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恩来在百忙中依旧一往情深地接待了斯诺。
在以后的几次谈话中,周恩来又向斯诺透露:中美可能在北京举行会谈。
虽然谨慎的周恩来只是说可能,但对于斯诺来说,无疑又是一条“独家新闻”,因为当时有关中美关系的接触还处于绝对机密阶段。
总理安排斯诺继续在全国各地走走看看,而他抽身前往庐山。
杜修贤也和总理上了山,并且负责主会场的拍摄。可是令杜修贤意想不到是,毛泽东的接班人、最亲密的战友林彪却在这次会议上向党中央突然发难。事后才知道,这是一个有计划的阴谋。
当然,作为普通工作人员,下面的这些故事杜修贤是不知道的。所以当事件发生后,他如坠云雾,百思不解。
九届二中全会召开的前一天,中央政治局常委举行预备会议。这次会上,毛泽东再次表示不设国家主席、不当国家主席。他说:设国家主席,那是个形式。我提议修改宪法就是考虑到不要国家主席。如果你们愿意要国家主席,你们要好了,反正我不做这个主席。
也许毛泽东已预感到林彪将在会上有大文章出台,最后他告诫大家:要把这次会议开成一个团结的、胜利的会,不要开分裂的、失败的会。
早在这年的3月,毛泽东就提出要改变国家体制,不再设国家主席职位。
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和建议,在周恩来主持下,中央政治局开始进行修改《宪法》和四届人大的筹备工作。成立了由周恩来、张春桥、黄永胜、谢富治、汪东兴组成的工作小组,负责四届人大代表名额确定和选举事宜;成立由康生、张春桥、吴法宪、李作鹏、纪登奎组成的工作小组,负责修改《宪法》。
九大以后,毛泽东认为“文化大革命”已进入“扫尾”阶段,政府工作和经济工作都应恢复正常秩序。“文化大革命”发动时期的一些做法也需要进行必要的转变。
4月初,毛泽东在审阅“两报一刊”编辑部文章时,写下一段意味深长的批语:“关于我的话,删掉了几段,都是些无用的,引起别人反感的东西。我曾讲过一百次,可是没有听,不知是何道理?请中央各同志研究一下。”
毛泽东所指“无用”的东西和“引起别人反感”的话有:“当代最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毛泽东同志就是当代的列宁”,等等。
这些语言几乎全是林彪提出来“颂扬”毛泽东的原话。毛泽东认为“文化大革命”初期看来是必需的个人崇拜的东西现在显得过头了。对他的个人崇拜应该降温了。
周恩来批示将毛泽东的批件先在中央政治局范围内传阅。林彪很快就见到了。正在苏州休养的林彪,对毛泽东的批示没有作任何表态。
一个星期后,林彪做出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他对毛泽东改变国家体制的建议明确提出反对。他表示:应设国家主席,要毛泽东担任国家主席。
这样,在修改宪法时,关于要不要写上国家主席的条文,爆发了一场激烈的论战。
庐山飞云雾(2)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是毛泽东。1959年4月,当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时,毛泽东声言为了集中精力考虑一些重大问题,决定辞去国家主席职务,刘少奇当选为第二任国家主席。1964年12月下旬至1965年初,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刘少奇又一次当选为国家主席。在“文化大革命”中,刘少奇惨遭迫害,于1969年11月12日晨6时45分,死于河南开封软禁之地。在刘少奇死后,国家主席空缺。
谁继任国家主席呢?
按照当时的政治形势,只有两人可担此任:要么毛泽东,要么林彪。
毛泽东早在1958年就提出不当国家主席,如今年岁更大了,难道还会重新担任此职?
如果毛泽东不当国家主席,则非林彪莫属了!
林彪对国家主席所拥有的不小的权力发生很大兴趣。尽管在中共九大,林彪成为惟一的党的副主席,他的接班人的地位已明文载入党章,不过,这个副主席之职,还填不了林彪的权欲。因为他发现,党的副主席并没有多大实权:毛泽东是党的威望无比的领袖,一切党的重大事务必须由毛泽东拍板;至于政府,一切由周恩来主管。
林彪企望着当国家主席,而且看来惟有他可能当选国家主席—因为毛泽东既然早在1959年他66岁时便辞去国家主席之职,岂会在1970年他77岁时重新出任国家主席?
毛泽东当然对林彪的心态一清二楚。
林彪明知毛泽东不可能再出任国家主席,可是却再三“提议”:国家主席请毛泽东“兼任”。
林彪以为,毛泽东一定会谦让,会说:“请林彪同志任国家主席。”一旦有了这样“一句顶一万句”的“最高指示”,林彪理所当然会成为国家主席。
毛泽东呢,也有他的高招。他明白,如果他自己不当国家主席,那就必定要提名林彪为国家主席。然而,他又不愿意提名林彪担任国家主席,于是,他干脆建议在修改《宪法》时,删去在原《宪法》中的第二章第二节,来了个“不设国家主席”!
1970年3月8日,毛泽东正式提议,召开四届人大,并修改《宪法》。毛泽东同时提议,改变国家体制,不设国家主席。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不设国家主席。3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开始了修改《宪法》的准备工作。
于是,陈伯达与张春桥在起草《宪法》修改方案中,产生了争论:陈伯达主张应当放入有关国家主席的条文,张春桥则主张删去原有的有关国家主席的条文。
3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修改《宪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写出《关于修改〈宪法〉问题的请示》,送呈毛泽东。毛泽东阅批了这一报告。
3月17日至20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讨论召开四届人大的问题。
林彪在苏州。他在3月9日让叶群给在北京的黄永胜、吴法宪说:“林副主席赞成设国家主席。”
毛泽东不予理睬。
林彪只得自己出面,让秘书给毛泽东秘书打电话说:“林副主席建议,毛主席当国家主席。”
毛泽东的答复很巧妙。他让秘书回电苏州:“问候林彪同志好!”
4月11日晚11时30分,林彪在苏州让秘书于运深给中共中央政治局挂电话。当时于运深记下的林彪原话全文如下:
一、关于这次“人大”国家主席的问题,林彪同志仍然建议由毛主席兼任。这样做对党内、党外、国内、国外人民的心理状态适合。否则,不适合人民的心理状态。
二、关于副主席问题,林彪同志认为可设可不设,可多设可少设,关系都不大。
三、林彪同志认为,他自己不宜担任副主席的职务。
林彪这三条意见,第一条是假话,第三条是真话,第二条是无所谓的话,他确实是不愿“担任副主席”了!
就在接到林彪电话的翌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给毛泽东写了请示报告。毛泽东对此作了批示:
“我不再做此事,此议不妥。”
这是毛泽东第二次毫不含糊地否定了关于设国家主席的意见。
4月下旬,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借用《三国演义》中的典故,告诫林彪:“孙权劝曹操当皇帝。曹操说,孙权是要把他放在炉火上烤。我劝你们不要把我当曹操,你们也不要做孙权。”
毛泽东谈笑风生,而他的笑声中饱含着尖刻的讽喻。
这是毛泽东第三次表明了不设国家主席的意见。
《宪法》工作小组中同样存在两种意见。康生、张春桥接受毛泽东的主张,吴法宪、李作鹏在林彪支持下,坚持要设国家主席。两派意见时常发生冲突。
林彪一派虽然与毛泽东的主张相抵触,但是他们打出的旗号却是树立毛泽东的领导权威。8月13日,中央修改《宪法》工作小组召开会议,继续讨论《宪法草案》稿中的文字修改问题。会议上,张春桥和吴法宪就有关提法发生争执。
此前,张春桥陪同毛泽东会见外宾时曾亲耳听到毛泽东谈到“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地发展马列主义是讽刺”。张春桥以此为依据,提议删去草案中“毛泽东思想是全国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以及“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地”等三个副词。
吴法宪不同意,他反驳说,“要防止有人利用毛主席的伟大谦虚贬低毛泽东思想”。会后,吴法宪通过黄永胜将争论的情况报告了林彪。林彪对吴法宪在关键时刻敢于向张春桥发动反击表示满意,说:“吴胖子放炮放得好!”
庐山飞云雾(3)
三个副词出自“文化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