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地板上的母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找来礓石头儿和坷垃蛋儿,用树枝在地上横七道竖七道,画了一个“方”,大方、小方、咣当方,两个人一直站到太阳傍落儿。输赢记不得了,只记得两只捏着子儿走动的手,在透明的阳光里,在清澈的风中,永远清晰在那天那日那个人字形的土路上,清晰在那一片艾草涌动的香气里,因为不曾抓摸过生活的泥底儿,也没有被命运翻腾出不清白的犁沟儿,它们细白无瑕,纯洁得让人落泪…… 
深秋之日 
对于一个四乡不出八里不迈的农人来说,四季重叠的耧沟和庄稼苗儿,是大地上永远翻不尽、看不完的故事书。这部书最耐人寻味的地方不在割麦收秋,也不在春种夏锄,而是在秋冬之交、朔风爽利的几个日子。 
因为赶着种麦,大块的棉花秋桃没有开尽,就被薅下来堆在拉车路上。麦苗出土,风把花柴溜得忽啦啦响,吹裂了留在上面的棉桃儿。深秋的寒意扑闪开来,是一层稀薄透亮的羽毛。风拨动着它,在裸露的脸、脖子、手和没穿袜子的脚背上轻轻拂过,人的汗毛在微微的寒噤里竖起来,激灵灵起一层鸡皮疙瘩,所有让人昏昏欲睡的困乏都被吹跑了。一群人盘腿坐在那块被称作“长虫埂”的地边儿,眼前是焦黑枯干的棉花棵子,身后是一条自然扭动成镰把儿形的水沟儿,紧贴着水沟是长着葛巴草的大路,两条将厚厚的葛巴草轧低碾浅的车辙,一直通向不远处的村子,通到各家各户垛有柴草的院子里。 
大伙儿拽出棉花棵子,抖掉枯叶,把枝上的棉花摘下来,一边叽叽呱呱地说笑着。年轻的姑娘媳妇系着鲜艳的花头巾,老婆婆和中年女人,早已把新拆洗过的棉坎儿或是带大襟小棉袄罩在了或黑或蓝的布衫下面,粗土布清爽的温暖抵挡着吹透旷野的冷风。干枯的花柴有股很好闻的味道,伴和着时断时续的家常话语,酿出一片包裹人心的醇香。 
远处的山峰不经意地发出比天空更深的蓝色,不远的丘陵起伏着淡淡的紫气。脚边的耧沟原封不动还是耩地时的样子,一片片麦苗儿已经从土里钻了出来,还没来得及改变扭着劲儿往外拱的身姿。紧一阵慢一阵的风吹刮着松散的泥土,吹得那些一耧三行的麦苗儿们傻愣愣地打颤。在这一切的中心,女人们不住手地把粘在硬壳里的棉花抠下来,借此握紧了各自对日子的念想和企盼。那也是她们喂养心灵的果实,是她们活着的根基和理由。所有的大路和小路,所有的河流和水沟儿,无一不是围绕着这样一窝儿一窝儿的生命秧子,围绕着她们攀爬延伸,存在或是消亡。 
那个深秋之日的清冷澄澈,透过三十年的距离,把我的一颗劳心照亮。坐在大路上,和麦苗一起,和结构松软的土坷垃一起,和旷旷荡荡的风一起,被远山近岭捧在掌心里,是一种多么安稳多么自在的日子。 
柴火垛 
你要是有空到偏僻的乡间走走,一定会看到那些存留千年而今还没有绝迹的柴火垛。它们噙着阳光眯着风,黄牛一样守住农家小院,好脾气地听任猪拱羊嚼鸡子挠,狗在里面扒窝儿,上边没准儿还晾晒着吃奶娃娃的“万国旗”。要说,柴火垛最清楚农民的日子,清苦,贫寒,就像柴火烧过之后留下的灰,一阵风就刮得无影无踪。 
年景好的时候,柴火垛上多是黄豆秆、芝麻秆、花柴(棉花秆),都是好柴火,耐烧,起焰,烧出来的灰炭装火筐儿、火盆能捂一大晌不灭。年景不好,就只有庄稼根儿、荒草、豆叶之类,填到锅底道里一点,烟大火小,哧啦儿就着完了。但是不管好歹,家家户户只要出烟筒冒烟儿,都少不了一个或方或圆的柴火垛。 
遇到荒旱之年,家里又没有身强力壮的男人拉架子车赶百十里路去山里杀槲枝割荆条,一冬一春烧锅做饭的柴火垛,就靠大人孩子手抓地挠一箩头一捆儿拾了。秋风响起来之后,眼见地上长的、树上挂的,一天天水分少筋骨硬,草老叶黄了,拾柴的季节到了。小孩放学,大人收工或是歇歇儿,一个个瞧地猫似的盯着地垄、路埂、沟坎、河滩,看着哪儿毛毛儿的,就抢抢搂搂割割扫扫收拾回家。地里的草薅完了,犁出来的根茬拾净了,路沟荒坡上的葛巴草、白草也剃光了,就拿老虎耙子刨草根儿。茅根儿,歇巴草根儿,酸枣荆条构树秧子根儿,一样也不放过。人的手比打鱼的网还恶,一把一把直把那地皮抓得伤痕累累窟窿八下…… 
闷住丝丝穰穰的草味儿、根须味儿、沙沙的土坷垃味儿,紧挨山墙或是靠着一棵树,盖一层挡雨的麦秸苫子,浑身上下被小竹筢子修理得齐齐整整,柴火垛就这样不声不响地趴在清淡的阳光里,压住了南来北往的风,只等着一双锯齿子一样的手,一拤子一拤子拽去燎锅底儿。 
萝卜地 
“头伏萝卜二伏芥,三伏里头种白菜。”萝卜喜欢靠近河边儿的沙土地,打从我记事起,就有了那块“西河萝卜地”。南北圳儿十几亩,北高南低,利水。桐河从西边过来,在萝卜地南头拐弯南去,八里沟一路南下,在萝卜地西边冲出一条两丈多的沟壑,平日细流潺潺,一步就能跨过去,到了雨季,两面岗坡的水都从沟里走,奔马走牛似的,一膀子就把桐河扛个趔趄。要是遇上桐河也涨水,水头子顺着八里沟往上让,两股水推涌冲撞,漩成好大一片回水。年深日久,漩出个半里多长的老鳖潭,淤成了一湾长萝卜的油沙地。 
萝卜地紧贴八里沟,旱了有水浇,涝时淹不着,土质细腻,长出来的萝卜青头比白头长,个儿大水分也大,生吃熟吃都不带苦味儿。 
眼看要打霜了,急着腾地赶麦,全村男女老少齐出动,从太阳发红干到星星满天,十几亩萝卜一天就拉回家了。男人们在前面剜的剜、薅的薅,女人们人手一把切菜刀,把萝卜秧儿带“盖儿”切下来,秧儿堆成几大堆,萝卜堆成几大堆,等着过秤分到各家各户。出萝卜是个见功的活儿,秋深了,天也高,气也清,一眼看多远,人的心情好。出花生、杀芝麻,尝个鲜可以,谁也不好意思多吃。萝卜水气东西,一块钱十几斤,稀巴烂贱,放开肚子吃,干部们也不管。青头长白头短的辣,白头长青头短的艮,青头白头一般长的“半截缸”最好,剥了皮,咬一口,脆生生的甜。 
萝卜地挨着河,河湾地一涌几道坎儿才到村边儿,直线距离也有一公里远。老奶奶坐在院里哄孙子,过了后半晌就哄不住了,撅着身子闹。娃娃肚子饿扁了,急着找他娘呢!老奶奶一边拍着,一边侧着耳朵听,听听地里还有多大会儿的活儿。萝卜地和村子在一道地气上,地里的人影影绰绰看不清,可两个脸对脸干活的女人说话,却听得一清二楚。若是听见萝卜还没拢成大堆,就得趁车把小娃娃抱到地里去吃奶,不然的话,他会闹得人连晚饭都做不成。人们地里忙一天,黑天瞎火把萝卜拉回来,怕霜打,连夜上窖。一千多斤萝卜,打着马灯一个个头朝上摆进事先挖好的萝卜窖里,泼几担水,晾一会儿,中间插个通气的秫秸秆儿把子,封土盖好,忙完就大半夜了,晚上这顿饭得有菜有馍有汤才行。 
萝卜地是块有良心的好地,全村人一年吃的几万斤萝卜都是从这块地里出的。 
一块麦地 
小星星啊,初一那天,你把妈妈给你的压岁钱偷偷放回桌子上,妈妈就明白你懂事了。可是妈妈还是想送给你一件礼物,一件只有妈妈才送得起的礼物,你瞧,就是这块麦地。 
这是一块躺在早春阳光里的麦地,紧挨着老庄儿。向东,翻一道土埂儿,绕过碾盘,再上个坡儿,就是咱家,两间草房门朝南,院里坐西朝东带烟囱的是灶火。向西,你会遇见一眼水井,那是1958年你老头爷和村里的几个小伙子一起挖的。水井北边不远,是曲家人老五辈子的坟园,长着两棵味道臭得绝美的楸树。你的祖爷,也就是妈妈的爷爷埋在离祖坟园一百多米的地方,紧靠着那眼水井。不过后来他搬了家,搬到老荒坡去了。 
说麦地为什么要绕远说坟园呢?因为麦地就是坟里这些先人开出来的。当然,也不全靠人力,成就这块麦地的,还有风霜雨雪,还有庄稼和杂草,还有草上飞的、土里拱的各样各色的虫子,还有家禽家畜,甚至还有天上的大雁、小燕、喜鹊、麦吵子和布谷鸟儿。 
为什么要送你这块麦苗还没起身的地呢?妈妈知道你是个贪玩的孩子,这样的麦地最耐踢打撒欢儿翻跟头儿。连年的雨滋露润,连年的日晒风浸,连年的犁锋锄刃,连年的人脚盘腾,你看这块地有多美:南北圳的麦苗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