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双方称谓:吴三桂称清为〃北朝〃,与〃我朝〃〃中国〃相对应。泾渭分明,即使明朝已亡国,他仍属明朝,与清无涉,这又明确自己的立场不容混淆。
第三,清军进兵路线:一从〃中协〃即喜峰口、龙井口等处;一从〃西协〃即墙子岭、密云等处入口。这两条路线是清兵经年屡次入口征明的旧路,吴三桂却牢牢地控制着〃东协〃即山海关与界岭口等重要关隘。从山海关至京师便捷,独当正面进兵。从西协、中协走,已属侧翼,要绕路,误时日。显然,吴三桂自为主,而把清兵置于〃客兵〃的地位。从这个安排,也看不出他与清为一家之意。另外,从这个安排来看,他还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坐山观虎斗的意思。实际上他想通过自己的安排达到大清与大顺两个政权火并、以此恢复大明江山的意思。
第四,酬劳:吴三桂郑重声明,〃我朝〃报答清兵〃兴亡继绝〃的扶助之功,不只给财物,还将〃裂地〃即割让领土酬谢。吴三桂俨然以明朝的代言人许以优厚的条件,此与降清毫无共同之处。而一旦出现大清与大顺两个政权火并的局面,还哪里有什么酬劳啊!因此,这个所谓的〃酬劳〃实际上是假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这个时候,我们还不能说,吴三桂已经降清。
但多尔衮何许人也,他哪能那么容易就会上当而答应吴三桂的请求呢?
此时的多尔衮已经亲自带领多铎、阿济格等一批猛将,倾其举国之力,于5月14日从沈阳誓师出发,参加逐鹿中原的战斗。5月19日,进军途中的多尔衮接到了吴三桂的信。多尔衮未敢轻易相信吴三桂,他决定:第一,派人到山海关探看虚实;第二,改变行军路线,以一日一夜行一百公里的速度直趋山海关;第三,调取攻城用的红衣大炮,发往山海关;第四,给吴三桂复信。信中说,〃期必灭贼,出民水火。……今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清世祖实录》)
多尔衮此信撇开吴三桂所提的具体条件而不论,而是向吴三桂昭示了大清出兵之本意,打出了〃期必灭贼,出民水火〃的旗号,从而与吴三桂提出的为君父〃报仇〃,与〃流贼〃不共戴天的呼吁取得了完全一致。但这封信的主旨,还在最后几句话,也就是劝吴三桂〃来归〃(投降),以裂土封王的最高奖赏诱其动心。
第29节:吴三桂与大清王朝的恩怨(2)
看来,吴三桂的〃借兵〃想法没能实现。他下一步将会做何打算呢?
这个时候的吴三桂心里面肯定特别不是滋味:前面是前来剿灭自己的大顺政权的二十万军队,后面是自己已经与之战斗的十多年的十数万八旗精兵。
自己已经与李自成决裂,而多尔衮又没有答应〃借兵〃的要求,反而提出了〃来归〃也就是投降的条件。
3吴三桂归顺大清王朝始末
此时的吴三桂又给多尔衮写了第二封信。〃三桂承王谕,即发精锐于山海以西要处,诱贼速来……以图相机剿灭,幸王速整虎旅,直入山海,首尾夹攻,逆贼可擒,京东西可传檄而定也。又仁义之师,首重民安,所发檄文最为严切,更祈令大军秋毫无犯,则民心服而财土亦得,何事不成哉!〃(《清世祖实录》)
从此信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候的吴三桂已经有了〃来归〃也就是投降的想法,证据是:一是〃三桂承王谕〃;二是〃何事不成哉〃。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个时候的吴三桂还在闪烁其辞,自始至终没有明确说明他要〃来归〃。
就在这个时候,5月26日,李自成率领大军抵达山海关。山海关大战开始了!
双方大战一天,吴三桂损失惨重,但是,还是见不到八旗精兵的影子。吴三桂亲自突围,面见多尔衮。见到多尔衮之后,吴三桂提出了酬谢清朝的条件,〃毋伤百姓,毋犯陵寝。访东宫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黄河为界,通南北好。〃(《谀闻续笔》)也就是说,一是寻找到崇祯的太子,在南京重建大明政权;二是双方以黄河为界,以北归清,以南归大明,两国通好,互不侵犯;三是请清兵入北京,不得侵犯明历朝皇帝陵寝,也不得伤害百姓。
多尔衮提出大顺政权的军队与吴三桂的军队装束甲仗相似,无法辨认,恐致误伤,令三桂与其将士剃发以相区别。吴三桂即行剃发。
5月28日,山海关大战以大顺政权和吴三桂两败俱伤、清朝坐收渔人之利而告结束。此后,吴三桂就归顺了大清王朝,为消灭南明和镇压农民军东征西讨。
攻打农民军的战斗进行得非常顺利。
多尔衮以顺治帝的名义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命吴三桂为先锋,调马步军一万给吴三桂,让他于5月28日(阴历四月二十三日)领兵出发,追击李自成。李自成恨吴三桂不遵守协议,便在永平城西10公里的范家庄,将吴三桂之父吴襄斩首,用竹竿挑着首级示众。随后于6月1日(阴历四月二十七日)在北京将吴三桂的继母祖氏、弟弟、妹妹及其族人34口一并处死。
1645年6月,吴三桂攻下了榆林和延安。与此同时,李自成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下李家铺河滩被当地源口寨乡勇头目程九百等杀死。到1662年6月11日(阴历四月二十五日),吴三桂又在今云南昆明篦子坡内杀掉了南明的永历皇帝。
十几年间,吴三桂率部从西北打到西南边陲,为清朝确立对全国的统治建立了特殊的功勋。为了答谢吴三桂消灭南明永历政权的功劳,顺治皇帝在1659年4月14日命吴三桂在昆明开藩设府,镇守云南。康熙皇帝于1662年6月26日决定,将吴三桂晋封为亲王。这是很大的殊荣,清朝建国200年,将汉人封为亲王的,只有吴三桂以及后来的降将尚可喜,再无第三个汉人得到过这一礼遇。1662年12月,吴三桂又兼辖贵州。其子吴应熊也选尚公主,号称〃和硕额驸〃,加少保兼太子太保。此后的吴三桂博得了清政府的信任,并使自己攀上了一生中权势的顶峰。
就是这样一个大清王朝的开国元勋吴三桂,他最后又为什么会走上了与大清王朝为敌的道路呢?
4〃三藩之乱〃发生的根本原因: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然而,就在吴三桂开藩设府,坐镇云南,权力和声势都达到顶点的时候,他与清朝中央政府的矛盾却开始激化起来。
就大清王朝而言,他们之所以任用汉人吴三桂,是为了消灭大顺政权余部,是为了消灭南明王朝余部,是为了建立大清王朝对全国巩固的统治。
第30节:吴三桂与大清王朝的恩怨(3)
为了这个目的,大清王朝的几十万八旗兵和吴三桂等人的几十万绿营兵,经过十多年的时间,才将各地农民军余部和南明王朝余部武装逐一消灭。
但是,我们知道,战争实在是太能耗费钱财了。战争对于钱财的花消,实际上是个无底洞。
当时,政府在财政上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我们以康熙即位前一年为例说明。1660年,清朝政府全年征赋收入银875万两,而云南一省支出就达900万两竭尽全国之财力,尚不足一省之需求。到康熙即位以后,情况稍有好转,但也是〃天下之赋,三藩耗其二〃。因此,这个时候,政府财政上的压力的确很大。
这里的〃三藩〃实际上是指:平西王吴三桂,驻防云南,兼管贵州(对付南明永历政权);平南王尚可喜(其子尚之信),驻防广东(对付张献忠余部);靖南王耿仲明(其子耿继茂,其孙耿精忠)先驻防四川(对付张献忠余部),后改驻防福建(对付郑成功)。
如果财政支出不加以削减,很有可能造成全国的农民再度造反的情况。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大清王朝很有可能被迫退回关外。
1662年,随着郑成功的队伍收复了台湾,在大陆,大规模的对于大清王朝的抵抗,实际上已经基本结束了也就是说,大清王朝的外部环境已经安定下来了。1669年,随着鳌拜集团的下台,大清王朝的内部环境也已经安定下来了。
至此,我们可以说,大清王朝进入了基本稳定时期。国家下一步的任务就应该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了。因此,此时的大清王朝急需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在政治上实现对新占领地区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树立中央的权威;
第二,在军事上裁减军队,以减轻财政上的压力。
这样,政府必定会采取以下两方面措施:第一,由中央向地方包括吴三桂实际统治的云贵地区派出行政官员管理地方,以加强中央集权;第二,裁减在地方包括吴三桂实际统治的云贵地区的满洲八旗兵和汉人绿营兵。
大清王朝的这些措施,无疑是和当时整个社会都需要休养生息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