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手术成功了。穷汉成为富翁,富翁变成了穷汉。
但不久,成了穷汉的富翁由于有了强健的体魄,又有着成功的意识,渐渐地又积起了财富。
可同时,他总是担忧着自己的健康,一感到稍微的不舒服便大惊小怪。由于他总是那样担惊受怕,久而久之,他那极好的身体又回到原来那多病的状态里,或者说,他又回到了以前那种富有而体弱的状况中。
那么,另一位新富翁又怎么样呢?
他总算有了钱,但身体孱弱。然而,他总是忘不了自己是个穷汉,有着失败的意识。他不想用换脑得来的钱相应地建立一种新生活,而不断地把钱浪费在无用的投资里,应了“老鼠不留隔夜食”这句老话。
钱不久便挥霍殆尽,他又变成原来的穷汉。然而,由于他无忧无虑,换脑时带来的疾病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他又像以前那样有了一副健康的身子骨。
最后,两人都回到了原来的模样。
现在,你就要努力开始学习对付一个最顽固的敌人——你的坏习惯。本章要谈的就是摆脱这些坏习惯的方法。你不妨手中拿一支笔,把自己认为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句子划下来,然后再身体力行。
对任何小事都不可掉以轻心
《塔木德》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大卫王从来对蜘蛛不屑一顾,认为它是随处结网,龌龊无比、毫无用处的怪物。
然而,在一次战争中,他被敌人包围,在逃跑时遁入一个洞窟之中。洞窟入口处正好有一只蜘蛛结起网来。一会儿,追兵到达洞口,在此逗留良久,见洞口有蜘蛛网便告撤退,大卫王因而得救。
另一次,大卫王潜到敌人将军卧室,打算夺其佩刀,并于次日向其示威:“我既然能夺你佩刀,杀你自然易如反掌。”但佩刀压在将军脚下,老是找不到下手的机会。百般无奈之时,一个蚊子盯在将军脚上,将军不由挪动双腿,大卫王于是夺得佩刀。
还有一次,大卫王被敌人包围,情急之中,心生一计,故意装作一个披头散发的疯子。敌军没有料到这个疯子会是国王,便自然退去。
这就启示我们,人间万物各有其用,万不可忽视。古今中外,因小失大的事司空见惯,对任何事都不可掉以轻心。
在生活中,真正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决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我们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提倡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有了这种精神的人,能够避免许多意外事故,等于为自己赢得了更多的幸运机会。
成功的人士往往极其注重小事和琐事,并且特别喜好在细节上练功夫。在约翰·肯尼迪总统眼里,似乎任何细枝末节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其就职典礼的检阅仪式中,肯尼迪注意到海岸警卫队士官生中没有一个黑人,便当场派人进行调查;他在就任总统后的第一个春天发现白宫返青的草坪上长出了蟋蟀草,便亲自告诉园丁把它除掉;他发现美国陆军特种部队取消了绿色贝雷帽,便下达命令予以恢复;尤其使人感到意外的是,肯尼迪在就任总统后不久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竟然胸有成竹地回答了关于美国从古巴进口1200万美元糖的问题,而这件事只是在此4天前有关部门一份报告的末尾部分才第一次提到过。
身为总统,肯尼迪巨细都抓的风格非但没有被美国人指责,反倒更加丰满了自己的形象。
同肯尼迪相比,美国的许多位总统似乎都不逊色。其中,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是凭借惊人的记忆力来记住诸多细枝末节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一条船在苏格兰附近突然沉没,沉没的原因是鱼雷袭击还是触礁,一直没有结论。罗斯福则认为触礁的可能性更大,为了支持这种立论,他滔滔不绝地背诵出当地海岸涨潮的具体高度以及礁石在水下的确切深度和位置。这一招令许多人暗中折服。罗斯福更拿手的绝活是进行这样一种表演:他叫客人在一张只有符号标志而没有说明文字的美国地图上随意划一条线,他都能够按顺序说出这条线上有哪几个县。
林登·约翰逊总统也曾在细枝末节上做过出色的表演。有一次,约翰逊刚刚在国会参众两院联席会上致完辞,一位参议员便走上去向他表示祝贺。约翰逊说:“对,大家鼓了80次掌。
”这位参议员立刻跑去核对会议记录,竟然查实总统丝毫没有说错,显然,约翰逊在讲演的同时,必定在仔细记数着会场上鼓掌的次数。
关注细节,不仅能够提高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拉近你和别人的距离,密切彼此的关系,为你的成功铺平道路,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关注细节。
“魔鬼隐藏在细节中,幸运隐藏在小事中。”关注生活中的小事,你就能够赢得更多的幸运
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塔木德》中有一句流传甚广的格言:“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句话和东方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许多成功的犹太商人对此有深刻的理解。
犹太人哈同,1872年来到中国上海谋生,当时他24岁,年轻力壮,但身上除了穿着外,几乎一无所有。他立志来中国赚钱发财,但自己一无资本,二无专业知识和技术。他决心从一个立足点开始,因自己长得身体魁梧,在一家洋行找到一份看门工作。要在别人是不愿干的,自己相貌堂堂,年轻高大,却屈于当站门雇员。而哈同却不那么想,他认为看门赚来的钱是一种报酬,没有丢脸和失身份感觉。另外,他更有深层次的考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这份工作上找到个立足支点,今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积蓄力量,最后终要找到能赚更多的钱的路子。
哈同在当看门工时,非常认真,忠于职守。晚间,他利用一切可用时间阅读各种经济和财务的书籍,知识增进很快。老板觉得此人工作出色,脑子精灵,把他调到业务部门当办事员。
哈同一如既往,工作业绩不错,逐步被提升为行务员、大班等。这时,他的收入大为增加了,早怀壮志的他,并没有因此而知足。他认为自己创业时机到了,1901年,他找理由离开了打工岗位,自己开始独立经营商行。
哈同自办的商行取名为“哈同洋行”,为了赚取更多的钱,以经营洋货买卖为主。他看到洋货在中国市场上相对比的竞争品不那么多,消费者难以“货比三家”,因此,他的经营获得了高额的利润,而市场却神不知鬼不觉。
几年间,他赚了许多钱。
随着资本的增多,哈同没有放缓自己追求,开始买卖土地和放高利贷业务。他买入的土地往往从一些急于等钱用的人获得,所以他把价钱压得很低,卖主不得不就范。接着,他将低价买入的土地租给别人造屋,到一定年限后收回,这样连房产也归他所有了。另外,他自己也投资建造楼房供出租,从中获取惊人的利润。就这样,他成为了大富豪。
犹太巨商大多是白手起家,刚刚从业时一般多从事最底层的工作。他们的一大共性是都能将平凡的工作干得出色。
洛克菲勒16岁开始为一个小商人做会计助理,因工作有条不紊,精细认真深受老板赏识;哈同在上海的沙逊洋行当门卫,因表现突出,一年后被升任地产科领班;钻石大王彼德森16岁到一家珠宝店当学徒,敲敲打打一丝不苟,仅5个月手艺就得到师傅的认可;股票超人约瑟夫·贺希哈从14岁到17岁,伏案画股票行情图一画即三年。类似的事例太多。他们还有一个共性是工作之余看书学习。有个说法,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主要在业余时间。他们就是利用业余时间使自己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
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身居高位多年,仍对经济理论和经济运行的细节了如指掌,尤其对统计数据非常在行。这种境况下犹能如此踏实,当属罕见。《塔木德》上告诫后人:“别想一下就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反观某些人,不屑于做细事只想做大事,结果不仅缺乏根基,而且信心屡屡受挫。
超越自我,真正成功
两人各拥有一条长10米的绳子,怎么让对方的绳子变短?用剪刀剪短对方的?还是用绳子加长自己的?不同的人的选择是不同的。
《塔木德》上说:超越别人,不如超越自我。
在犹太人看来,人的生命由两部分组成,父母给予的以及自己赋予的,其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