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纪连海新作:历史上的父子宰相-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匹夫有责〃了。
但是,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是有很多问题的: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口号的号召下,必然会掀起大规模的反征服运动。而这种征服与反征服的较量的持续,必然给广大无辜的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更有甚者,黎民百姓的心目中没有那么多的〃亡国〃与〃亡天下〃之争,他们心目中只有好政府与坏政府的区别。只要你的政府实行的措施对我有利,我就支持;与此相反的是,只要你的政府实行的措施对我不利,我就反对。
这个时候,包括张秉彝在内的绝大多数汉族知识分子就应该继续深入地想一些问题了:明朝末年,女真民族的后金政权崛起于中国东北,形成了对大明王朝的巨大挑战。为了应对这种巨大的挑战,大明王朝政府被迫加强东北边疆的防御。怎么加强东北边疆的防御呢?调动更多的军队呗。而调动更多的军队必然需要更多的开支。这开支如何解决呢?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大明王朝政府新开设了一种税收:〃辽饷〃。
巨大数额的〃辽饷〃可是平均摊派给每个国人的,这给广大的黎民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税收负担。在征调〃辽饷〃的过程中,很多地方官员层层加压,这就使得〃辽饷〃的征调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无底洞百姓实际上缴的数额比上级平均摊派给每个人的数额要多很多很多倍。再加上没完没了的天灾,这明朝的百姓真是没有办法再活下去了。没有办法的黎民百姓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选择造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官逼民反〃和〃逼上梁山〃了。明末农民战争就在这种极为特殊的环境中爆发了。王二、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先后投入到了这种波澜壮阔的企图推翻大明王朝政府的行动中去了。
这个时候,两面作战的大明王朝政府需要更多的军队来应对这种极端不利的情况,更多的军队就需要更多的开支。困境中的大明王朝政府选择了向没有造反的黎民百姓征收更多税的办法来解决自己的开支。于是,数额远比〃辽饷〃更多得多的〃剿饷〃和〃练饷〃被强行派给了那些对大明王朝政府还抱有一丝希望的、还没有造反的黎民百姓了。在这种情况下,这些黎民百姓还能有什么别的选择么?只能是加入到日益扩大的明末农民战争的洪流中去了。于是乎,大明王朝政府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之中:为平定东北的后金政权而征税引起了百姓造反;百姓造反之后的大明王朝政府要征收更多的税;而更多的税的征收引起了更多人的反抗。于是循环往复而没有止境。
其结果,必然是大明王朝政府这个汉族人的政权的灭亡。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东北的后金政权此时已经改名为大清王朝,他们在大明王朝政府与企图推翻大明王朝政府的大顺政权、大西政权的鹬蚌相争中坐收渔翁之利。他们迅速入关,所到之处一律宣称〃废三饷〃。〃废三饷〃的结果必然引起广大黎民百姓的好感,他们可没有想这个政权是不是汉族人建立的,于是乎迅速选择了对这个新政权的支持。于是乎大清王朝一路高歌猛进,迅速建立起了对于全国的统治。
而与此同时,众多的汉族知识分子不得不面临着一个新的课题:为什么〃天下〃亡了?这个异族政权到底凭借着什么赢得了广大汉族的黎民百姓的心呢?在这种状况下,这些汉族知识分子将作何选择呢?
于是乎,有的人选择了终生不仕诸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和张秉文的三个儿子克倬、克仔、克佑;于是乎,有的人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归顺大清王朝诸如张秉文的弟弟张秉彝。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无法用一种比较客观的标准来衡量这坚持抵抗、终生不仕和归顺大清三方谁是谁非。各有各的道理,不可一概而论。
张秉彝选择了归顺大清王朝。而归顺大清王朝者,也有两类不同的人:一类是被迫归顺,属于〃身在曹营心在汉〃的那种诸如后来再度背叛的〃三藩〃;而另外一类则是真心归顺,属于铁杆保卫新生政权的那种诸如张秉彝。
尽管新生的政权一时半会儿还不适应这中原地区的种种情况,没有关系,只要是心到了,一切就会好起来的。与张秉彝一样想法的很多知识分子也在为大清王朝在中原的正常运转而不断努力着。
有努力就会有收获。这不,张秉彝的儿子张英考上了进士。
2张英考进士
张英,字敦复,一字梦敦,号乐圃、龙眠庄叟、倦圃翁。1637年出生,幼时一边随父亲打铁,一边刻苦熟读经书。
很快,张英就三喜临门了。
一喜:洞房花烛夜张英结婚了。张英的妻子姚氏,浙江龙泉学博赠直隶雄县令姚孙森的女儿。姚氏生于1640年春,比张英小三岁。
二喜:金榜题名时张英考中了进士。1663年(清康熙二年)26岁的时候考中举人,1667年(清康熙六年)30岁的时候考中二甲第四名进士。
这是张家自入清以来的第一个进士。对于张家来说,真是一件可喜可贺之事。考中进士之后的张英被清朝政府选为庶吉士。
庶吉士是个什么官儿呢?庶吉士亦称庶常,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始置于明初,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科举进士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目的是让他们可以先在翰林院内学习,之后再授各种官职。情况有如今天的见习生或研究生。明太祖时开始,选进士于六部诸司及翰林院之下观政。翰林院之下者称庶吉士,六部之下者称观政进士。永乐二年(1404年)始专隶于翰林院,选进士之长于文学及书法者充任。明英宗以后惯例,科举进士一甲者授予翰林修撰、编修。另外从二甲、三甲中,选择年轻而才华出众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称为〃选馆〃。清雍正以后,选馆更为严格,由皇帝主持之朝考决定。庶吉士一般为期三年,期间由翰林内经验丰富者为教习,授以各种知识。三年后,在下次会试前进行考核,称〃散馆〃。成绩优异者留任翰林,授编修或检讨,正式成为翰林,称〃留馆〃。其他则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亦有派到各地方任官。明代的翰林为政府储材之地。英宗后有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故此庶吉士号称〃储相〃,能成为庶吉士的都有机会平步青云。清朝时汉人大臣中,亦多出于翰林庶吉士。
                  第22节:张英崛起之谜(2)
三喜:张英有后了。张英和姚氏结婚后,姚氏很快便为张英先后生养了张廷瓒、张廷玉、张廷璐、张廷、张廷瑑等六个儿子,这其中只有第五个儿子因为早夭而没有名字。
三喜临门的张英也有不幸的时候。就在张英在考中进士、选任庶吉士之时,他的父亲张秉彝因病去世。按照中国古代为官的惯例,张英离开了北京的官场生涯,为他的父亲张秉彝丁忧守孝三年。
这里的丁忧,是古代丧礼中的一种。指遭逢父母或祖父母去世。古代也指品官因父母去世而弃官离职的制度。西汉时规定在朝廷供职人员丁忧三年,至东汉时,丁忧制度已盛行。此后历代均有规定,且品官丁忧,若匿而不报,一经查出,将受到惩处。但朝廷根据需要,允许官员在职丁忧守制,称夺情,或有的守制未满,而应朝廷之召出来应职者,称起复。
张英为他的父亲丁忧的这三年,正是大清王朝风云巨变的三年。也正是张英为他的父亲丁忧守孝了三年,他才成功地避免了一场灾难的降临。不但如此,他还成为这次大清王朝风云巨变的受益者。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风云巨变呢?
3康熙智擒鳌拜
我们的话题还要从鳌拜说起。
鳌拜,是清朝开国元勋之一,满洲镶黄旗人。历事大清王朝三代帝王(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可谓是功高盖主!他的前半生军功赫赫,大多在疆场上驰骋拼杀,后半生则操握权柄,成为影响清初特别是康熙初年政局的一个重要人物。
在这种情况之下,就使我们想起了形容君臣情谊的一句话共患难易,共享乐难!换一句话说,就是:共创业易,共成功难!再换一句话说,就是:共苦容易,同甘难!在这种情况之下,一般来说,打江山阶段的开国元勋最后的结局无外乎有以下四种:功成身退;继续做奴仆;另立山头;取而代之。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前两个结局发生得很少,而后两个结局却很多。这正应了中国人的一句老话:一山不容二虎。
但鳌拜既没有什么另立山头的想法,也没有什么取而代之的念头,更没有选择功成身退!其结果却是我们人人都知道的结局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