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纪连海新作:历史上的父子宰相-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统志》,清朝官修地理总志。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前后编辑过3部:即康熙《大清一统志》,乾隆《大清一统志》,嘉庆《重修一统志》。这里的《一统志》即指康熙《大清一统志》。
清自努尔哈赤统一长城以北,世祖灭大顺、大西,至1662年,最后灭南明。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1685年又击败沙俄侵略者,国内出现了空前稳定的局面。同明代相比,无论是政区、边界,还是职官、户口、田赋、物产等,都有程度不同的变化。为了全面了解并掌握国内的情况,进一步治理国家,1686年春,康熙皇帝下令编纂《大清一统志》,以反映当时国内变化了的情况。其体例,基本仿照《大明一统志》。由于工程浩大,特别是地图的绘制,资料的收集,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同时人事又有很多周折,断断续续,以致康熙皇帝去世之时的1722年,这部总志尚未完成。世宗继位以后,重加编辑。可是迄雍正十三年(1735年),仍未完成。高宗继之,至1743年,才最后成书,俗称乾隆旧志。又因为该志的时间至康熙时为止,故世人称之为康熙《大清一统志》。全书共342卷。
《渊鉴类函》:《渊鉴类函》是清代朝廷编的类似《艺文类聚》和《太平御览》的类书。张英、王士祯、王惔等撰,1701年成书。全书共450卷,内容浩瀚,堪称〃万宝全书〃。目录为:天部、岁时部、地部、帝王部、后妃部、储宫部、帝戚部、设官部、封爵部、政术部、礼仪部、乐部、文学部、武功部、边塞部、人部、释教部、道部、灵异部、方术部、巧艺部、京邑部、州郡部、居处部、产业部、火部、珍宝部、布帛部、仪饰部、服饰部、器物部、舟部、食物部、五谷部、药部、菜蔬部、果部、花部、草部、木部、鸟部、兽部、鳞介部、虫部。
《平定朔漠方略》:1697年夏,康熙皇帝三次亲征噶尔丹最终取得胜利后,康熙皇帝批准国子监的建议,命大学士张英等为总裁官,将平定噶尔丹的经验及过程编成《平定朔漠方略》。
3张英的〃六尺巷〃
这一时期,张英本人在北京非常辛勤地完成康熙皇帝交给的一个又一个任务,他远在安徽桐城的家又如何了呢?受气喽!这是怎么回事呢?
话还要从〃六尺巷〃说起。
前面我们曾经讲过,1677年张英入值南书房,承担皇帝〃秘书〃的重差,康熙皇帝的话评价他是〃慎密信勒〃,有古大臣风,很得康熙皇帝宠爱。康熙皇帝曾赐给他一座住宅,宅址在西安门内,是第一位以词臣身份住进紫禁城的人。但这〃六尺巷〃又是怎么回事呢?
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区的西后街,今属安徽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住宅,全长100多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巷子由来有着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据《桐城县志略》和姚永朴先生的《旧闻随笔》载:清康熙时,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世居桐城,其府第与吴宅为邻,中有一属张家隙地,向来作过往通道,后吴氏建房子想越界占用,张家不服,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显贵望族,县官左右为难,迟迟不能判决。张英家人见有理难争,遂驰书京都,向张英告之此事。张英阅罢,认为事情简单,便提笔沾墨,在家书上批诗四句:〃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得诗,深感愧疚,毫不迟疑地让出三尺地基,吴家见状,觉得张家有权有势,却不仗势欺人,深受感动,于是也效仿张家向后退让三尺。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名谓〃六尺巷〃。两家礼让之举亦被传为美谈。
                  第51节:晚年张英(3)
〃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脍炙人口的〃让墙诗〃,在流传中还有一说,是〃纸纸索书只说墙,让渠径寸又何妨。秦皇枉作千年计,今见墙成不见王。〃关于这两首弘扬仁义、倡导谦让的诗作,到底是谁作的,说的是哪家事,真是无从查考,现在除了张英之外,还有另外几个版本。
一是明朝〃郭朴〃版:话说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吏部尚书名字叫做郭朴,为人清高廉洁,颇受时人推崇。有一回,他接到河南安阳的弟弟捎来的书信,信中提到邻里建屋,与他互争一墙之地的情形。这件事已经缠讼多年,始终无法获得解决。所以,他想请哥哥以朝中大臣的名义,向地方县官施加压力,如此一来,定能平息纷争。郭朴看完,笑了笑,只写了一首诗答复他的弟弟: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弟弟收信一看,猛然醒悟,于是主动让出一墙,想不到邻居也是客气地让出一墙。两家彼此让出一墙,便在原地空出一条巷道。后人便将该处称为〃仁义巷〃,此事也成为地方佳话,传诵不已。这〃仁义巷〃现位于河南安阳老城区内。
二是明朝〃舒芬〃版:明朝江西进贤县北山镇(今属江西省南昌市北山镇)人舒芬,当了翰林院修撰,后又被授谏议大夫。舒芬当了官后,为官清正,刚正不阿。他对自己家里人要求很严,不许家人利用自己的牌子为非作歹,因此清名远播,官声极佳。有一次,他家的邻居盖房子,把墙脚挖到属于他家的地基上。而他家也正准备将原来的房屋扩修一下,这样,两家自然要发生争执。于是,家人立即给舒芬写了一封信,要他出面干预。舒芬接到家书后,立即给家人寄去一首诗。诗云:千里书来只为墙,让他几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里接到他的〃信〃,自然理解他的意思。他的父母都是明白人,弟妹们也都是读书人,看了他的诗,心静下来了,气顺过来了,于是,便主动上对方家门,答应让出地基。对方也主动从自己挖下去的墙脚向后退了好几尺。直到现在,舒芬的家乡江西省南昌市北山镇,还保存着宽宽的〃让墙巷〃。
三是清朝〃郑板桥〃版:说郑板桥做官时,他的弟弟为了盖房子与邻居争地,彼此互不退让,以致各向前修围墙,阻断道路。弟弟修书给郑板桥,希望帮忙打赢官司。郑板桥回信作诗一首:〃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邻居知悉非常感动,遂各自退让三尺,而成了六尺巷。
其实,关于这首诗的出处,还有清朝〃曾国藩〃版之说。但仅桐城张英六尺巷的故事最有据可考,有地可寻。桐城六尺巷至解放时仍为张英子孙住宅,且张英一生为人宽厚,晚年归隐龙眠山时,与乡民友好相处,或遇挑柴人,都以礼相让,让墙的事属张英,实为可信。
4张英退休以后
1697年的时候,张英已经60岁了,他自己觉得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了。于是他自己找个机会,找个理由,说自己有病了,还是退休了吧。但是,康熙皇帝还是觉得他这个人实在是太有本事了,一时半会儿还离不开他,所以拒绝了他退休的要求。1699年,康熙皇帝任命张英为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文华殿大学士:官名。1328年置文华殿大学士,秩正五品,本为辅导太子之官,后侍皇帝左右,以备顾问。此后阁职渐崇。清沿明制设大学士,秩正一品,文华殿前本有中和殿、保和殿衔,1748年,省中和殿,保和殿亦不常置。乾隆后,文华殿大学士常列四大学士之首。
1701年,64岁的张英觉得自己的年龄实在是太大了,自己的身体也实在是太差了。所以,再次请求致仕也就是退休。这次,康熙皇帝答应了他的要求。
此后的张英回到了安徽桐城龙眠山老家。1705年,康熙皇帝南巡,张英迎驾于江苏淮安,康熙皇帝赐御书榜额,白金一千,随至江宁。1707年,康熙皇帝再度南巡,张英迎驾于江苏淮安清江浦,仍随至江宁,赏赉(lài)有加。
                  第52节:晚年张英(4)
退休以后的这几年间,张英也没闲着,除了两次迎驾康熙皇帝南巡之外,还写了很多本书诸如《聪训斋语》、《恒产琐言》等。
《聪训斋语》:此书是作者辞官归隐后所作,对个人立身处世之道,待人接物之方,从他丰富的生活经验与成熟的处世智慧,娓娓道出他深切的关怀、叮咛和告诫,如持家务必节约用度,与家人和睦相处。个人立身,则宜庄重自持,言语谨慎;与人相处,则宽大为怀,多方容让;多投注心力于读书学问之上,以增进内圣外王工夫。作息规律,饮食清淡以养身;寄情花木,托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