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项羽与刘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基本上一直是灌溉农业社会,每一个农民都不可能以个体单独存在,其独立性得不到尊重和保护,以致最终未能发展成古希腊、古罗马式的平民。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文明的发展已经落后,而只不过是生产社会的情况不同而巳。

反过来说,由于灌溉农业社会在古代就巳经高度发达,因而在一定面积上,远比古希腊和古罗马更能养活较多的人口。由于有这些情况,农民聚集在不同的地区,造成人口密度增加,相应地削弱了每个人的个性,与古希腊和古罗马相比,在人的独立性这一点上淡薄了许多。

然而,一旦发生什么大的变故,所有地区的农民就能大规模地、高密

18

度地聚集到一定的地域,其规模之大超出地球上任何一个社会。这一点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社会是根本不可想象的。这种现象在这片大地上甚至屡屡

创造出政治奇迹,比如称为易姓革命的改朝换代就是如此。刘邦及其军队就正活跃在此时的中国大地上。

他们从汉中的偏僻之地爬上来,在地理上属于棚架结构的关中台地上停留了不过三个多月的时间。其中的一部分作为特别行动队伍先行出发,出武关向南迂回,抵达南阳(河南省境内〗。说到南阳,就是当初刘邦进攻关中时,出人意料地取道南路迂回所经过的那个地区。

管辖这里的是一个叫王陵的人。

王陵与刘邦是同乡,都是沛县人。原来刘邦在沛城终日闲逛无所事事

之时,王陵就已经是地痞无赖的总头领了,说起来还是刘邦的师兄辈。王陵本人则一直把刘邦看成小字辈。刘邦势力的扩大,自然令王陵感到很不舒服。

〃那样一个家伙竟然一一',

王陵经常这样讲,根本不愿在刘邦面前甘居下风,宁可自己控制一股势力,虽说如此,他却也没有臣服于项羽。对于这种情况,刘邦并不在意,始终对王陵以礼相待,经常派使臣前去慰问。因此,王陵很快也被软化。刘邦就像上次经过这里时一样,将南阳附近像用毛刷轻轻刷过一遍似的大体平定之后,便把王陵邀请过来,将这里划归为这位有些棘手的前辈。自那以后,刘邦也没有让王陵归属于自己,而是继续给予同盟者的礼遇。在这类问题上,刘邦并不是出于策略上的冷静想法,而是来自于乡村人那种十分符合本性的自然情感。由于采取了这样一种方针,王陵对刘邦所抱有的尖酸傲慢也就逐歩消除了。后来,这位平素颇具诗人气质,又有老大派头的人,在刘邦死后当上了右丞相,谨守刘邦的遗托,对刘邦妻子吕氏家

族的飞扬跋扈,始终刚直不阿。从得到5陵这样一位具有侠义心肠的人物来看,也可以知道刘邦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乡村无赖汉。

接着,刘邦又特地派一支部队去南阳与王陵接触,这是为了托王陵保护他的双亲和妻子儿女。刘氏家族还在沛城郊外丰的中阳里继续过着普通

19

农家的生活。那一带巳经被纳人项羽的版图之中。刘邦担心本族人被抓起来杀掉或当做人质,从而威胁到自己的行动。但要将他们拜托给别人保护,还是要依靠王陵这样年轻时就同吃一口井水的亲近人等。在汉民族当中,以私人关系托付这类事,托的一方与受托的一方都伴有一种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感激之情。也就是说,他们所推崇的神圣精神之一就是侠义,这种侠义精神得到激发,才会闪现出雷电般的光芒。王陵也十分激动地接受了这项嘱托。

因此,王陵向沛派出了敢死队。营救行动获得成功,但项羽发觉此事,便抓住王陵的母亲,扔到开水锅里活活煮死。王陵以牺牲老母完成侠义之举,刘邦终生都欠下了他一笔债。

过了一个月左右,到了十月,刘邦及其主力部队离幵关中台地,穿过函谷关,来到中原低地。如前所述,张良此时已返回营中。

刘邦在临晋〈陕西省境内)的渡口渡过了黄河上游湍急的水面,然后东进,当即有项羽所封的〃魏王〃豹首先投降过来。这未必就是豹的意志,因为豹手下的将士和农民都痛恨项羽的暴虐,并不热衷于替项羽堵截刘邦,所以豹只有归顺刘邦这一条路了。即使从这一件事来看,刘邦显然也在逐歩占有天时地利。

另外,项羽杀掉先前的韩王,又立一个叫郑昌的人为王,但韩国百姓都不熟悉这位新王,因此郑昌便成了孤家寡人。他曾率一支小部队抗击,即刻就被刘邦军以气吞山河之势打得大败而归。河南王申阳(过去是张耳之臣)也投降过来。有一个叫司马印的人,曾是赵的将军,能征善战,被项羽提拔当了殷王。司马印在殷这块土地上也是形同虚设,曾与刘邦交过一次锋,但转眼间就成了俘虏。

刘邦军把这些降兵降将都收入自己的旗下,从而迅速扩大,同时又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出函谷关尚不足一个月就抵达了洛阳。

这种幸运也有天时的因素,而主帅韩信指挥作战有方,也起了巨大的

作用。

20

〃难道我就可以这般大获全胜了吗?〃

在这段时间里,刘邦巳为这种幸运所陶醉。他是一个经常吃败仗的人。胜利的喜悦颇有点类似饱食,渐渐使刘邦的思考能力变得呆滞,造成精神松懈。他肯定没有注意到是天时使其如此一帆风顺的,也没有注意到天时这个东西正像大海的潮水一样,是有涨有落的。

〃韩信这个家伙了不起。〃

刘邦心里得出这个结论。的确,韩信的统率能力和打仗的本领都是无

与伦比的。有一天夜晚,刘邦来到韩信营帐,大大褒扬了一番。

不过,韩信却并未因此而高兴。〃哪里,只是具体情况不同而已。〃

韩信说,表情并不愉快,仿佛半个脸蛋的血都凝固了。坦白地讲,韩信本来是想打一场有巧妙布局的漂亮仗,但这一切全都没有用上,似乎胜利总是随随便便就从对方主动跑到自己这边来。作为一个总是渴望对军队进行一番巧妙指挥的主帅,这一点不仅不合他的本意,也使他开始失去自信,甚至还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心理,怀疑所谓兵家之事并不是自身早年曾烂熟于心的东西。这种恐惧心理应该说是对自己才能的怀疑,而韩信本来就是勇气和怯懦等量并存的,这种怀疑又深深地浸入了怯懦的核心。

〃为什么这样也能获胜呢?〃

韩信一直在绞尽脑汁地思索其中的原因。本来,他很快就会从这些经验中得出哲理和法则,可是在这个时候,韩信对刘邦的褒奖感到有些腻烦,

简直是心乱如麻。

〃将军所说的情况不同,指的是什么?〃刘邦问道。〃感到好像不是凭臣的力量。〃〃那么,是谁的力量呢?〃

若是一般人就会说是大王之德,以讨刘邦的欢心,但韩信生来就不会看脸色行事,只好沉默以对,过了一会儿才说道:

〃用兵本身总该像是一种鲜活的东西啊!可以把前面的这场仗说成是一只活羊,臣甚至连一个赶羊的牧童都不是。臣觉得似乎明白了这样一种道

21

理。〃^〃想不到他还这么谦虚。〃

刘邦对此刻的韩信作了这样一种解释,虽说如此,并不等于刘邦有了什么特别深切的感受,只是感到韩信身上多少带有一些神秘的色彩。刘邦还从未见过这样的主帅一一正当胜利之时,还会毫不掩饰地歪头表示怀疑。

当刘邦军进入洛水河畔的洛阳城时,从该城南边一处叫新城的地方,赶来三位父老祝贺胜利。前面已经说过,与上层的权力及其交替无关,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当地称为父老的平民代表。无论什么样的将军占领城郭,他们都要前来祝捷。

只是这次他们迎接刘邦的场面稍有不同。他们听说刘邦在关中严令士兵不准掠夺和杀戮,因而大受欢迎;更听说项羽作恶多端,造成人心惶惶。他们普遍抱有一种心理,即只要是对抗项羽的,无论是谁都一律欢迎。因此,全城的人都对刘邦入城感到欢欣鼓舞,喜悦之情洋溢在脸上。

这些父老的代表是一位叫董公的长者,他诉说道:〃项王竟派兵追赶前往郴地的义帝,在长江岸边把义帝弑杀了。如此违背天理的行径,难道还能容许吗?〃

刘邦在途中就已经听到这个消息,他认为这是被抬出来当傀儡的人必然要遭到的可悲下场,因此并不感到突然。然而在一旁的张良却低声说道:

〃陛下为什么不表示惊讶?应该放声痛哭才好。〃

刘邦理解张良的用意,按照吊唁者的礼仪,慌忙脱下外衣,露出贴身

穿的衣服,号啕大哭起来。这在礼仪上叫哭礼。岂料,这很快就变成了发自内心的悲伤,止不住的眼泪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