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方向改进。只有不怕“改进”,并且善于在充分发扬民主,尊重群众意愿,尊重客观实际的基础上改进,才能既科学又符合群众的利益,一定要时刻把百姓的生产生活、冷暖寒热牵挂于心,切实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和所求,了解人民群众的困难和忧愁,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实实在在地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而现在党和政府部门却有个别干部认为:新时期的干部没有什么工作可做了,因而深居简出,出入警车开道;前呼后拥。这怎么行呢?封建时代的帝王将相尚能微服私访,更何况是我们党的干部!”
刘新风心里想道:今天的新农村与解放初期的新农村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不弄清楚这个概念我们也就不知道怎样干。
刘新风心里认为:解放初期的新农村建设是土地改革,分田到户,耕者有其田,彻底改变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人平等,自由幸福。
21世纪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什么呢?这个新农村的新字,新在什么地方?
刘新风始终认为自己在省委班子中是第一责任人,农村还有贫穷落后的现象,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两天来,他都在思索着如何寻找一条可以尽快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农村建设的成功路子。
他心里认为:自己是省委书记;是全省领导班子中的班长,中央提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策是十分正确的,但是;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重提新农村建设的理念使党内很多同志感到不理解。
他们简单化地把新农村建设理解成修路、建房、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理由是:路通,财路通。只要修好路;建好房屋,搞好城镇化建设,安居乐业就是了。
其实;这样行吗?刘新风认为这样想是不正确的;片面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逐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目标。
刘新风心里想道:这些同志也许是因为新村镇建设看得见、摸得着,结果没有把生产发展放在首位。他们不知道:农民如果不发展好生产,拿什么去建房子?不错,修公路、建新居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有的地方发生过这样的事:村里依靠招商优势或者村集体积累,统一修建别墅式新居,但是;农民嫌贵,不愿搬进去住。
这是为什么?刘新风认为:这是因为农民手里的钱还不多,他们对未来不敢乐观,消费不起这样的新居。其实,目前绝大多数农民最迫切的要求是发展生产,闯市场经济大潮;尽快让腰包鼓起来。
刘新风心里非常清楚:中国如此之大,经济发展各地不一。有的地方的农民,家家户户都有十万、百万的存款,生活水平早已超越了城市居民;但仍有很多地方农民的收入还远远不能满足“新农村生活”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发展经济才是当务之急。
但是,发展经济靠什么?要靠本地的产业、靠产业化经营。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
然而;怎样才能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呢?
刘新风心里想道: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经过资源经济、产业经济和资本经济三个阶段。但是,有的地方,尚有人停留在靠“天”吃饭的思想,仰仗大自然的赐予,过着资源经济的日子。
这样;简单地吃资源饭,将意味着什么?肯定是简单的劳动、粗放的模式、微薄的利润。
刘新风觉得:这距离党中央规划,老百姓企盼的新农村目标相隔千万里。
刘新风意识到:在全省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实践还存在模糊认识的时候,强调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树立一批以“科技十公司十基地十农户”为运行模式的重点龙头企业,直接带动和辐射大批农民建立更多“产业强村”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刘新风认为:引导各地农民根据本地资源优势;引进资金;统筹规划,统一布局,各村抓好一个品种的科研转化,建设好这个品牌,做强做大这个产业,实现一村一品的格局,可以振兴一方经济,可以富裕一方农民。
刘新风想起上个月下乡调研时,发现有些地方农业资源优势十分明显,最缺乏的是产品结构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刘新风心里想道:什么是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一村一品”的发展生产模式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如果一个地方的干部能够围绕这个切入点培育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强化“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机制,健全产业发展体系,经济发展就会逐渐向产业经济转化;就可以通过产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强村庄的经济实力,逐步实现产业强村的目标;就会有效拓展农业的功能和农民的就业领域;就会有可靠的保障农民的收入增长;就会获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刘新风认为:实现产业强村,必需要努力提升农产品结构,选准一村一品、强村富民的主导品种,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优势农产品,特别是品种优良、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名优特新农产品;实现产业强村,必需要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上狠下功夫,强化一村一品、强村富民的支柱产业。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产业,提高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实现产业强村,必需要改善农村的就业结构,拓展一村一品、强村富民的渠道,因地制宜地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和农民就业领域,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把科技扎根于农村的泥土里。闯过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物质成果关。过不了这一关;一切都是空话。
所以,高大河的回来,确实引起了他的无比重视。
这时,刘新风想起了日前到中国农科院调研时,得知山东省金乡县依靠科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大蒜产业,不仅在国内,就是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的创业事迹。
刘新风回到省里不止一次的向省委一班人谈了自己的感受。
他用“金乡“十户农家,八户种蒜;剩下两户,也都贩蒜”这样一句话形象地说出了大蒜在金乡的地位。
刘新风清楚地知道:金乡全县80多万亩耕地,有50万亩种蒜,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创汇数千万美元,占全国大蒜出口量的70%。
刘新风更加清楚地知道:
金乡的蒜农、与大蒜相关的产业,无时无刻不在承受国际市场的压力。近几年来,国际贸易壁垒花样翻新,农产品出口屡有不顺。
1990年,因为出口受阻,金乡大蒜几乎变得一钱不值:一麻袋换不了一个烧饼。地头、路沟、农贸市场边上,被成麻袋倒掉的大蒜到处都是。
而金乡大蒜是怎么挺过来的?金乡县委县政府的招数就是:〈1〉、更新观念,引领创业者创建“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模式,培育龙头企业,推行标准化、科学化、产业化建设;解决“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的矛盾,紧紧依靠科学技术,用提高大蒜科技含量;推行标准化种植,建设优质大蒜繁育中心,培育出抗病高产的大蒜新品种金乡1号,引进和推广新品种200多个;从而闯过科学技术转化为物质成果关;〈2〉运用科技和市场的手段,建设金乡大蒜中国驰名品牌,从而实现闯过为金乡大蒜建设中国驰名品牌关;〈3〉培育多元化市场,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投资数亿元,建立和举办大蒜科技成果博览会,建设10大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立全国首屈一指的大蒜购销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拉长产业化链,突破市场贸易壁垒;闯过金乡大蒜进入国内外市场转化资本关。
金乡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分析仪器,能检测所有进口国已经明确提出的检测项目,就连欧盟刚刚提出的“氟草烟”检测也不例外。不符合出口标准的大蒜,休想过关。
2001年至今,金乡发动了WTO全民教育活动,印发《农业标准化知识问答》13万份、《无公害大蒜、瓜菜生产技术手册》10万份,举办农业标准化培训班20多期,培训技术骨干4000余人,举办广播电视讲座15次,并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到村、户宣传,使全县农民培训教育面达90%以上,建起了10万亩大蒜标准化生产基地。
近年先后有23个国家对我国大蒜提出特殊检疫要求,其中,韩国要求增加检测大约50种农药残留;日本由11项增加到52项;欧盟国家普遍要求检测45项,法国则高达103项……金乡大蒜全都顺利过关。目前,金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