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
保重!
友:L
另及:实在是对不起,还望你能体谅我。谢谢!
(【方评:】矛盾的心态。更不像是普通朋友间的通信了。)
Dear×弟:
你好!
感谢你能百忙中很快把我要的寄给我。我真心谢谢你了。
回首我们交往已近半年了,我始终认为,是上帝帮助我,结识了你,你给我从精神上带来很多安慰。给我的生活中带来阳光,别笑话你的L姐,其实我生活得很苦,也很累,当然这主要是指精神方面。每当我躲在清静的地方,静静地翻看你的来信,我的感觉用言语是无法表达的。
其实,我给你最初去信,完全是有些崇拜你,(这与年龄大小无关,你可能要笑我有些孩子气了)可能你收到我的信一定很意外,因为对像你这样的男孩,又经常出差在外,对这种相遇一定不会太在意。然而你能在繁忙中每隔一段时间给我写信,我实在是很感谢。随着我们通信的增多,我对你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也相信我们之间的真诚友情。对我来讲每当收不到你的来信,就十分担心失去这份我珍重的友谊。
记得,梁实秋有篇论《友谊》的文章,其中说:“男女之间的友谊很难永久保持,而说男人之间的友谊最经得起考验,我就十分恨自己为什么不是一个男孩,或是女子也该与你同龄那该多好。那样可能会更美。
与你相识后,我很注意与同你年龄差不多的男孩交往,了解一下你的同龄人们对人生的认识、看法以及追求,因为你我相距数千里,给我们的交往、交流带来一定的阻碍,使我只能看,却听不到,只能看照片上静止的你,却无法看到充满生机的你。只能靠朦朦胧胧的想象,自己构思,描绘“海市蜃楼”一样的画面——虽然这种种画面都无法实现,但也是很美的,也是一种享受。
我始终认为你我之间的友情是纯洁的,真诚的,然而我们毕竟生活在复杂的世界中。所以我还要强调一下,如果你与我交往,会使你的生活、工作带来不便,我会把这份友情永远只珍藏在心里的。
祝生活愉快!
ZL
91…11…19晚
(【方评:】女主人公终于展示了她精神生活的不如意,对于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女孩子来说,这种不如意注定将由婚姻承担主要责任。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这段“外遇”成为可能。也许,我们的主人公从一开始便没有想到让其逾越精神的范畴,但这并不影响它的情爱性质。对这份“友情”的看重与对失去它的担心,又决定着女孩子在不久之后的天津之行。)
Dearyoungerbrother:
Howareyou?
收到了你的来信,我真有些不知怎样回信才恰当,你对我那么坦诚,而我却使你对我的认识有层“雾”且是“很重的雾”呀!怎么说呢?我的确没有把我的有些情况告诉你,说实话,我应该让你知道我的“庐山真面目”,可我一直有种种顾虑,很难向你撩开我的面纱,而且,怕过早的告诉你,会有什么不好的结果,吓跑你这朋友加弟弟,失去这份情谊,得之不易,倍加珍惜,你能理解吗?
由于我工作的性质,抽出一两天时间去天津是有可能的,可是一直不敢考虑这个问题,一方面我怕给你带来不便和不必要的麻烦。另一方面我也怕与你面对面,我不敢想象,与你面对面,世界将会怎样?我是一个非常平凡普通的女性,能遇到你这么出色的男孩,并成为好朋友,能与你通信交往我已十分知足。实在我给人的印象是孤傲,很不善讲话,且自认为缺才少貌。所以很怕与你通话和见面,其实,以我这年龄和我的经历,实不该是这样的,可我对我自己也没办法,可能我的精神太脆弱了吧!然而,我的内心却好想见到你。听你说话,那该多美!我就常常处于这种矛盾之中,不知你感觉到没有,有时我仿佛变成两个“我”,只不过其中一个是我真心想成为的“我自己”。从与你通信中,我感觉你好象也是两个“你自己”,让我不敢确认到底哪个是真正的你,可能我太敏感了。
世界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当然我希望你我的友谊永不变,变也变得更浓更深,然而不知当你长大,到了四十多岁,功成名就,会怎样?也许……
知道了你事业上的进步,我真的很高兴,我始终认为你是个出色的男孩,不是个无所作为的人,相信今后你一定会有更大发展,我衷心祝愿你早日发达!需要我的地方,只要可能,我会竭尽全力的。
非常盼望你能有机会来长春,正月十五期间,哈尔滨多年都举办“冰灯节”据说很值得一看,不过我也没去过,是那太冷的天气吓得我一直没敢成行。如果你来东北,那我会“舍命陪君子”去看那美景的。当然你实在抽不出时间的话,等到春暖花开时节,我想我应下决心去你那儿,不知方便否?
由于你对我有很深的误解,我不想解释什么了,也暂不寄照片了。公平讲,我应该把你的照片邮回,不知你有这个打算吗?如有,我会照办。对我你尽可直话直说,假如你当我是朋友就该如此,况且我十分喜爱你这个弟弟,不会生气的。
ZL
91…12…3
(【方评:】想见面又担心见面,绝不仅仅是怕带给对方“麻烦”或不知将如何表达自己,潜意识里其实已经在担心这份通过书信培养起来的幻觉被破坏掉。但那份已日渐厚重起来的情谊,又注定了女孩子的行期。照片问题更显出微妙的心态,“公平讲”应该退回,又问对方“有这个打算吗”,骨子里是不想退的。照片在这里充当了一个重要的载体,拿在手里看时可以浮想联翩,日后则会成为一段感情的记忆,仿佛寄回了便也会失去一份“友谊”似的。)
我们要感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的通讯状况,绝大多数的家庭还没有装电话,工作机构的电话也绝不会允许随意拨打长途,而我们的男女主人公显然也没有足够的钱通过打长途电话沟通感情,所以,我们得以保存这样一组信件。而今天身处异地,有些情感基础的男女,无疑会选择泡电话粥。电话的好处是可以迅速将感情拉近,然后迅速见面,迅速做爱,再迅速疏远。思念中培养起来的温情,与世纪末的生存状态和消费观念相左。
七年后,收到这些信的男孩子已经结婚了,那段经历成为一个久远的记忆,与远在异地的友人早已毫无联系。
我倒愿意做一个大胆的推测:经历过这次精神外遇(我确信如此)的女孩子,在这7年间已经有过实质性的外遇了。婚姻生活的不如意几乎是不可能改变的,越来越开放的现代社会与多源刺激,加之本身便渴望浪漫与机遇的天性,使得我们的女主人公很难在下一次机遇出现时,仍只停留在精神恋爱的层次。更何况,下一位出现的很可能是个真正的男人,而不是一个“小男孩儿”。
外遇的实施,其实是需要操练的,是需要双方都具备一定心理基础的。
我们总是通过经历成长着。
离婚?再婚?(1)
有极少的个案证实,确实有一些已婚女人在爱上未婚男孩儿后走出了原有的婚姻。但实际的情况往往是,原有的婚姻已经穷途末路了,外遇不过是离婚的动力,而非根本。其实,这不仅是在已婚女与未婚男的婚外情结构中如此,而几乎是所有外遇关系中的一种规律。
25岁,某中等城市。
由于受父母的影响,我从小就受到做人需朴实、厚道、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的熏陶。我从小到现在从来就没做过任何坏事情,从小学到初中毕业我一直是班里的班长,每学期都是“三好学生”。老师们都非常喜欢我,同学们不管男女生都乐意与我为友。我上小学时就知道坐车要给老年人让座位,果皮纸屑应扔进垃圾桶。这些习惯我一直保持到现在。每学期放假,我都要组织几个同学一起打扫全校楼梯,倒垃圾,甚至去打扫篮球场。我所居住的地方是一个有两千多职工的工厂,厂里几乎所有的大人在我小时候都以我为教育自己子女学习的榜样。
考取中专时,由于差别造成的教育质量影响,我当时考进去时是全班倒数第二名。一个学期一过我就考到了前5名,并且当了两年的团支部书记。我最大的爱好就是写作和体育,可以说任何有的荣誉都在伴随着我成长,班上的任何一个女生过生日,我都会找各种方法为她们庆祝,每一个女生生病我都会去关心。学校规定女生一个月能有两个早晨不做早操,我两年半来从来就没用过这个假,都是给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