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唐生智临危受命,宣称要与南京共存亡。有人说唐生智此举是沽名钓誉,有人说他早已边缘化,想趁此机会重获兵权,这不是屁话吗?率一众残兵败将,迎战来势汹汹的虎狼之师,如果我们现在干部的名和誉都用这种方式得来,我想我们老百姓会乐得将名誉送给他们。
南京背靠长江,可谓是背水一战,可唐司令觉的还不过瘾,人家马谡前辈比这弄的绝,所以他又命36师为督战队,统一掌管江上船只,谁也不许从挹江门撤退,又命令陈兵江北岸的胡宗南,谁敢乘船北逃,你给我格杀勿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人家唐生智一下用了两个典故。
接着他给自己的长官部暗中留了一艘小火轮,各个师旅长也不含糊,上行下效都给自己备好了逃命船,这招厉害,即可逼士兵努力杀敌,又可在实在抵敌不住的时候自己逃命,想当年项羽、韩信、马谡加一块都没想出这办法来,算是唐生智的军事创新吧。
日军并未在攻陷上海后马上向南京进兵,日本近百年的对外战争从来没有受到过淞沪会战这样的损失,三个月下来,中国是被打残了,他虽然未伤筋动骨,却也遍体鳞伤,所以11月7日,日本参谋本部给上海派遣军和第十军的命令是:“扫荡上海附近之敌,追击的战线为苏州、嘉兴以东”。不光不准备马上攻取南京,甚至准备让这些日本军人“凯旋归国”。可日本这群狂热的军官们认为敌国首都就在眼前,已是唾手可得,岂能在此时罢手收兵。尤其是第十军,他是在淞沪大战的最后阶段才杀上来的,与其它部队的人困马乏、损兵折将不同,这支部队尚在兴奋期,11月15日,第十军召开了柳川司令临席的军团扩大会议,会上血气方刚的年轻军官们提出了第十军单独进攻和占领南京的计划。最后通过决议:“全军独断敢行,全力向南京方向追击。”,“粮草不足就现地解决,弹药不足就打白刃战。”
11月20日,日本参谋本部才得到第十军擅自向南京开进的情报,参谋次长多田骏中将急令其停止进攻,结果第十军根本不听号令。11月22日,上海派遣军松井司令打来的电报:“为了尽快解决事变,要求军部批准向南京进军和占领南京。”拍完电报的松井石根也不等回复,当即挥军西进,和第十军展开了一场攻占南京争抢头功的竞赛。咱们老说日本人有纪律性,可在侵华战场上我们看到的却是日本军人屡次的抗上用兵,而这些人并未因此受到处罚。不仅如此,参谋本部的军官们还对日本军人这种行为采取了普遍赞赏的态度,多田骏无奈之下,于11月28日下达了攻取南京的命令。
守卫南京的主力是刚从上海前线撤退下来的精锐36师、87师和88师,以及由军事学院学生组成的教导总队1万2千余人,另外还有一些非主力部队,共计10万余人。12月5日,南京外围部队和日军交火,南京保卫战开始。12月8日,南京城三面被围,只留了渡江北逃一条路。这在军事上叫做“围三缺一”,如果四面全围,则会使守军的崩溃值大幅度提高,日军此时人手不够,无法实现全歼中国守军的目的,因此采用了“围三缺一”,就是希望中国军队快点崩溃。
12月10日,日军对南京发动了总攻。日军首先向地形上比较容易进攻的光华门发动攻击,守卫光华门的是目前最有战斗力的教导总队。战斗十分惨烈,日军曾一度占领光华门,又被教导总队发动反攻夺回。坚守中华门和雨花台的八十八师抵抗也十分顽强,到12月12日为止的3天激战中,日军伤亡人数多达7200余人(死2600人,负伤4600人),但仍没有能够突入南京城内。
可12月12日,蒋介石命令南京守军撤退,可能他认为南京保卫战的政治目的已经达到了。唐生智当即在晚上7点召开军事会议,宣布撤退。此时尚未到城破之际,如果组织好掩护,维护好秩序,那么大部分人马当可平安脱险,毕竟城北的长江上没有敌人布防。可唐生智在下达了撤退命令后,8点钟就乘自己暗中留下的小艇逃之夭夭了。有些个师旅长们一看唐司令跑了,连部队都没回,坐上自己准备好的小艇也跑了。下面部队知道军官逃跑的消息,战斗意志当时就垮掉了,还守什么阵地啊,跑吧。往哪跑?只有一条路,挹江门。这边36师并未得到解除“任何人不许出城”的命令,傻乎乎在这督战呢,谁也不许退,违令者格杀勿论。败兵们这下可气坏了,当官的都跑了,你们拦着我们干什么,大家冲啊。放着三面的敌人不守,自己和自己在北门打起来了。36师很快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瞬间也加入到逃跑的大军中。可奉命统管船只的36师本来是做的与南京共存亡的准备,起了咔嚓将船都沉了,这会儿想跑,浩瀚的长江往哪跑啊。无奈之下,大家又返回城内,枪一扔,军装一扒,混在了难民之中。
当然不是所有的军官都率先逃命了,72军军长兼88师师长孙元良就始终和自己的部队在一起,只不过他算是见识了什么叫兵败如山倒,无奈之下,堂堂中央军干将只得接受了德国人拉贝的帮助,化妆成平民躲在了金陵女子学院的顶楼密室当中。很多人讽刺孙元良是“飞将军”,说他打仗光知道跑,我认为这是胡扯淡,他率部参加了“一二八”第一次淞沪抗战,“八一三”淞沪会战,他又是第一个冲入战场,而且从头打到尾,打到最后还留下个“八百壮士”断后,再接着率领不足三分之一的兵员打南京保卫战(战前补充了很多没打过仗的新兵),在别的师长都先逃跑的时候,他一直没有脱离部队,就冲这三战,骂他的人都应该住嘴。
13日,日本人继续攻城,咦?昨天还和自己玩命的中国守军突然没了,日本人还奇怪呢,开始的时候进城非常小心,一步一挪一观察,不知道中国人玩的什么计策啊。直到下午两点,日军才攻到挹江门,一看那里一片混乱景象,才确定中国守军崩溃了,因为城内到处是中国军队扔下的武器和军装,使日本人确信有大量的军人混迹在难民之中,同时,不断有不愿意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在向日本人打黑枪。这就成为了之后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的导火索。
我们之前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东西太多了,孙元良的儿子秦汉还主演过一个曾经很轰动的电影《南京大屠杀》,所以对于细节我不准备多说了,省的占用大家的时间,只说几点感想。
鬼子是强大的,开战五个月就拿下了我们的首都。
鬼子是团结的,他们军令统一,没有军阀掣肘。
鬼子是凶悍的,他们敢打能打,不怵肉搏,战不能胜时,宁死不当俘虏。
鬼子是野蛮的,他们导演和主演了人类历史上最为下作的南京大屠杀。
相比之下,我们太过弱小,弱小到很多很多人,已经失去了抵抗到底的信心,包括南京城几万放下武器任人宰割的士兵,也包括一些大人物如汪精卫之流(后面会讲到),可是,我们战胜了这个强大的、团结的、凶悍的、野蛮的敌人,我们最终,还都南京。
为什么?
因为我们的血性,因为我们的顽强。
我们从小受到“温、良、恭、俭、让”的教育,所以我们温和温顺、我们与人为善、我们没有攻击性。
但我们的前辈同样告诉我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屈不挠,宁折不弯”。
在面对强敌的入侵,面对蹂躏与侮辱时,我们很幸运,因为我们还拥有那么多誓死抗争、矢志不渝的英雄,我为自己能成为这个英雄民族中的一员而自豪,我为我们民族有这样的抗争史而骄傲。我们的先辈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壮丽的凯歌,不仅为我们的民族赢得了生的权力,更为我们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可以淡漠仇恨,但绝不能忘记耻辱;
我们可以享受生活,但绝不能忽略英雄;
不用去纠缠倒底死了30万还是20万,死的多了也不证明我们脸上有光,杀的少,鬼子一样罪责难逃。
我们不需要日本人虚情假意的道歉,我们需要的是日本人实实在在的尊重。尊重靠什么,不是靠我们每年几千亿的公车私用,大吃大喝,不是靠三个代表写入宪法,也不是靠屈指可数的几个保钓勇士的爱国行动,更不是靠凑了半天才凑出的百万签名和喊了百年也不顶屁用的“抵制日货”的口号。“抵制日货”不过是弱者心态下的挣扎,有骨气的中国人应该做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日本人喊出“抵制中货”。
我们依然可以教育孩子们温和温顺、与人为善,但同样要告诉他们“宁为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