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于董卓为何戏剧般地突然出现在少帝小哥俩的面前,《三国志》和《后汉书》的记载不一致。不过,董卓蹲在洛阳城郊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他始终在等待最佳的出动时机。自然,他不是要替何进和袁绍卖命,而是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显然,董卓的弟弟董旻是他在朝中的眼线,董旻那时在洛阳做着一个不大不小的官——奉车都尉,在洛阳政变中也表现活跃,不过他干的也不是什么正经事,而是火上浇油、浑水摸鱼,何苗就是他伙同何进的家将杀的。
初到洛阳的董卓,军力并不强大。那时,西园八军、两将军府的残兵剩将、丁原率领的并州军、袁绍的部队、鲍信和张辽招募的军队,加在一起要比他们多得多。作为一个军人,董卓对政治不太明白,但玩军事的确有一套,很快就在洛阳城给公卿和百姓们上演了一个武装游行的好戏。他让部队在夜间悄无声息地调出城外,然后次日白天再鼓乐喧天、浩浩荡荡地开回城中,而且每隔四五天就来这么一次,疑似西凉兵正源源不断地开到洛阳。洛阳一哥袁绍被这么大的阵势搞蒙了,不敢动手收拾董卓;而别的军官从军人的角度不禁对“兵强马壮”的董卓肃然起敬。于是,何进、何苗的家兵投奔了董卓,吕布杀了上司丁原,领着并州军马也投到董卓帐下。吕布的同事和老乡张辽,一看勇猛如吕布者都归顺了董卓,于是带领所部千把人也投了董卓。吞并多家武力之后,洛阳城中的董军已经是一头独大了(京师兵权唯卓为盛)。
本来是洛阳城中一哥的袁绍,此时却毫无作为。《三国志》和《后汉书》一致说:“绍畏卓,不敢发。”但此时还有一个比曹操还要猛的强人就不信这个邪,他就是鲍信。他回到洛阳后,指出董卓外强中干,力劝袁绍趁着董卓立足未稳,发动突然袭击。可惜,袁绍被董卓三天两头开进的人马搞得晕头转向,遂不动手。鲍信是一个杰出的人,后来英雄惜英雄,与曹操并肩作战,只可惜早早战死,否则会留下更多的传奇。
袁绍并不惧怕董卓本人,只是担心董卓那令人生畏的武力。当董卓就废立问题向他征询意见时,袁绍坚决不同意。董卓大怒,手按佩剑,大声骂道:“你这个小兔崽子!天下事的决定权在我不在你,我要做的事情,谁敢说个不字?难道你怕我手中的宝剑不够锋利吗?”在这一刻,袁绍的怒火也终于爆发,很像一个纯爷们似的反唇相讥:“你以为天下就你一个强人吗?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随即也把佩刀一横,拱了拱手,摔门而出。袁绍随即离开洛阳,逃奔冀州,转过年来即揭起讨董大旗。
袁绍一走,董卓凭借并不强大的武力,成为洛阳城的一哥。这段历史最为诡异的是,懦弱的屠家子何进手握重权却不敢对付几个手无寸铁的宦官,而实力并不雄厚的董卓却敢作敢当,擅行废立,把皇权玩弄于股掌之间。在北芒阪下,董卓同少帝刘辩和刘协小哥俩都谈过话,那时刘辩虽已十四岁,但却糊里糊涂,前言不搭后语,而陈留王刘协那时虽只九岁,说起话来却有条有理,甚是伶俐,因此,董卓生了废立之心。当然,董卓并不是因为喜欢刘协聪明而让他做皇帝,而是同历史上所有权臣一样,不过想借废立给自己的权力增添更重的砝码。
臣子董卓废掉了天子,驱逐了何太后。他还给少帝加了个罪名:天姿轻佻,没有帝王应具有的威仪,在服丧期间,怠慢懒惰。袁绍的叔叔太傅袁隗亲自解下少帝的玺绶,九岁的陈留王刘协被立为新君,这个聪明的孩子成为东汉的末代皇帝——献帝。其实,在他登基的那一刻,东汉的历史已经宣告终结。
士大夫们在董卓主持的百僚大会上保持了沉默,似乎愿意承受董卓的淫威。但事情却没有那么简单,很快,两个名士主动投靠了董卓,一个是尚书周毖,一个是城门校尉伍琼。事实证明,他们是士大夫集团派出的卧底,后来都死于非命。在一段时间里,董卓被这个两个人忽悠了,他同意周、伍二人的建议,并让他们重新组建新一届政府。不知是不是这两个小子的主意,还是董卓酷爱作秀,一天董卓带领司徒黄琬、司空杨彪(杨修的父亲)身上戴着重刑给小皇帝上书(俱带锧诣阙上书),要求给窦武、陈蕃以及党人们平反昭雪。也就是说董卓连命都可以不要,也一定要还党人一个清白。估计是周、伍二人拿董卓找乐,连小皇帝都是他立的,不知道为什么还要让他演这一出戏。
周、伍两个卧底,越俎代庖地替董卓做了两件事:第一征辟名士,像郑玄、荀爽、申屠А⒉嚏摺⒊录汀⒑凇⒅L⒑物J等人都榜上有名,看上去简直是何进幕府的翻版。对于天下名士荀爽,仅仅在九十五天的时间里,就从一介布衣(处士)被提拔到了宰相(司空)的位置。周、伍这两个嘎小子,还让何进的第一谋士、袁绍挚友的何颙做了卓府办公室主任(长史)。二是,他们把有名的士大夫派往各地,收揽实权。结果,尚书韩馥做了冀州刺史,侍中刘岱做了兖州刺史,骑都尉张邈做了陈留太守,孔伷做了豫州刺史,张咨做了南阳太守,让何府的哥们基本把中原一带都给占了。这些人从董卓那里拿到实权,后来却无一例外地都站到了讨董的队伍里,你说周、伍这俩小子嘎不嘎?
TXT小说共享论坛 http://freetxt。5d6d。,欢迎您上传、下载、推荐、交流小说
《江山岂是哭来的——正说刘备》 第13节
在董卓行废旧立新之际,许多京官已经意识到山雨欲来,纷纷弃官而逃,但最让董卓担心的是袁氏兄弟和曹操,他们都没有往家乡跑,而是别有目的。袁绍北上逃往冀州,而他的铁哥们韩馥“刚好”在那里做刺史;袁术南下荆州南阳郡,而他的铁哥们张咨“刚好”在那里做了太守;曹操跑得最辛苦,在中牟差点遇难,但最后跑到了兖州的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南),而他的发小张邈“刚好”在那里做太守,而他的另外一个哥们刘岱则是兖州的刺史。显然,他们的逃亡,也是周、伍两个卧底的杰作。
这时的董卓还睡在梦里,还想着息事宁人。名士们说:袁家四世五公的家底,把袁绍逼得反了,那可是一呼百应。董卓一听,心眼也活动了,于是让袁绍做了渤海太守,还封了侯。
除了跑走的那些人,现在对董卓威胁最大的是他的老上司——左将军皇甫嵩。董卓离开西凉时,是带走了三千亲兵,但他带不走的还有四万人马,就捏在皇甫嵩的手里。而且皇甫嵩就驻屯于扶风(今陕西省兴平市),离洛阳也不是很远,成为董卓的心腹之患。假如皇甫嵩起兵讨董,估计董卓未必是对手。可惜他也是一个脑子进水的人,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与何进一样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事情,无法承担历史的责任,结果被自己老部下董卓近乎儿戏般地收拾了。董卓先是在皇甫嵩的驻地扶风设了一个汉安都护,总统西部军事,剥夺了皇甫嵩的军权。然后,假传圣旨,让皇甫嵩入京任一个可笑的小小的“城门校尉”。愚忠的皇甫嵩竟然把军队交给了他人,来京赴任了。
无论在任何一个时代,无论做什么事业,要成为一个大丈夫,必须要有胆有识,也就是敢作敢当。有胆才敢做,有识才敢当,才知道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这段历史之所以如此混乱不堪,就在于没有英雄出现,或者英雄没有到他该到的位置。
何进无胆无识,不知该做什么,也不知该如何去做,大权重兵双双在握,却可笑地被几个已经走投无路的宦官弄死;
袁绍有胆有识,但都是第二流的,能做点事但做得都不漂亮,从招外兵开始就把棋走错了,利用老底子一路混到官渡之战,但那时曹操不会再给情面,于是他输得很惨;
宦官有胆有识,但他们的胆识都是在“手握王爵,口含天宪”代行皇权中练就的,一旦士大夫跟他们摊牌,他们并没有真正的实力,不过以他们的胆识却把招数也用到了极致(如骗杀何进、挟持幼帝),但那一刻也是死到临头之时;
董卓也有胆有识,胆子是超一流的,但见识却是二流的,因为他仅仅是一个军人,从军事角度偷袭得手,做了一些大事,却不知如何收尾。
历史就是如此地错进错出,历史走向其实是由一个个错误塑造的。何进素餐尸位,袁绍偏软,董卓偏硬,皇甫嵩偏傻,倒是宦官的手段很完美(但是低层次的圆满),这些加在一起,才造就了如此的历史进程。直到真的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