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王彦章:字贤明,郓州寿张县山贼出身,人称“铁枪王彦章”,据说他的铁枪有一百斤重,他手舞双枪力敌万人。王彦章随后梁朱温转战各地,屡立战功。爵位为开国伯,但官职却仅为刺史(相当于地委书记)。王彦章属于那种猛将类型。
■ 史弘肇:字化元,郑州荣泽人,刘知远麾下的大将,治军酷严,一介武夫。
■ 李存审:后唐大将,喜谈兵事,有谋略。曾以六百骑夜劫后梁军营,解同州之围。李存审独自领兵大战的战例不多,只有一次镇压张文礼。李存审严格意义讲是那种供元帅驱谴的猛将类型。
■ 郭崇韬:字安时,代州雁门人,后唐名臣。他广泛地参与了后唐初期的军事行动,他主要的作用是出谋划策,或者协助处理军务,相当于现代军队中的参谋长或者政委,郭崇韬很少单独领兵。
▓ 关于不选薛仁贵的专门解释:
薛仁贵:山西河津人,通俗演义《薛礼东征》、《薛丁山平西》等小说中都浓墨重彩地提到了他,而一般的历史资料在介绍薛仁贵时大都说他是唐朝的大将(最多说他是“唐朝名将”)。因此薛仁贵并不是一个被演义鼓吹出来的名将,历史上他确实参与过唐朝对高丽、吐蕃等许多重要的战争。
史书上的薛仁贵同样武艺高强,善骑射,曾着白衣奋战获胜,被李世民赏识而封为游击将军(职务比较低)。唐高宗时,薛仁贵经略辽东,屡破高丽、契丹军,因功被授左武卫将军之职。这段时间薛仁贵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属于那种供人差遣的“鹰犬将军”。
薛仁贵率兵至天山;铁勒聚众10余万,先选数十骁骑挑战,他张弓三箭,射杀三人,其余请降。这就是所谓“三箭定天山”。可以看出,这只是他个人武勇与唐朝大军的军威在起作用,体现不出薛仁贵有多高明的军事指挥艺术。为了防止铁勒再次变乱,薛仁贵下令将俘虏全部坑杀,这是薛仁贵一个污点。
攻打高丽时,薛仁贵首创了“火雀计”,留下最早的“空中轰炸”,火烧岩州城的战例,多次以少胜多,威震辽海。确实表现非常不错。
但在670年征讨吐蕃时,薛仁贵却战败了,他损失了全部的辎重,被迫与吐蕃约和才得以退回,可见这一仗薛仁贵败得有多惨,随后薛仁贵被朝廷免职罢官,成为了庶民。后来才又东山再起,再度获得启用。
在唐朝名将这么多的情况下,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考虑、及限于名额,故而放弃了薛仁贵的选入。
【特别说明】文中资料及观点系作者的博览群书而编撰引证的或为个人观点结论,仅供参考之用。
(本文系原创编撰,版权归作者彭志文所有,转载请署名作者。谢谢!)
两晋篇·;历代名将谱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和历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中,文明从来不曾中断过的古国。璀璨而幽古的大河孕育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秀儿女。本文仅是从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萃取出的从春秋战国至清朝这段历史间,历次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最出类拔萃、最能代表着中华尚武、善武传统的名将与精英。限于本人水平及学识浅薄的制约暨先天不足,评选出的中华名将难免不会有漏选(名单控制在一百人)及泛泛之辈充斥期间的现象存在。不正确的地方,请各位高人(学者)予以指正为感。
本人制作的这个历代名将谱单的依据是必须合符下列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条件:
①入选者必须在军事领域有着为人称道的战绩,并且明显强于同时代的同行或之对垒的对手,对于社会的发展起过推动作用或者发挥过显而易见的影响的这样的将军或军事指挥官。
②入选者不能只是逞匹夫之勇地冲锋陷阵,要有能统领(统帅)三军,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③入选者或者在军事理论上有较深的造诣或独创,其学说或理论并在军事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西晋先后灭掉西蜀、东吴后,实现了南北统一了,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它继承了东汉以来的疆域并拓展了在朝鲜半岛的疆域。但是西晋不久就陷入“八王之乱”的长期战乱,再加上统治集团的腐朽奢侈,错误地推行着导致军阀割据的都督诸州军事制度,西晋很快地走向了衰落,并最终被少数民族政权所灭亡。
西晋时期(一名):
杜预:★★★★
字元凯,京兆杜陵人,喜读左氏《春秋传》,时人谓之《左传》癖,且精通典籍,通晓兵法,明于筹略,故朝野誉其为“杜武库”。
杜预身不能武而善用兵,长于谋略,用兵制胜,诸将莫及。提出安宁边境及利国救边之策50余条,均被采纳。公元278年,继羊祜任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大将军,筹划灭吴。
他巧妙地 实施水陆并进计划,派部将周旨等率精兵乘夜渡江,奇袭乐乡,俘获吴西线统帅、都督孙歆,乘胜顺流直取吴都建业。灭东吴之功首推此人。晋灭吴的战争结束了汉末、三国以来分裂割据的状态,也是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唯一成功的一次统一战争。
战后,杜预以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勤于讲武,修立泮宫,江汉怀德,化被万里。杜预卒于荆州邓县,时年六十三。帝甚嗟悼,追赠他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成。(参见《晋书。列传第四》)
================================================================================================
〓★〓 西晋没有选入的名将的特别说明:
■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博学能属文(他还写了一本《老子传》),西晋军事谋略家。据说他是蔡邕的外孙,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善谈论。祜当讨吴贼功,将进爵土,乞以赐舅子蔡袭。诏封袭关内侯,邑三百户。他的污点是在西陵战役中败给东吴的陆抗,而被贬为平南将军。但是他的谋略为西晋灭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卫瓘:字伯玉,河河东安邑人也。瓘年十岁丧父,至孝过人。性贞静有名理,以明识清允称。袭父爵阌乡侯。弱冠为魏尚书郎。他主要功劳是参与灭蜀后的收拾残局。后来朝廷追瓘伐蜀勋,封他兰陵郡公、增邑三千户,谥曰成,赠假黄钺。
■ 王濬:字士治,弘农湖人,西晋初年的平吴的名将。濬曰:“吾欲使容长戟幡旗。”众咸笑之,濬曰:“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灭吴之战中,他统领水军从蜀地进兵,一路披靡。濬平吴之后,以勋高位重,不复素业自居,乃玉食锦服,纵奢侈以自逸。太康六年卒,时年八十,谥曰武。因孙皓昏庸残暴,东吴人心涣散,没有太象样的抵抗,因此王濬的水军没有遇上太强烈的抵抗,平吴业绩难以体现他名将的价值,故而放弃入选。
西晋开国初年参与灭西蜀、灭东吴的王姓将领很多,还有王沈、王浑等人。
东晋时期(3名)
西晋灭亡后,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即位为晋元帝,史称为这个朝代为东晋。东晋政权偏安一隅,北方陷入分裂和战乱,先后有16个政权建国,各国之间战乱不断,期间最有名的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就是淝水之战。这个混乱分据时期入选为名将的简介如下:
桓温:★★★★
东晋名将,豫州僬国人,“挺雄豪之逸气,韫文武之奇才”。其父桓彝在苏峻叛乱时被杀,15岁的桓温立志报仇,18岁时,亲自到仇家家将苏峻三兄弟全部杀死,一举成名。桓温做了明帝南康长公主的女婿,一路官运亨通。升做都督荆梁四州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假节。公元346年,率军西征,临行前才向储太后上疏,一路所向披靡,攻克成都,俘获李势,灭成汉政权,凯旋班师。以平蜀之功进位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临贺郡公。因为桓温权力太大,朝廷想用殷浩节制他,恒温大怒,将属下8州剧为已有,不向朝廷上供。351年,上表要求北伐,有4…5万人响应桓温进逼武昌。司马昱用书信说服桓温回师,殷浩两次北伐,因被前秦张遇杀败和羌人姚襄叛变而失败。朝廷无奈,只得将殷浩被贬为庶民。
354年、356年,桓温两次北伐,第一次,讨伐前秦,在蓝田大败前秦太子,后因缺粮而兵败于白鹿原;第二次,击败羌人姚襄,收复洛阳,修复西晋历代皇帝的陵墓。然后官运亨通,蹿升到侍中,大司马,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尽揽东晋大权。369年,桓温第三次北伐讨伐前燕政权,被慕容垂击败,被打得溃不成军,损失3万人。
“如果不能流芳百世,也应当遗臭万年。”据说就是桓温流传下来的一句名言。373年,桓温病逝。
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