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锋参加了对苏区的第五次围剿,红军狼狈不堪的跑了两万五,薛岳也率众穷追猛打了两万,毛泽东曾风趣地说“有劳伯陵兄远送”。后来国共再次内战,薛岳更是在中共宣布的战犯名单中高居第27位。好在现在的中共已经强大到有足够的信心去面对这段历史了。
薛岳最为人称道的战绩,一是咱们上节提到的万家岭大捷,二就是咱们现在要讲的三战长沙。
日军攻占广州和武汉后,位于其间的长沙已成孤城,日军在进行一段时间休整后,于39年9月开始向长沙运动,长沙属于平原丘陵地带,四面无险,易攻难守,因此中国统帅部决定不在长沙与敌血拼,令已经是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南省主席的薛岳“一、万一长沙不守,薛长官应退至萍乡指挥逐步抵抗,消耗敌人……。二、在株洲、浏阳、醴陵布属兵力,阻敌深入……”,可不战而退的事薛岳不干,你命令中不是说“万一长沙不守”才如何如何吗?那我告诉你们诸位长官,我守的住。此时,汪精卫已经投敌,众多原国府官员随他而去,大批部队变成伪军,而薛老虎竟提出死守长沙,与城共存亡,爱国之心、报国之志难能可贵,可未免意气用事啊。为了不挫伤薛岳的抗日积极性,白崇禧、陈诚先后飞到湖南,劝薛岳撤退,咱们来日方长,没必要在此拼命。薛岳就是不听,可把两位长官气坏了,这是命令,你如果抗令不遵,就对你军法从事。薛岳也急了,直接骂两个长官“亡国大夫”,跟他们说,我就是抗令了,等我打完了,你们尽管杀我,请转告委员长,战胜,是国家及蒋委员长之福,战败,则我必自杀以谢天下苍生!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白陈二人还真就没办法这个混不吝的“老虎崽”,到了晚上,薛岳又直接给蒋介石打电话,有说是蒋介石很为难故意不接电话,也有说是蒋介石已经睡觉,总之这个电话是宋美龄接的,薛岳对宋美龄说,请转告委员长,我心已决,必抗此命,战胜了,我接受军法处置,打败了,我自裁就是。
第二天一早,宋美龄打来电话说,薛将军,你不用激动了,委员长已经同意了你的建议,你放心的打吧,不算抗命。当天,蒋介石补发命令——在长沙打。
湖南是天下粮仓,如果落入敌手,对我极其不利,而守长沙是守湖南的关键,如果能守的住,蒋介石当然不愿放弃。老蒋知道薛岳虽然性如烈火、心高气傲,但却绝不是一介莽夫,此人用兵极善机巧,总是谋定而后动,动则果断刚毅,绝不拖泥带水。这次他提出守长沙,已想好了破敌之策也未可知,加上薛岳资格老、军阶高、战功卓著,这次抗命是要上战场杀敌,蒋介石还真能把他军法从事不成,反正拦不住他,干脆送个顺水人情吧。
让蒋介石想对了,薛岳还真就有破敌妙计在心中,这就是后来写入教科书的“天炉战法”。长沙地区没有大的天然屏障,无处藏兵,不适合大规模阻击作战。但河网密布,还有一些丘陵和山脉尾段可资利用,因此薛岳将兵力在作战带,布成网状的据点,大部队藏不住,小股的总行,就在这里伏击、诱击敌人,顶的住就顶,顶不住就往山里撤,交给后面的部队继续伏击、诱击,同时原来撤到山里的部队再杀回来进行侧击、尾击,这个打法很有意思,不和你硬拼,但也不脱离接触,轮番上来骚扰,简单说就是死缠烂打,充分利用了大纵深的特点,在广阔的地域上布兵,让你每走一步都可能遇到阻击,同时破坏公路,拆除桥梁,使日军机械化部队难于行进,被迫下得车来和我一样两条腿走路,当疲惫不堪的敌人逐渐被拖入决战区域后,再狠狠的围歼之。
集中优势兵力攻其一点是兵家之道,而将优势兵力分散于广阔地带,以应对强敌的做法,在薛岳之前没人敢用,甚至没人敢想。俗语道:兵无常法、兵者诡道,薛岳可说将这两句话用到了极致。这种战法后来之所以被命名为“天炉”,就是说你只要进来,我就可以烤死你。 这场战斗共进行了三个星期,以日军被迫撤退,中国军队恢复原阵地而结束。
事后双方都宣称自己获胜了,日本的理由是,我以劣势兵力,深入到长沙腹地,折腾了一通,消灭了你不少的部队,接着又退出来了,当然是胜利了。中国的理由是,你进攻,我防御,最后我寸土未失,且也大量消灭了你日军,当然是我赢了。这点上,日本人是强词夺理,战争的胜负从来不是看谁杀的人多,而是看谁能完成战略或战术目标,抗战八年我们死的人比你们多多了,但最后无条件投降的是你们啊,你能说你赢了吗?这次长沙会战,从战术上来说,我们保住了长沙,进而稳定了天下粮仓湖南的局面,从战略上来说,成功阻止了日军在“七七事变”以来猖狂的攻城略寨的势头,使后方有充足的时间休养生息。和之前的平型关、台儿庄、万家岭这些大败仗中的局部胜利不同,这次,中国是实实在在的赢了一回。
长沙之战的胜利,除了主帅用兵、将士用命外,我们的另一大优势也开始发挥作用。抗战中,几乎每一项我们都不如敌人,但有一项却是自始至终占据优势,就是人多,而且随着战争的进行,这项优势就越来越明显的显现出来。打到最后,日本国内的男人就剩十六以下六十往上的了,而我们在抗战结束后,还能组织一千万部队打内战,这样的战争动员能力,是骄横的日本人在战前完全忽略了的。
战争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与敌人的差距不仅仅是在武器装备上,在训练的系统与科学程度上,在训练的时间上,都与日军有天壤之别,我们拼刺刀都拼不过人家,这时候,日军可以轻松的通过武器和单兵能力上的优势来化解我们的人数优势,人多,不过是炮灰多些罢了。就这么几场大仗下来,形势就发生了变化,大家都紧急招兵以应付战争,我们的新兵和以前一样还是缺乏训练,而敌人的新兵较之以前就有差距了,所以这一次,我们的人数优势终于化为了胜势。
枣宜会战1940年5月初开始,日军的战略意图非常明显,弃边边角角于不顾,沿长江西进,直捣陪都重庆,长沙可以放弃,重庆不能不守,于是以李宗仁挂帅,调动54个师,在枣阳和宜昌之间摆下战场,与日军血拼。战斗中,大家你来我往,中国军队曾经获得了胜机,但李宗仁没有重现台儿庄奇迹,被敌人冲破包围并形成了反包围,不得不往下败退。
远在重庆的蒋介石一直关注的战事的发展,重要关隘一个个失守了,他忧心如焚,到5月16日,他听到了一个最让他意外,也最让他难以接受的消息——张自忠殉国了。张自忠,这个人人可杀可辱的 “大汉奸”,却以自己在对日作战中的优异表现,从抗战初期的师长,累升至军长、军团长,直到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最后被困于襄河以东的南瓜店杏儿山,弹尽粮绝,因为最后在他身边的人都随他一起殉国,所以长久以来,我们无从知晓张自忠最后时刻的表现,我们只有从将军遗体上的七处重伤来想象那最后的惨烈,那贯通的刺刀伤告诉我们,最后关头,这位49岁的陆军上将,依然在与敌肉搏。直到将军殉国65年后,南京档案馆整理资料时,意外的发现了一本叫《231联队史》的侵华日军战地记录,作者是侵华日军华中派遣军第11军团39师231联队原队长浦银次郎,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
“第四分队的藤冈一等兵,是冲锋队伍中的一员,他端着刺刀向着最高指挥官模样的大身材军官冲去,此人从血泊中猛然站起,眼睛死死盯住藤冈。当冲到距这个大身材军官只有不到三米的距离时,藤冈一等兵从他射来的眼光中,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威严,竟不由自主地愣在原地。这时背后响起了枪声,第三中队长堂野军曹射出了一颗子弹,命中了这个军官的头部。他的脸上微微出现了难受的表情。与此同时,藤冈一等兵像是被枪声惊醒,也狠起心来,倾全身之力,举起刺刀,向高大的身躯深深扎去。在这一刺之下,这个高大的身躯再也支持不住,像山体倒塌似的,轰然倒地。” 日军战地记录还写道,从中国军官的遗物中,确定尸体是敌国大将张自忠。
蒋介石听闻张自忠遗体落入敌手,遂命不惜一切代价夺回将军遗骸。38师师长黄维刚率部夜袭日军,在一处山坡上,发现了一个墓碑,上书:支那大将张自忠之墓。将军遗体抢回后发现,身体已被酒精擦拭干净,伤口也给包扎好了。随即厚殓入楠木棺,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