旋,是在那一带,是有的。但是,那构不成什么大捷。’”    
“由此我们可以认定,平型关之役确实是一次成功的突击战,与中共大肆宣扬的'大捷',有一段蛮大的距离。但是,我们必须肯定,在那么艰苦的日子里,能有这么点好消息,对民心士气的影响。”    
25日晨,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第3大队及辎重部队1000余人,乘汽车100余辆,附辎重大车200余辆,被115师围于平型关地区。日军第5师师团长板垣征四郎得知所属部队将被围后,急令其在蔚县、涞源的第42旅团速向平型关增援,均被第115师独立团和骑兵营阻击于灵丘以北和以东地区。被围于小寨至老爷庙之间的日军,在6架飞机的掩护下,以密集队形再次猛攻老爷庙及其附近地区,企图杀出一条生路。由于敌我短兵相接,日军飞机也无能为力,其反扑复被第686团击退。随后,第686团集中全力,在第685团和第687团各一部配合下,全歼了被围日军。13时,战斗结束。当日黄昏,第343旅向东跑池一带日军出击,由于国民党军未按预定计划出击,致使歼灭东跑池日军的计划落空。    
此战,击毙日军精锐板垣师团第21旅团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辆,缴获轻重机枪20余挺,长短枪1000多支,及其他大批军用物资。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全歼日军,也是全国抗战以来所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粉碎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在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此战还粉碎了“八路军不打阵地战”的鬼话。115师以3个团的兵力打围歼战,以师独立团和骑兵营在灵丘打阵地战阻击日军。运动战中的围歼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必需靠外围的阵地战来获得必须的时间。没有必要的阵地战,则不可能实现围歼战。    
正确的说,八路军是以运动战为主,阵地战为辅。阵地战是为运动战创造战机,赢得必要的时间才会使用,而且必须不惜代价的守得住才行。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被白崇禧浓缩为“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然而,以空间换时间,在两党的理解上却有很大的差距。在国民党这边,理解为节节抵抗的消极防御。而在共产党这边,则为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以大范围的机动,寻求有利的战机,积极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从作战指导思想上来看,中国军队在装备上处与劣势,节节抵抗式的作战,必然带来巨大的伤亡,而巨大的伤亡必然对士气产生消极影响。处与劣势的军队要保持士气不缒,必须要有胜利。而这胜利不是靠硬碰硬的死拼来获得,因为弱势军队是做不到的。胜利必须靠正确的战略战术来获取,也就是以地形,时间上的突然性等弥补装备上的劣势。在总体上,我方处于劣势,但我军则应依靠积极的机动,以局部的绝对优势来获得胜利。    
这两种战略战术的指导思想,谁更符合中国军队的实际状况,谁优谁劣,难道不是一目了然吗?    
平型关之围歼战进行中,担任阵地阻击战的杨成武独立团在灵丘以东腰站顽强阻敌援兵,毙伤300余人。在阻击任务完成后撤离。    
此战,八路军以3个团(4000余人)的兵力全歼日军1个步兵大队、一个辎重大队(1000余人)。日军极为顽强,全部拼死。另以1团加1营的兵力阻击日援军,毙伤300余人。    
反观国军,以6个团(约9000人)的兵力出击日军2个大队(1000多人),竟被反制。    
第七集《淞沪会战》上    
第八集《淞沪会战》下    
第九集《喋血长空》    
第十集《失去海岸线的勇士们》    
第十一集《南京保卫战》    
第十二集《南京大屠杀》    
第十三集《徐州会战》上    
第十四集《徐州会战》下    
在以上各集中,我看到了国军将士拼死杀敌,为国捐躯的战斗记述。我的外祖父(黄埔军校毕业)时任上尉连长,就是在淞沪会战中阵亡的。在那些身影中自然就有我外祖父的身影。    
然而,虽然将士忠勇、军心可用,却难掩指挥失当(徐州会战除外,那却是杂牌军的主功)。    
我不禁要问:从1931年918事变起到淞沪会战的7年间,日本亡我之心全国皆知,国府为这注定要发生的战争作了军事准备了吗?    
满片都在强调国军装备与日军相差悬殊,只好用士兵的血肉之躯与日军的战车火炮死拼。然而,国军的那些苏械师、德械师与日军的战力相差不远,它们都到那里去了?为何不见这些师的踪影?    
《一寸河山一寸血》是真实地讲述了历史?还是有所隐瞒?    
第十五集《大迁徙》    
从1931年918日军炮击沈阳北大营开始,一直到1945年8月抗日胜利为止。这十四年间,中国人历经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迁徙。此一行列之庞大,路程之遥远,地区之辽阔,时间之漫长,在人类史上都属罕见!这次大迁徙当在一千万人以上。    
然而,其中国军的黄河决堤,水淹三省制造的难民;以及河南由水旱蝗汤所制造的难民至少要占一半以上。    
小常识性错误:孙运璿谈到用骡子拉拖车运机器,而画面上出现的却是小毛驴。(通常拉车用马骡、不用驴骡。驴骡体形小,不耐长途重荷,主要用于乘骑)    
台北外双溪的故宫博物院存有一万六千箱古物,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片中词:“青年永远都是一个国家的希望,在大迁徙的行列中,他们是最耀眼亮丽的一群,也是最克苦耐劳简朴可爱的一群。年轻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心头存有无尽的希望,只要有希望,什么环境都难不倒他们。在战火中他们相伴成长,完成学业。”    
第十六集《武汉会战》    
这里侨报记者马树礼所提到的“范长江”,当时是著名的新闻记者,后来任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社》社长。而马树礼后来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也是本片的制作者之一。    
此集指出日军兵分三路进攻武汉,中路由徐州沿淮河东逼武汉,东路出南京沿长江南岸,由南向北进攻武汉,北路从郑州沿平汉线由北向南攻击武汉。    
在谈到武汉附近的战略地形时,地图上将大别山脉画小了,将武汉以北画成了平原。实际上,大别山脉向西延伸至桐柏山区,大别山位于豫、鄂、皖三省交界地带,近东西延伸。西段主脊高度不大,多在800~1000m之间,东段主脊狭窄高峻,有一系列超1000m的陡峭山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