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入选依据:一般依据参加起义以前的工作职业或者起义后担任的官职、以及在战争中指挥作战的具体情况来作来判断他的悍勇程度。
(本文系彭志文原创,版权所有)
==================================
■■■相关具有参考价值的讨论:
戛迅增 <;8…2 18:12 >;
□ 1862年,李秀成回苏州,陈坤书因扰民畏罪逃到常州,用行贿洪氏兄弟的方法,不但没有被追究,反而被封为护王。读起来他好像不应该当王为什么还入选
彭志文 <;8…2 19:05>;
□ TO 戛迅增兄:陈坤书这个王确实不太应该封,不过他在保卫常州时,作战英勇,给了戈登的洋枪队和李鸿章以沉重打击,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专门有本小人书叫《战常州》,即使这个护王本不该封,看到他象个真男儿一样战死,人孰能无过?我认为天国也该追封他为护王。
笨笨的笨蛋 <;8…2 17:16>;
□ 天国确实有很多军事人才,可惜政治上优秀的太少了,而且过分贬低中国教派,导致了精神层面的激烈对抗,没能吸引关键的知识分子阶层
彭志文 <;8…2 19:12>;
□ TO笨笨的笨蛋兄:您的意见很有道理,我在查阅天国王一级别的军官时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天国中姓王、赵的一个也没有、姓张的也很少,张王李赵是百家姓中的大姓,可见太平天国,还远远没有把群众发动起来。
浅议僧格林沁
看到某些朋友把僧格林沁在军事上地位捧得那么高,冠以抗英英雄的称号,觉得十分好笑,我曾经计划写一部历史演义小说《捻军通俗演义》,所以对僧格林沁也有所了解,下面就谈谈我对这位清朝的将领的肤浅认识。
僧格林沁(?—1865年)据《蒙古世系》记载:僧格林沁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二十六代孙,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人,博尔济吉特氏。嗣父索特纳木多布斋系嘉庆帝额驸。道光五年,世袭郡王,咸丰三年,授为参赞大臣,咸丰五年,封为亲王。同治三年,战死在山东曹州高楼寨。
僧格林沁军事上的胜利:
第一,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并派出林凤祥、李开芳等的两万余名北伐军攻到河南省,9月,咸丰帝任命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相当于司令),僧格林沁为参赞大臣(相当于参谋长),僧格林沁率领蒙古骑兵在天津南王庆坨狙击北伐军,北伐军战败,撤退到连镇一带。僧格林沁追击并最终剿灭了林凤祥、李开芳两支被分割包围的北伐军。这里有个问题提请各位同仁注意:清军是在兵力粮秣等各方面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剿灭的北伐军的,林凤祥、李开芳虽败犹荣,僧格林沁虽胜也没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
第二,1859年,僧格林沁指挥大沽口海战,英法新任驻华公使率领所谓换约舰队从上海沿水路北上,企图在大沽口登陆,不听中国军队劝阻和警告,僧格林沁下令开火,经过一天一夜激战,击沉4艘敌舰,重伤英国海军司令何伯少将,毙伤英法联军434人。这次胜利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对外战争中的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不过它的象征意义要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
第三,1860年…1864年,直隶、山东及河间府一带捻军四起。清廷恢复僧格林沁郡王爵,朝廷授权钦差大臣僧格林沁节制调遣直、鲁、豫、鄂、皖五省兵马,倚重骑兵优势和五省提供的兵力进行征剿,有点专业对业余的感觉,这时的捻军尚比较地散漫,缺乏训练,僧格林沁用分化瓦解与重兵征讨的手段,收降刘饿狼和小白龙等十几万捻军,击溃了以卵击石的十几万捻军,擒杀沃王张乐行和苏天福。
僧格林沁军事上的失败:
第一,失守大沽、天津以及张家湾、八里桥惨败,尤其是八里桥之战,1860年9月21日,僧格林沁和胜保各率一军分东西两路共三万大军迎战英法联军,鏖战三、四个小时,西营的僧格林沁的马队首先被英法击溃;东营的胜保骁勇异常,冲锋陷阵,左颊左腿中弹,阵营亦乱。僧格林沁的溃退,是导致清军全面崩盘的主要原因。瑞麟领一军继续在八里桥与法军激战,终亦被迫西撤。
第二,征剿赖文光、张宗禹的捻军,成为“常败将军”。赖文光、张宗禹组织的捻军和以前的捻军完全不一样了。赖文光原来是太平天国的遵王,是陈玉成手下的重要将领,他带来一大批天国的旧部和大将,用天国的兵制和兵法对捻军进行了全面的改造。赖文光在襄阳、邓州连续击败僧格林沁;1865年1月又再次击败僧格林沁;并调动僧格林沁四处瞎跑,僧格林沁的马队胖的被拖瘦,瘦的被拖死,僧格林沁被人们嘲讽为“常败将军”。
第三,捻军佯败,狂奔一千里,1865年5月18日,追红了眼的僧格林沁率一万一千名蒙古马队穷追不舍,在山东曹州高楼寨陷入捻军预设的包围圈,内阁大学士全顺,总兵何建獒等均被击毙,僧格林沁全军覆灭。僧格林沁本人据说是被一个小孩子叫张皮绠的一刀给戳死在麦田之中,悲哀啊悲哀!唯有总兵陈国瑞重伤逃脱。
( 本文系彭志文原创,版权所有)
鲜为人知的捻军名将
清朝中期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反清的结社组织,称为捻党,捻党的发源地在淮北的肥水和涡河流域,“捻”是淮北的方言,是组、群的意思。其成员主要为贫苦的百姓和手工业者。19世纪中期的时候受到太平天国的影响,捻党举行了反清的起义。就这样成为了捻军,是我国清代北方一支重要的农民军,它的发展曾影响到18个省,坚持斗争了18年,有力地配合了太平天国运动和北方的其他农民起义,给予腐朽的清政府以沉重的打击。
捻军从1855年,张乐行称“大汉盟主”,建立黄、白、蓝、黑、红五旗制度开始走上正轨,到1864年赖文光被推为首领,从兵制与兵法方面日趋成熟,直到1868年8月,最后一支捻军被清廷剿灭,这期间捻军中也涌现过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
但是因为同时期太平天国运动的巨大影响,使人们对捻军起义,清史上这次其实同样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的关注与了解的深度远远不够,而捻军中的一些名将更是鲜为人知。因为曾计划创作《捻军通俗演义》的缘故,使我对这段历史中的事件与人物有所涉猎,故而写成此文。
赖文光:广西人,军事家。祖籍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县)。1851年,参加金田起义,转战桂、湘、鄂等省。1852年,任文职。1856年,天京事变后奉命在江西征兵。次年回朝,保卫天京。1858年,进军江北、战于鄂、皖。1860年参与第二次攻破江南大营。以功封杰天义。进占江苏江浦等地。1861年随陈玉成西征。安庆失守后,曾向陈玉成提出联合捻军,恢复安徽的策略,可惜未被采纳。不久被封为遵王。1862年,远征西北,进入河南、陕西,闻庐州告急返回。再次进入陕西、取汉中。1864年,回救天京,抵湖北东部,天京已经失陷。转战于河南、湖北、安徽。连续不断地击败僧格林沁,被捻军推为首领,1865年1月,再击败僧格林沁,调动僧格林沁奔驰于山东与苏北之间,5月,在山东高楼寨歼灭了僧格林沁的马队。他领军至皖北、山东。1866年,斩提督梁洪胜,连续击败清军。9月,在河南开封击败曾国藩的防线,导致曾国藩被解职。许州分兵,赖文光统帅东捻军。1867年,在罗家集消灭名将提督郭松林的湘军;在杨家河歼灭张树珊的淮军;击溃了刘铭传的淮军;但被鲍超击败,未能入川,与西捻军会师的计划落空。北走河南,再入湖北,歼灭彭锍橘的湘军。8月为突破运河防线,苦战不利,被困于四河之间。11月,与清军大战于江苏赣榆,任化邦被叛徒所杀,受挫。12月,在山东寿光于清军决战,损失三万人。赖文光率两千骑兵,冲过六塘河南下,1868年1月5日,扬州瓦窑铺兵溃,伤重被俘,狱中写下《赖文光自述》。10日,一代名将赖文光就义于扬州。
张宗禹:后期捻军中的著名领导人,安徽亳州雉河镇附近张大庄人,别号“小阎王”,太平天国曾封他为梁王,初为黄旗青年的将领。其部军纪肃严,作战勇猛。1860年,率部三万出苏北敌后,克淮阴。1860年与任柱和太平军配合作战。1864年,天国灭亡后,与赖文光、任柱合并,推赖文光为首领。改变了作战方式,以骑兵为主体的流动作战,1865年在山东高楼寨歼灭了僧格林沁的马队,取得大胜。1866年,许州分兵,张宗禹统帅西捻军。以6万之众在西安歼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