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也从没有见过这么专注的人,有这么敏锐的灵魂洞察和凝视事情的能力。他的眼光是那么谦逊和温和,他的声音低柔,姿势很少。但是他对我的那份专注,他表现出的喜欢我说话的态度,即使我说的不好,还是一样,这些真的是非比寻常。你真的无法想象,别人像这样听你说话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请记住,跟你谈话的人,对他自己、他的需求和他的问题,更感兴趣千百倍。他对自己颈部的疖痛,比对非洲的四十次地震更感兴趣。当你下次开始跟别人交谈的时候,别忘了这点。因此,如果你要别人喜欢你的话,请记住这条规则:
“做一个好的听众。鼓励他人谈论他们自己。”
勇于接受别人的意见
勇于接受别人的意见
《塔木德》说:“不要自以为是,直到死的那一天!”
在日常生活中,有太多的人想要迫使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因为我们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这种想法,使我们没有改进自己的余地,也在通往成功的路径上设下了障碍。想象一下,十个当代最有名望的画家齐聚一堂,围绕着一张圆桌团团而坐,一起对摆在圆桌当中的一个苹果进行素描。每一个人画出来的苹果都不会一样,因为每一个人看到的角度都不相同。
“意见”也有同样的道理。信念的异同,取决于身世与环境的各种因素,我们就是靠这些因素来决定我们的意见。固执己见的悲剧,在于它阻止了成长、进步和充实自己。它使我们自认为十全十美;但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人永远十全十美。固执己见者为了防卫自己的弱点,必然无法快乐而被孤立,这已是不争的结论。
你如何才能避免固执己见?只要你肯听听别人的想法,你可以做到。你的意见可能是错的,你应该有“闻过则改”的雅量。
固执己见是一种消极的癖性,心胸开阔才是应有的态度。前者会导致失败与孤立,后者则是获得成功与友谊的保证。
只要你肯向别人伸出友谊的手,只要你肯学习别人的长处,只要你了解别人和我们一样有获得成功的权利,你就不会再坚持己见了。你内心的成功元素会再度展开活动,而内心的失败元素自然就会偃旗息鼓了。
《塔木德》说:“只有蠢人和死人,永不改变他们的意见。”
严重的固执己见容易导致刚愎自用。
生命的意义,就是改变。你每天的想法都会改变,道理很简单,因为你每天都不一样,而且每天的情况也不同,生命就是这个样子。自然界也因四季的变换而依序进展。你想象一下,如果一棵树在春天时倔强地拒绝抽发新芽,如果一朵花倔强地拒绝开放,如果一颗蔬菜或一粒果实倔强地拒绝生长或成熟,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你是否刚愎自用?你是否拒绝身体的改变与成长?你是否抗拒创造性的生活?抗拒微笑、友谊、宽恕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念?
《塔木德》说:“刚愎与冲动,就是愚蠢的明证。”
要想从有限的生命中求取更多的生活,从小就必须开始革除消极感。这种感觉,是培育顽固、刚愎、忌妒与惰性的温床;这些习性能使你丧失抵抗力,而萎缩成微小的细菌。你是一枚微小的细菌,还是一个完整的人?答案在于自己内心。只要你能宽恕自己、友爱自己,你就能克服刚愎自用的心理。
但是,假如你经过周详的考虑之后,发现你的信念对人类有价值,你应该为这个信念而奋斗。这并不是冥顽不化,而是建设性的决定。对你自己,对全人类,都有所裨益。
给人改过的机会
给人改过的机会
《圣经》上说,当年上帝发大水淹没不义之人时,曾预先告知义人诺亚,让他造好一只大船,全家避难于船上,并将所有动物按一公一母配齐,各带一对。当时,“善”闻讯后也急急忙忙跑来找诺亚,要求登舟避难,诺亚说:“我只能让公母各成一对的上船。”
“善”只好跑回树林,寻找可以和自己成为一对的对象,结果找到“恶”,便成双成对地登上方舟。
从此以后,有善的地方就必有恶的存在,这正说明犹太人把恶看作很正常的事。《塔木德》上有句名言:“如果人类没有恶的冲动,应该会不造房子、不娶妻子、不生孩子、不工作才对。”所以,犹太人认为:恶,只要正常疏导,就可以变为善举,这要比单纯压抑恶的冲动有效得多。当然,犹太人对恶的防治有时也特别紧。
不过,犹太人总的来说,还是相信对恶“防范不如疏导”。有句犹太谚语“1米高的墙胜过100米高的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犹太人对高墙大院中的僧侣和不结婚的人不以为然,认为这种人的正常欲求得不到疏导,就会越来越强,墙越高则越容易坍塌,最终必使恶的冲动泛滥而出。所以,犹太人认为,一个人短时间里不做爱是办得到的,但一生不做爱是不可能的,除非他(她)生理上不能。因而犹太人只要求人们在一定的时间,比如月经期、安息日前夕等时间不做爱,更重要的是不发生婚外性行为,过不上正常性生活的人迟早会出问题。所谓“凡教师不能没有妻子,凡拉比不能不结婚”,真是智人快语。要是为人师表者只顾“高筑墙”,还如何教育学生?要是聪明人不传宗接代,人类岂不越来越蠢?
正因如此,犹太人历来主张把罪恶和犯罪之人区别对待。罪恶是人与生俱来的,即任何人也难免会犯错误,但犯罪的人是客观环境使然,经过学习和改造还可以改正。因此,犹太人与其说寄望于恶人遭报应,勿宁说更希望恶人消除罪恶。
在生活中,很少人会以衡量自己的天平来衡量别人。我们自己的过失和别人的过失相比,似乎算不了什么。当我们做了一件令自己觉得羞愧的事,使自我心像缩小到一文不值时,我们总会找到一个代罪羔羊,我们责备自己的良心。我们会说:“我的良心在折磨我。”然后我们很快就宽恕了自己。
但是当别人犯了错误或表示愤恨时,我们是多么快地把他贬得一文不值。更可笑的是,我们抓住了别人的一次谎言,而忘了自己曾经说过无数次的谎。要想具备做人的资格,必须记住每一个人都会犯错,我们是善良与邪恶、成功与失败、信心与失望、友情与孤独、勇气与恐惧的混合体。人之所以相同,在于他们一生中有伟大的时候,也有渺小的时候,因时而异;惟有经由宽恕,我们才能发现,在我们一生当中,伟大的一面占了绝大部分的时光。
英国小说家理查德有本书名为《设身处地》。
如果你能使这四个字成为你的生活习惯,进而成为你的第二天性,你一定会是快乐的人。光说无益,而要实际去做到这四个字,使你更臻于成熟并寻到自我。因为当你批评与你意见相左的人时,他也会像你支持自己一样,尽量维护他本身的权益,因此你必须三思而后行。
当你被疑虑与缺乏自信所征服,被侵略与恐惧所征服,你就受到了压力。你要抨击他人时,不妨先自问:“要是我在他的处境之下,我会怎么做?”如果必要的话,为你自己的权益而战,但是不要为仇恨、报复而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迫切地需要友情,而友情发射的第一道光和热,是在你失去理性时,犹能自问:“要是我在他的处境,我会怎么做?”
最重要的是,你对自己也一定要退一步设身处地的想,不要因为一个错误而苛责自己,不要因此而成为一个流离失所者。在这种时刻,对着镜子扪心自问:“我会对自己最好的朋友这样做吗?
我们只有学会了宽恕,才能够成功地生活。
做一个以德报怨的人
做一个以德报怨的人
《塔木德》说:“你不把一个伤害你的人当作仇人,他就可能变成你的朋友。”下面的故事从某些方面对这一格言进行了生动的注解:
从前有一个富翁,他有三个儿子,在他年事已高的时候,富翁决定把自己的财产全部留给三个儿子中的一个。可是,到底要把财产留给哪一个儿子呢?富翁于是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要三儿子都花一年时间去游历世界,回来之后看谁做到了最高尚的事情,谁就是财产的继承者。
一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三个儿子陆续回到家中,富翁要三个人都讲一讲自己的经历。大儿子得意地说:“我在游历世界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陌生人,他十分信任我,把一袋金币交给我保管,可是那个人却意外去世了,我就把那袋金币原封不动地交还给了他的家人。”二儿子自信地说:“当我旅行到一个贫穷落后的村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