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项羽与刘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羽具有一种北方人难以理解的亲近感,再加上他又是一位举世无双的猛将,整个军队都对他抱有一种近乎动物本能般的信赖感。在当时,所有士兵都

特别相信并依赖主将自身的武艺,进一步讲,如果主将当场被杀,即便是

187

百万大军也会当场乱作一团,四散逃命,这可能就是这片大地上英雄得以

出现的条件之一。应该说还有一个条件,身为英雄豪杰的人,大多在躯体

上都具有超凡的特点,项羽就是堂堂七尺男儿。

不用说,身为主将,最好具有那种见到敌人就能勇猛冲上去的气势,

具有猛虎下山般的威力。在这一点上,项羽的勇猛是远非常人可比的,不

喜欢项羽的宋义后来就曾暗讽项羽〃猛如虎〃,这倒应该说是一条很合适的

评语。不过,在当时,被人评价为虎,包含有浓厚的不道德和凶悍的意味,对当事人来讲,未必就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然而对于那些在这种类型人

物统率下的士卒们来说,却再也没有比这更令人长志气壮胆量的了。

项羽和刘邦的军队在同一条路线上一前一后,彼此照应着向前推进,将黄河流域的大小城池逐一攻破,终于到达中原最重要的都邑陈留(河南省开封附近)的地界了,但就在此时,他们听到了主帅项梁惨败战死的消



〃会有这种事吗?〃

项羽抬起穿着沉重皮靴的右脚,狠狠跺到地上,真是地动山摇,但他仍不相信这一死讯,朝使者厉声喝道:〃定陶那边不是应该大获全胜吗?〃

确实不错,尽管人们一般认为项梁的主力军深人秦军势力范围的中央,的确是太冒险了,但这支屡战屡胜的大军却遭此突如其来的惨败,甚至连主帅都战死沙场,这实在是超出人们正常的想象。紧急派来的使者报告了具体情况。项梁部队的残兵败将中,又有一些渴望加人项羽军的将兵陆续赶来,项羽也不得不承认这一事实。从项羽少年时代起,项梁就代替他的父亲成为他的保护者,也是他的恩师,所以项羽对这位叔父的死十分悲伤,在众人面前号啕大哭。

他边哭边叫,边叫边哭,在如此悲愤的情绪下呼号着要进行复仇之战,然而周围那些部将的脸色却都显得无精打采。他们再次清醒地认识到秦军的可怕,在感到恐惧的同时,也对过往的胜利作了反省,认为那或许只能算是一种侥幸罢了。

188

刘邦军营里也传来了这一噩耗。〃这是什么缘故呢?〃

他自言自语道。对他而言,项梁乃是提拔他为与项羽同格的将军的恩人,当然还不能算是自家人,更何况直接接触的时间又极为短暂,因此并没有感到特别悲伤。他反倒有一种恐惧心理,不由得产生了后顾之忧,不管怎么说,毕竟是自己一方的主力军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致使身在前线的他和项羽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这种恐惧暂且不论,尤为可怕的是,刘邦感到十分奇怪,为什么战无不胜的项梁会如此惨败呢?

刘邦这个人有一个奇怪的毛病,每逢这种场合,他从不讲出自己的判断,而总是露出一副孩子般的天真表情。刘邦这种说起来过于平凡无奇的表现,反倒让他颇能引起周围人的反响,这种情况在项羽阵营里是从来不会有的。幕僚和部将们看到刘邦那种过于天真无邪的表现,都会发自内心

地感到自己必须不辞辛劳,不惜用尽一切聪明才智来辅佐这位首领,刘邦

的阵营里早就充满了这种蓄势待发的劲头。

话虽这样说,刘邦这个人却并不是个阿呆。他头脑里究竟在想些什么呢?最终只能靠本质问题来作出注脚了。

甚至可以说,只有通过本质问题,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刘邦在想什么。关于此次项梁惨败而死一事,他也是听过萧何及其他人的解释后,才

说了一句:〃啊,原来是这样啊!〃

对萧何等人的解释,他发自内心地表示赞同。

刘邦所理解的这件事的本质,简单来说就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只

能说是秦太强了。准确地说,只能是因为秦依旧强大。

还可以说,指挥这支庞大的秦军,征战沙场的章邯,乃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著名将领。

章邯绝对避免将有限的队伍分散布防,必要时则将其大规模集结,以全力破敌。正因为如此,战场上便出现了疏密不均的状况。对于黄河沿岸的大小城池,章邯采取疏的方式,任由楚军践踏,而一旦项梁放松警惕,轻易深人秦军密集的地区,章邯就会像以石击卵一般将其彻底粉碎。

189

〃原来是这么回事,我还一直以为我们是在沿着黄河,一路向西胜利挺

进呢!这可能是章邯有意败给我们吧?〃

刘邦对此深表钦佩,对项梁实属中了章邯的一大圈套这一解释,也感

到心服口服。这种佩服的方式有一种可爱之处,他表现出一种风度,令人

感到正是〃德〃,因此便出现了一种趋势,刘邦所到之处,智者贤者纷至沓

来,争相投人到他的帐下。

只是刘邦军在士气上还远不如项羽的军队,首要原因即在于刘邦缺少

那种威武勇猛的气势。另外,在军政方面受到刘邦全权委托的萧何极其严厉,禁止在占领区发生任何劫掠行为。在这片大地上,历朝历代都有一个恶习,即兵匪难辨,打了胜仗就要大肆劫掠一通,士气也因期盼劫掠而保持高涨,然而萧何却对此深恶痛绝。

〃秦对民犹如一只饿虎。倘若把这样的秦打倒了,我们却成了饿虎,那又为何起来抗争呢?简直毫无意义。〃

本来就擅长处理民政事务的萧何,此番言论真正触到了痛处。对负责全军粮食供应调度的他来讲,这也成了其管理兵站的战略原则。如果不去掠夺,就得设法让所有城镇村庄把辛辛苦苦存下来的粮食提供给刘邦军,杏则粮食就会被藏起来,而萧何便不得不到处去筹措。不用说,刘邦军的士卒也照样要抢夺,虽然与项羽军相比只是抢夺的程度不同而巳,但这种不同却在县城乡村起到了宣传作用。而另一方面,就士气问题而言,此类军令违反了中国沿袭已久的习惯,因此也明显削弱了士卒的期待,肯定不会起到昂扬士气的作用。

以上所说,只能勾画出一幅极为简单的草图,即:项羽军华美张扬,而刘邦军则有点土里土气。

项羽按既定方针,将陈留城一举攻克。

这一举动确实符合项羽的秉性。尽管项梁已死,主力军已溃败,但面

对横在眼前的陈留这座敌城,项羽却仍禁不住要去挑战,真可以说他具有

处变不惊的超凡能力了。

刘邦军也身不由己地被项羽军拖着参加了攻城,包括项刘两支队伍在

190

内的全体楚军都有一种强烈惧怕秦军的心理,部将们也都不愿意靠近城墙,一旦强迫攻城,就会有大批士卒趁黑夜偷偷丢下阵地,往老家方向逃去。有一天,刘邦视察前线发现了上面这些情况,心中喑想:〃这样下去根本无法取胜。〃

甚至还想到,弄不好就会全线崩溃。自举兵以来,早巳习惯胜少负多的这位刘邦,及时发现全军普遍存在恐惧心理,在这一点上,他具有远比项羽敏锐的感觉。他来不及返回营帐,就率领幕僚赶到项羽所在的军营,一进人项羽的营帐就十分谦卑地参拜施礼,宛如对待主人一般。刘邦这一年已经四十一岁,已是怀抱孙子也毫不稀奇的年纪,但对年仅二十五岁的项羽,他却从一开始就坚持采取如此谦卑的态度,个中原因在于借助了萧何的智慧。尽管刘邦不讲礼仪的坏毛病依然如故,但萧何却始终提醒他切不可在项羽和项氏族人面前如此行事,否则便会引起不必要的反感或不快。

烦琐的礼仪应酬结束之后,刘邦故意现出深思熟虑的样子,提出了一

项建议。他并没有直截了当地说:〃还是撤退吧!〃而是采取了说服的方式,所列举的理由是:项梁的死是全军的悲哀,特别是身在新都盱台的怀王的宸襟又会如何呢?目前还是暂时撒兵,返回新都,再集合众将商讨善

后之策,如此方为当务之急吧?

这个时候,项羽的亲信里巳多出来一位范增。

这位老人先前同项梁有过接触,并成为他的军师,定陶战败之时,他化装成老农夫从秦军的包围中逃脱出来,一路上曾几次遭到秦军士兵的盘査。不过,那些秦兵看到这位像被竹耙子刮过的、晒得黝黑、满脸皱纹的老人,根本不会想到他不是一般的老百姓,都乖乖地把他放了。范增对方向有一种近乎神秘的感觉,他从年轻时起就多次到过很远的地方,从未在途中迷过路。这一次也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