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清王朝的这些措施,无疑是和当时整个社会都需要休养生息的要求相符合的。但康熙皇帝〃撤藩〃的做法,我认为却是错误的。
5〃三藩之乱〃发生的直接原因:康熙皇帝错误的〃撤藩〃决定因为,对于大清王朝来说,这些十分正确的措施,对于吴三桂来说,却完全不是一个好的消息。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康熙皇帝〃撤藩〃的做法是错误的。我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里,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从吴三桂这个方面来分析:吴三桂这个人有两个问题我们必须看到:
一、他的最大特点他是个投机者(换句话说,他是个赌徒):正因为他是个投机者、是个赌徒,他才可以先背叛大明,再背叛大顺,当然,他还可以背叛大清。但是,我们要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对于投机者或赌徒来说,促使他们出手的情况一定是下面两种情况中的一种:或者是形势一片大好,此时出手对于自己非常有利;或者是背水一战,如果不倾其全力的话,自己必将灭亡。
也就是说,从吴三桂这个角度来说,他是不会轻易动手的。如果出现他动手的情况,或者他有必胜的把握,或者将给对手带来巨大的灾难。
二、他这个人一生经历的事情太多了,他已经无所谓了,不需要顾及什么脸面的问题了。我们说,不管他出于什么目的,毕竟他辛辛苦苦为了大清王朝耗费了近30年的心血人的全部生命的一半时间啊。他认为,这个时候,如此撤藩,对他来讲,实际上是不公平的。也就是说,撤藩是可以的,关键在于撤藩之后如何安抚这些为打天下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要先出台这些政策。如果,你没有什么这样的政策的话,人家必然就会觉得你有卸磨杀驴、过河拆桥之嫌。
因此,这个时候的吴三桂,他可不想激流勇退。他需要享受长期征战、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他的属下更加需要享受这些胜利果实。
我们说,康熙皇帝的错误做法把吴三桂逼上了绝路。被逼上了绝路的吴三桂绝对不会束手就擒。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开始了。
不仅如此,如果从中国历代强盛王朝撤藩的历史来看,康熙皇帝此举,也是十分冒险的。如果康熙皇帝多读一些历史书,他就会发现,大清以前的历代强盛王朝,其实都存在着如何撤藩的问题。这些王朝面对强藩,主要的方法有两个:
第一,武力撤藩:一般来讲,会引起对手的反抗。反抗的结果,无外乎成功和失败两种:成功者如明朝的燕王朱棣做了皇帝,失败者如西汉的吴楚七国之乱被平定。但是武力撤藩,都会给国家带来重大的损失,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第二,和平撤藩:典型者如北宋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这是最好的抉择。
如果康熙皇帝能够以史为鉴,认真吸纳历史的经验教训,首先制定一个比较完整详细的撤藩计划和被撤藩的藩王的待遇安排等等,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但历史不可假设。〃三藩之乱〃还是无可避免地发生了。
就在这个时候,大清王朝的另外一位汉人亲王尚可喜的撤藩申请加剧了双方矛盾的激化。最终导致了〃三藩之乱〃的发生。而正是这〃三藩之乱〃,促使张英最终成为康熙皇帝的心腹之人。
第31节:“三藩之乱”前后的张英(1)
上一讲,我们讲到了康熙皇帝决意撤藩的举动,最终导致〃三藩之乱〃无可避免地发生了。而正是这〃三藩之乱〃,促使张英最终成为康熙皇帝的心腹之人。
问题在于,〃三藩之乱〃到底是怎么样发生的呢?张英在平定这场叛乱的过程中,到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为什么恰恰是他而不是别人在平定〃三藩之乱〃的过程中,最终成为康熙皇帝的心腹之人呢?话要从〃三藩之乱〃的发生谈起。
1〃三藩之乱〃的导火线:平南王尚可喜急流引退
1673年4月28日,平南王尚可喜接受了手下谋士的建议,决定急流引退,回辽东养老!求之不得的康熙皇帝马上表示同意。尚可喜的做法给平西王吴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出了个难题。同年8月14日,吴三桂怀着试探的心情,给康熙皇帝上了自请撤藩的奏疏;8月20日,耿精忠也怀着同样的心情,上了同样内容的奏疏。这个时候的康熙皇帝,会做出什么样的抉择呢?
2五种可供选择的方案
面对三藩同时要求撤藩,康熙皇帝征求了包括张英在内的所有大臣们的想法。当时,在众多大臣们心目中,主要的方案有以下五种:
第一种:恪守皇太极以来多次许下的诺言,要三藩永远镇守南疆,〃屏藩王室〃,永不撤藩,子子孙孙世袭王爵,与清朝相始终。当然,这在实际中是很难办到的。
第二种:将吴、耿、尚三王调到北京,以觐见为名,叙君臣之乐,借机把兵权收回。此法颇类宋朝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自编自导自演的〃杯酒释兵权〃。和平解决问题,逐除藩镇之祸,君臣相安无事。诚然,历史不能照搬,但它所提供的历史经验足以作为借鉴。我推崇这第二种办法。
第三种:等待老一辈去世,留至第二代掌权时,再行撤藩。
第四种:区别对待,分期撤藩,各个击破。
第五种:三藩同撤,一次性解决。这种主张,是以大学士明珠为首的、包括张英在内的极少数满汉大臣的想法。
以索额图为首的绝大部分大臣都认为应该对三藩区别对待,分期撤藩,各个击破。应该说,这一方案是切实可行的。因为尚可喜主动提出撤藩,确是出于诚意,吴、耿要求撤藩实非己愿。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冷静、慎重地制定一项稳妥的政策。那么,针对这种情况,康熙皇帝就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先撤尚,暂缓撤吴、耿;二是撤吴、耿,不撤尚。都可以达到分散力量,各个击破的目的。
只有兵部尚书明珠与包括张英在内的极少数人坚决主张撤藩。
康熙皇帝采取了最后一种方案,即三藩同撤,一次性解决。他说,〃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清史稿·吴三桂传》)。于是康熙皇帝力排众议,毅然决定允其撤藩,还派专使至滇,雷厉风行地经理撤藩事宜。
我们要注意,这是张英日后受到重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第32节:“三藩之乱”前后的张英(2)
吴三桂原先还想朝廷会拒绝他的撤藩请求,不料康熙皇帝却同意了,这是他始料未及的。历史又一次让他选择,是老老实实按照朝廷安排,到关外做一个空头王爷,还是再次抗拒朝命,再次举起反叛的大旗?这一次的选择甚至比上一次降清还是降李自成更难决定,这又是一个人生的十字路口。
撤藩虽只二字,却对吴三桂属下数万人的命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吴三桂割舍不下云南的宫殿、财产、美人、权势;吴三桂的部下也难以舍弃他们在云南得到的一切;吴三桂与他属下数万人都不愿离土重迁,他们害怕回到辽东生活受到影响,他们更离不开这早已熟悉了的四季如春的云贵高原。利益的驱动与民族情感交织在一起,吴军上下呼出一个声音,用武力反对撤藩,用武力反抗清廷。
3〃三藩之乱〃的开始:1673年12月28日
气急败坏的吴三桂暗中指令死党向撤藩使者请愿,要求停止撤藩,继而又拖延时日,与心腹将领密谋发动叛乱。在经过一阵短暂的准备后,1673年12月28日,吴三桂召集了四镇十营总兵,正式下令起兵!
为了给自己的反叛活动披上名正言顺的外衣,吴三桂在〃矢忠新朝〃接近30年后,再度扯起了〃复明〃的旗号。吴三桂率三军拜谒永历帝陵,去满装、易汉服,重新蓄发,宣布与清朝完全决裂,他自任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然后,他又发布檄文,指责清朝〃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并声称要〃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吴三桂檄》)。一场大规模的叛乱活动就这样开始了。
第二天,吴三桂以62岁的高龄亲自披挂上校场,三箭皆中目标,他骑在马上,雄心壮志,锐气一如往昔。1674年1月7日(阴历十二月初一),吴三桂自云南出兵北伐,兵不血刃,便拿下了贵州全境!
就在吴三桂云南起兵造反的同时,与云南相隔几千里的京师城内也居然有人遥相呼应。这个与吴三桂遥相呼应的人就是号称朱三太子的杨起隆。
4北京城内的反响:真假难辨的朱三太子案件
崇祯皇帝生前一共有七个儿子,其中四个早死,只有三个死在他的后面:太子(长子)朱慈烺(Láng),三子定王朱慈炯,四子永王朱慈炤。
崇祯皇帝自杀后,太子朱慈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