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王立群读史记之大风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A醢罡仑g一个重任。汉建国后一直不稳,燕在今天北京,代在太原北一带。离长安远。刘邦决定,陈豨任为赵国国相,实际在监管代国与赵国两国军队。他成了北防军的司令。陈豨是汉七年被授命为燕代总监军,后来汉十年年底陈豨叛乱。位高权重,陈豨怎么会背叛西汉呢?陈豨毛病不是贪财贪色贪权,而是喜欢养士。门客多时达到一千多人。风光无限。这一毛病带来麻烦了。从边地去京城途经赵住在邯郸,把整个邯郸住满了,引起刘如意的注意。周昌是赵国相,周昌看到了陈豨的大部队经过,他向京城打报告,说陈豨养客甚众手握军权多年,刘邦一听有道理。查,陈豨一查,千多人哪能保证每个人都守法?仗势捞好处的事难免,一查陈豨马上知道了。陈豨做出两反应,恐惧也说明有事。立即派人给韩王信手下两叛将联系起来了,准备急了就造反。当时韩王信曾跟他联合,但是,他没答应,现在想起来了,赶快联络。
刘邦觉得事情不妙,太上皇病故,召陈豨进京,刘邦断定他叛乱了。刘邦亲自带兵平叛。这次平叛中充分展现了刘邦的军事才华。他认为这成不了气候。周昌是首先告密的人,建议把常山郡郡守处置掉,掉了二十个县。周昌说他们没参加叛乱。不得已而投,不是本心,这显示了他的政治眼光。刘邦叫周昌找赵国能打仗的将军,推荐了四个人。一见刘邦,刘邦一看,没一个能用。当时说,竖子能为将乎?哪一个能当将军领兵?四人吓得磕头,刘邦封每人一千户,做将军吧,还是用了。刘邦到十一年冬天,打垮了主力,第二年杀了陈豨。陈豨当赵国国相受命后,亲自拜访韩信,这一段重要。陈豨拜访韩信,韩信叫手下随从退下去,拉着陈豨说了几句话,“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豨曰:“唯将军令之。”陈豨去拜访韩信,韩信把身边的人打发开,拉着他的手,想跟他说一句话,能不能听来讲一点话。陈豨说,我听你的,您说吧。韩信说,派你去的是战略要地,你手握重兵,皇上非常信任。假如你到那儿,要是有人说你叛乱了,第一次皇帝肯定不信,第二次肯定将信将疑,第三次说肯定恼羞成怒,一定会亲征,只要他离开京城,“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我在京城内应,天下是可以拿下来的。陈豨说呢?“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平时就知道韩信有大本领,所以相信他的话,并且说,遵命。这是韩信叛乱的事。这段描写重要。汉十一年,刘邦亲自征讨,要求韩信出征,韩信说有病,留在京城,暗中给陈豨送信,最关键的有两句,弟举兵,吾从此助公。这是《史记》中韩信与陈豨谋反有全部文字。这时韩信手中无兵,诈称皇帝有令,把整个京城的奴隶集中起来,说皇帝有令,让他们起来跟着干。只要占了京城,事就成了。这是韩信准备的。但是商议好后,出现变化,手下有一个门客犯罪了,韩信关了他,想杀了他。结果他弟弟知道哥哥被抓,跑到皇宫里靠发,举报了。吕后知道了。想召韩信进宫,怕他不从,跟萧何商量。萧何说把陈豨杀了,让他进宫庆贺。韩信当然不会去,萧何来了,亲自到韩信府上,告诉他,让列侯大臣进宫祝贺,你得去呀。韩信想他是自己的知己,他对自己不错,在萧何的劝说下,把他拉进了长乐宫,一入宫,武士绑起了韩信,萧何不见了。所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抓进了钟室,在里边杀了韩信。临死前说了一段话,大意是没听蒯通的话。他劝过我两次,不要帮助刘邦,没听,落到今天的地步。吕后下令杀了,而且灭了三族。
这个消息,后来记载不同了。刘邦不知道,到京城才得到消息,“且喜且怜之”。这是《淮阴侯列传》的记载。刘邦回来后,先表现是且喜且怜。问吕后,临死前说什么了。刘邦说蒯通我知道是辩士,立即通缉,很快就抓住了。刘邦审他,是不是你叫他谋反的?蒯通说,这人不听我的。刘邦气得下令杀了。蒯通一听,喊冤,刘邦说,冤不冤?该不该杀?蒯通说,古话说人各为其主。我当年只知道主人是韩信,不知道什么刘邦。我既然是他部下,我得忠于他,得设身处地地谋划。当时保持中立,刘邦项羽无可奈何,天下局面是什么样?肯定是三分天下。想想当时不知道你,只知道韩信,我为他谋划有什么罪呀?像狗只不咬主人,能说它不是好狗吗?说得刘邦答不上来。刘邦这时晚年了,最重要的是提倡忠诚,蒯通忠诚于主人当然不能杀,放了。这人有智慧,当年韩信不听他,他装疯了,现在准备说辞。而在《萧相国世家》不同,记载吕后立即报告了刘邦这个消息。立即加封萧何,封萧何为相国,升级了;加封五千户;给他加强警备。(韩信被杀,加封萧何什么意思?先想想,以后再讲。)两处记载不同,哪个更可信?我觉得后者更可信。有四条理由:韩信非寻常之人,军功天下第一,吕后也没这么大胆;吕后此时不敢不报,这时正是刘邦废太子刘盈立刘如意愿意最强烈的时候,这时不请求擅自杀功臣万一错了刘邦不愿意她不是兜着走吗;此事影响废立,影响太子的位置问题,处理失当就会影响太后的前程,这种大事一步不敢错;吕后邀功心切,第二年刘邦死了,这时决心换太子的关键时刻,这时吕后最希望有点动静展示一下“肌肉”。没有戚夫人年轻漂亮但是对巩固刘姓江山有作用,展示自己力量的时候,岂能放过?
司马迁为什么这样写?估计听到不同的说法,一个地方记一说,两说都记下来,哪个对呢?自己看吧。这是最公正的史学家的做法。不凭主观判断。但是从古至今,有许多学者不相信韩信谋反,为什么呢?

大风歌38…反乎冤乎
直到今天,关于韩信之死有两种看法:一是谋反被杀;二是冤杀功臣。
第一种认为他该死,认定谋反被杀的,有代表性观点,认为这是一个过程,从不谋反到有怨恨到想谋反到真谋反,有变化过程,这是基本观点。认定没谋反,重要依据是《淮阴侯列传》中记载过两上说客,一是项羽派来的武涉,另一个是蒯通。两人跟韩信说了好多,韩信就是不反,“虽死不易”。即使死了也不背叛刘邦的决定。这是武涉游说时韩信表的态。蒯通谈过两次,其中第二次我没讲,现在说说主要观点。怎么劝韩信,韩信如何表态的,直接影响到韩信是否谋反的判断。第二次着重讲两点,一是有功称王,错。韩信有基本看法,是我立了大功,封王是应该的,汉王不会考虑冤杀我,不可能。武涉与蒯通劝他时,他都有这个基本立场。蒯通认为这个错误,有功不动你,不对。蒯通从道理和事实上讲。他讲道理,人与人关系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利益一致时对你好,利益冲突时不可能好下去。这涉及到刘邦对韩信会不会一直好下去。蒯通讲两件事,一看朋友变成敌人,像张耳与陈馀,当年是刎颈之交,最后反目成仇,你现在与刘邦再铁铁不过张耳与陈馀,矛盾与冲突比他们复杂得多。能一直友好?二是君臣莫过于勾践复国,走的是范蠡,留下来的是文种,被勾践杀了。君臣是共患难是朋友,同富贵是大患。你跟汉王的关系是这样的关系。讲完后,韩信不听。这是第一点。第二个观点是,功高震主者危。功劳高会威胁到君主。灭那些国家,把黄河北全部荡平,这是不赏之功,没法赏赐了。刘邦没东西给你了。处臣子之位,有不赏之功,带震主之威,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投谁谁都怕。立了大功,天不收地不留。这理透,韩信平静,说“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不听。几天后,蒯通再次拜见,道理讲完了,还讲什么?讲完了,又加了三条,一是人要识劝,不识劝,一旦错误了,再没改正机会了。二是奴仆思想后果严重,韩信放着主人不敢当,只想当奴才,这是奴仆思想,这后果严重。三是犹豫不决害死人,他举了许多例子。猛虎如果犹豫还不如蜂蛰人一下。勇士犹豫不如庸人。还不听。
蒯通苦口婆心,韩信就是不听,有上个原因。一是对刘邦有幻想。来自功劳大,认为主上不会伤害他。他是知恩图报之人。像当年对无赖封过中尉。像对漂母千金厚遗。他总以德报人,也希望别人这样对待他。这是幻想第一点。二是没有称霸之志,他的志向只是因功封王,没有称霸称王的志向。只有这么高的人生目标。三是对刘邦的精神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