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纪连海新作:历史上的父子宰相-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此同时,明珠也在命运的安排之下再次走到了前台:康熙皇帝在惩办了鳌拜集团以后,明珠为朝廷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如何消除鳌拜集团的影响的好建议。
这些好的建议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公正执法,支持南怀仁。1669年初,传教士南怀仁认为吴明烜(xuǎn)推算的康熙八年历书中,差错很多。明珠与其他大臣奉命前去测验。测验结果,吴明烜推算错误,南怀仁推算正确,都符合天象。康熙皇帝决定采用南怀仁的历书,并任命他为钦天监监副,掌管天文历法事务。(2)建议停止盐差御史巡历地方之例。1671年秋,明珠向康熙皇帝建议,停止盐差御史巡历地方之例。
也正是因为这个时期,明珠能够尽职尽责地工作,他的业绩也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首肯:1670年,明珠任都察院左都御史;1671年初,又充任经筵讲官。
1672年初,明珠开始担任兵部尚书这一职务。明珠对于这个职务是非常尽职尽责的。在他的亲自指挥下,八旗各部逐渐成为一支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根据《康熙起居注》和昭梿的《啸亭杂录》记载,1673年正月,康熙皇帝在晾鹰台检阅八旗甲兵。在明珠的指挥下,军容整肃。康熙皇帝盛赞曰:〃此阵列甚善,其永著为令。〃
我们看出来了吧,年龄相近的明珠和张英一样,都是几乎在同一时间随着鳌拜的病死和鳌拜余党的被清除之后开始受到康熙皇帝的重视而开始踏上升迁之路,也都是在随后不久通过自己不断地努力而得到康熙皇帝的不断提拔。
还有呢,就是在随后的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乱〃的进程中,两个人的想法也是非常的接近也正是因为如此,两个人在平定〃三藩之乱〃的进程中,都向康熙皇帝提出了一些良好的建议。而这些良好的建议居然也是特别地符合康熙皇帝的想法,因此康熙皇帝也都采纳了他们两个人的建议最后,〃三藩之乱〃被平定。
〃三藩之乱〃被平定以后,张英回到家中,隐居4年;明珠则继续留在朝廷之中为康熙皇帝解决其他事务诸如台湾问题。可以说,在统一台湾的战争中,明珠是康熙皇帝的得力助手。
台湾问题解决之后,张英受到明珠的提携,担任了皇太子的师傅,而明珠本人还积极参与筹划了抗击沙俄侵略的活动,明珠还亲自与沙俄使者交涉。
根据《康熙起居注》的记载,1681年,蒙古正红旗副都统缺员,明珠向康熙皇帝推荐了彭春,〃人亦颇优,不但副都统,即将军亦可〃。1683年,明珠又向康熙皇帝推荐了萨布素。明珠认为,〃萨布素甚优,与将军职任相宜。〃结果,在1685、1686年前后两次对俄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中,彭春、萨布素果然不辱使命,两次收复雅克萨城成功。
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满文俄罗斯档《明珠等为俄使呈递奏书仪式及撤围雅克萨事与纽科夫交涉记事》的记载,沙俄被迫派使臣到北京请求解围,明珠奉命在午门前接收文书,并负责谈判。康熙皇帝决定和平解决,令萨布素将包围雅克萨城之兵,撤回驻地,为签订《尼布楚条约》作准备。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明珠和张英,都是康熙皇帝得力的左膀右臂,而且两个人还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在外人的心目中,他们可以说就是同党了。
说到同党,明珠是日益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这些,我们前面都简单介绍过了,而这个时候的张英,除了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皇太子的师傅之外,还在做些什么工作呢?他的职位有没有什么升迁呢?
                  第47节:张英与明珠的关系之谜(3)
3张英的继续升迁路
这个时候的张英,先是写了一本书当然,这本书是康熙皇帝授意张英写的,所以我们看到的这本书,一般都说是康熙皇帝写的。这本书叫做《孝经衍义》。
说到《孝经衍义》,话还要从1671年谈起。1671年春的一天,康熙皇帝命纂修《孝经衍义》,授翰林院掌院学士熊赐履为总裁官。1689年,该书由礼部右侍郎张英等编纂完成。康熙皇帝阅后甚感满意,命颁发群臣,复命刊刻印行。
就在这个时期,张英还奉命担任了另外一个官职经筵讲官。
所谓经筵,是指中国古代皇帝研读经史而举行的御前讲席。宋代制度:每年二月至五月,八月至冬至,每逢单日举行经筵,由讲官轮流入侍讲读,名曰春讲、秋讲。金有益政院说书官,元有奎章阁学士院兼经筵官。明、清两代基本沿用宋朝旧制。举行经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味道研经〃,探究经书中的微言大义;一是〃以古证今〃,亦即以史为鉴,吸取封建统治经验教训。经筵例不由阁臣兼之。1652年后始以大学士知经筵事,以尚书、左都御史、通政史、大理卿、学士侍班、翰林等二人侍讲。经筵设御桌、讲官案。清代皇帝在文华殿行经筵仪,先讲《四书》、《五经》,然后由皇帝宣示满、汉文御论,各官听讲。事毕,由各官行礼,于文渊阁赐茶。因此,所谓经筵讲官,是一个专门为皇帝进讲书史的官名。
1689年,康熙皇帝升迁张英为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仍管詹事府。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程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翰林院掌院学士:翰林院是中国唐代开始设立的各种艺能之士供职的机构。唐玄宗选擅长文词的朝臣入居翰林起草诏制,后逐渐演变为草拟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任职者称为待诏。起草诏制本是中书舍人的专职,但唐玄宗感到中书舍人草拟诏制的制度难以保守机密和应付急需,乃一度挑选擅长文学的亲信官员充翰林院待诏,以备起草急诏(兼撰拟诗文)。738年,又另建翰林学士院,专供草拟诏制者居住,供职者称翰林学士(简称学士),本身无秩品。初置时并无员额,后来依照中书舍人之例,置学士六人,择其中资历深者一人为承旨。安史之乱以后,军事频繁,翰林学士地位愈来愈重要,不但在草拟诏制方面分割了中书舍人之权,也在参谋密计方面分割了宰相之权。唐宪宗以后,翰林学士承旨往往晋升为宰相。学士院设置之后,与中书舍人院有了明确分工。学士所起草的是任免将相大臣、宣布大赦、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称为内制;中书舍人所起草的则是一般臣僚的任免以及例行的文告,称为外制。学士院有两名由宦官充任的学士院使(或称翰林院使),在皇帝与翰林学士间起传达联系的作用,在政治上有很大影响。
宋沿唐制设学士院,也称翰林学士院,有时亦称翰林院。翰林学士实际上充当皇帝顾问,很多宰相都从翰林学士中选拔。北宋前期的翰林学士,亦无秩品。元丰改制后,翰林学士承旨和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员,正三品,并且不任其他官职,专司草拟内制之职,例带知制诰衔。由于唐代学士院自翰林院分出,故宋代有时亦称学士院为翰林院。宋代另有专掌艺学供奉之事的翰林院,但与学士院的翰林院无关。西夏设翰林学士院,官员有学士等。辽官中有翰林院,掌汉文文书及刑狱诸事,长官为翰林学士及翰林学士承旨等。金天德三年(1151年),置翰林学士院,设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等,掌起草诏书等事。
元代设翰林兼国史院及蒙古翰林院,官员与金代同,分掌制诰文字、纂修国史及译写文字。明翰林院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入翰林院者官品虽低,却被视为清贵之选。明朝翰林若得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则更是贵极人臣。
清因明制,设翰林院。置掌院学士两人,满、汉各一人,从二品。清掌院学士无文学撰述之责,是侍读学士以下诸官的名义长官,与唐宋之翰林学士有所不同。但作为翰林官者不仅升迁较他官为易,而且南书房行走及上书房行走例由翰林官为之,因皇帝、皇子及近支王公,多蒙优待厚遇。
                  第48节:张英与明珠的关系之谜(4)
不久,康熙皇帝又升迁张英为礼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仍管詹事府,教习庶吉士。礼部,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四司之外,清设有铸印局,掌铸造皇帝宝印及内外官员印信。会同四译馆,掌接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