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过去半个世纪里,网络技术使全新文化形态的出现成为可能。如果按照考古学方法对它进行分层,人类意图数据库可以被当作是一层富饶的表层数据土壤。我们很容易把网络当成是一种相对较新的事物,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网络确实是构建在因特网之上的,而因特网是由形形色色的计算机组成的网络体系,这些计算机包括大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功能强大的服务器以及台式个人电脑和各种便携式设备。这个网络体系经过几乎三代人的努力才建立起来,不过,在过去十年里它才刚开始进入我们的文化景观。在未来十年中,它的领地会扩张到电视,汽车和各种公共场所。到那时,几乎每样可以安装芯片的东西上都被装上了芯片,几乎每件安装了芯片的东西都会成为这个不断发展壮大的人类意图数据库中的一环。
这个结构体系将成为未来十年中众多新生文化现象的温床。我们已经在雅虎,Napster音乐网站,易趣和Google这些服务商身上见识到了它的繁荣。然而,现在一切才刚刚开始:2003年和2004年,又出现了数百家新兴公司,在搜索模式创新上各显身手从全新的概念博克到个性化的图片网站Flickr,包罗万象。在这个体系的核心部分,所有这些新的增长都开始于一个简单的动作一个人坐在电脑屏幕前,键入查询条件。
第4节:为什么要写搜索?1
为什么要写搜索?
几乎每一个对我很重要的人都问过我同一个问题:为什么你要写一部关于搜索的书呢?要是写一本关于作为商业企业的Google的书还是很容易理解的(千万别问我有多少人觉得我应该在Google公开发售股票的时候写这本书)。但是一本关于……搜索的书?还不如写关于电子邮件或是浏览器的书呢!它们也一样无人不晓,同样乏味。如果你想写出一本让读者感觉身临其境的书,你应该写写你在《连线》或者《产业标准》的经历,或者是让拉里·佩奇还有谢尔盖·布林和你坐到一起来写一本独家授权的商业传记。但是我想像不到更糟糕的题材了。关于我以前呆过的那两家公司的书已经有人写过了。事实上,这两本书我都读过了,它们使我处在一个很尴尬的位置。一直以来,都很难从拉里和谢尔盖口中挖到消息。他们相信他们的公司的发展还在呈上升趋势,而且这样的评价是恰当的。所以,对于一本号称包罗万象的关于这家公司的书,他们是持谨慎怀疑态度的。
那么为什么要写搜索呢?环绕在Google周围的特别的文化光环说明搜索的四周弥漫着一股神秘而又神圣的气息。然而,更特别的是,因为透过搜索,我们可以了解现代因特网时代文化和商业方面的每一个细节从它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起步直到它潜力无穷的未来。
通过Achie,Gopher和其他一些应用程序,搜索成为因特网最早提供的有用处的服务之一。话说回来,要是什么都找不到,要网络干什么?后来,搜索又发展成最早采取商业运营模式的网络应用手段,也就是网幅广告的形式。随着网景公司1995首次公开募股(IPO),搜索同它的伙伴浏览器一起鸣响了因特网泡沫时代起跑的发令枪。
搜索,更恰当的说法是,网络跟踪,也就是搜索的近亲,推动了20世纪90年代末人们对所有与因特网有关的东西的狂热。尽管这泡沫破灭了,作为一种网络工具和商业模式的搜索继续蓬勃发展。许多投资者也许受到重创,但是因特网用户却从未停止过搜索。像Overture和Google这样的公司就在。经济几乎全军覆没的最黑暗的时候挖到了第一桶金。
搜索兴起于网络带来第二波冲击的时候。Google,易趣,亚马逊,雅虎,和微软这些公司成为网络科技公司二度崛起的中坚力量。这些公司为了争夺将来的市场展开全面激烈的斗争,因为这个市场潜藏着数千亿美元的价值。仅这一条就足以解释我们为什么需要了解搜索。这些都是很容易给出的答案。搜索曾经推动了网络的发展,而且现在还在继续发挥作用。是搜索造就了Google这个无疑是因特网时代最具魅力、最成功的企业之一的公司。然而,现在就写一本只是以Google为主角的书,还是为时过早,因为这个故事仅仅有了缘起和发展,却还远未结束。
所以,虽然这本书以Google的故事为核心,但是我相信搜索的概念比任何一家公司都重要,而且搜索对文化的影响也惊人深远。比如说,除了推动了因特网的商业化这个显而易见的作用,搜索最终可以加速盛传一时的电视同个人电脑的合并。话说回来,有线电视节目指南不就是一个应该免费提供的二流的搜索应用程序吗?
搜索同用户界面
人工智能是目前人类面临的最棘手的难题之一。搜索是有希望解决这个难题的许多尝试的催化剂。实质上,搜索是整个计算机科学领域最具挑战性、最有趣的问题。许多专家宣称更进一步地探索搜索的奥秘,我们就能发现一条万灵咒语,解决目前人工智能研究在商务和学术领域里遇到的各种难题,从而使我们可以创造出无论以任何标准衡量,其行为模式都与人类别无二致的计算机。
简而言之,搜索的发展很可能会引发超级电脑哈尔(Hal)的出现。哈尔是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Kubrick)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那个高智能但是行动迟缓的电脑幽灵。或者,如果这个可能性不能使你夜不能寐的话,就把搜索想像成《终结者》系列电影,或者假想一下反乌托邦的《黑客帝国》三部曲中管理世界的人工智能体系的基础。我们被人类同机器对话这个创意深深吸引;而它则主导了我们的文化景观。要把上述这些可能性中的任何一个变成现实,搜索是最有前途的途径。你大可以把我叫成妄想狂(至少有许多人和我想的一样),但是,仅凭这一点,搜索就值得我们去了解。
搜索还会改变我们同政府之间的关系。这确实是个引人侧目的说法,但是在这个说法背后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在我还没有把话题扯得太远之前,我需要先声明,尽管我已经这样描绘了人类意图数据库,它其实并不存在于现实世界。尽管约翰·波因德克斯特(JohnPoindexter)曾试图构建这样一个数据库4,但天空中并没有一个巨大数据库来追踪我们在网络上所有的行动。我们的点击流,也就是我们全部的线上生活,分散在一片由形形色色的互联网网站和个人电脑构成的广袤的领域内。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没有被收集和整理,一直保持沉默。
第5节:为什么要写搜索?2
作者:'美'约翰·巴特利
但是,这个局面正在迅速改变。就在十年之前,带宽还是稀缺资源,信息存储的成本非常高。因特网的使用还远未普及,文件还很小,大部分网络公司也不会保存他们的工作记录文档,因为保存数据太贵了。在过去几年间,我们的大部分以数字为媒体的行为都转移到了网络上,不管是电子邮件,搜索,还是我们与他人的关系。
为什么会这样呢?储存每兆比特的成本已经迅速大幅下降,而且会继续降到几乎不需要什么成本的地步。与此同时,带宽也大大加宽,人们的因特网使用率也大幅增加。现在,因特网已经成为大多数美国家庭和各种工作场所必备的设施。本质上,我们已经把过去生活中暂时的、日常的部分都变成了永恒的行为,比如,平时我们习惯同谁谈话,我们寻找什么,购买什么这些行为。这就好像我们每天都在描摹一张像乔伊斯小说那样复杂的图,记录下我们世俗而又特别的人生轨迹。而绘图的行为是在我们与因特网的互动过程中完成的,不管我们使用个人电脑,电话还是音乐播放器。这种互动还包括我们同商业机构进行的在线或店堂内交易。(毕竟,杂货店的会员卡信息一定得存储在什么地方,不是吗?)
让我们回头看看前网络时代,也就是1985~1995年的个人电脑时代。在那个计算机革命的时期,对于通过计算机键盘进行的交流和发现的行为,我们形成了一些习惯性的假设。我们(也许正确,也许错误地)以为,我们在计算机上的行为是不会被长期记录的。我们认为我们在硬盘,或者后来的局域网和广域网上仔细搜查的时候我们留下的数字足迹,也就是我们的点击流,就像电话谈话一样转瞬即逝。不然又能怎么样呢?除了通过它们而实现的行为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