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葛亮把自己的精力都放到了北伐之上了。那么,在他的治下,蜀国百姓到底怎么样呢?益州连边远地区都得到开发,但蜀汉的经济并未上升,生产并未得到应有的发展。以人口为例,刘备章武元年(221年)有户二十万,男女口九十万,到刘禅炎兴元年(263年)灭于魏时,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也就是说,蜀汉四十余年的统治,人口只增加了四万人,其中还可能包括一些新征服的落后部族,这足以反映出在蜀汉统治之下,益州社会经济的停滞状态。
《三国志》曾引孟子话,说诸葛亮“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表面上是说诸葛亮很有本事,即使害了百姓、苦了百姓、杀了百姓,百姓都不会怨恨,但其实这也是隐晦地反映出诸葛亮的统治,确实在不断地劳民伤民。但为什么那时的老百姓对他抱有好感,后世之人也对之敬佩呢?这只能说明诸葛亮作为一个政治家,手腕还是相当高明的,他很会玩人。假如刘备是以诚待人的话,那么到了诸葛亮治下,则偷偷地去掉了内容,却还保留了一些形式。
诸葛亮总算死了,刘禅该如何自处呢?欲知后世,请看第四十回:归去许都。
后记:仁义也能得天下?
刘备的江山,不是哭来的,而是依靠仁义得来的。
孔融知道他的仁义,危难时向他求救;陶谦知道他的仁义,将徐州拱手相让;曹操和袁绍知道他的仁义,待为上宾,委以重任;刘表知道他的仁义,没有不收留的理由;孙权知道他的仁义,偌大的荆州说借就借;刘璋知道他的仁义,不计血本,邀他入蜀;刺客知道他的仁义,没有下手,输诚而去;老百姓知道他的仁义,舍命相随,生死与共;将领们知道他的仁义,忠心耿耿,不离不弃。在历史上,守成之君,有行仁义的,但靠仁义创业的,不多,刘备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
仁义,不是刻意为之,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对人对世的宽容和不忍。手握杀伐之权的人,如果具有一颗不忍之心,就完全可以用仁义二字来称赞他了。仁义的人,也不是不能做狠事,关键要看怎么去做,是不是尽量仁义为怀。
刘备从刘璋手里拿过西蜀,此举未必就是不仁不义,关键是看他到底怎么拿的。在取西蜀的过程中,刘备对得起仁义二字。
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次治乱循环,给老百姓带来的徒然是苦难。在这个前提下,有着一颗仁慈之心的刘备,在当时被老百姓视为救星,在后世则被当做仁义之君,这的确令人深思。
200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