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近得一京剧老唱片,标着是京剧老一辈演员孙菊仙所唱。笔者素喜京剧,便邀老友刘君来家小酌,饭后请作鉴定。
刘君是位老戏迷,精于此道。他听了这唱片,连连称赞,还给我讲了孙菊仙的成名经过和他演唱的特点,值得一记。
孙菊仙天津人,生于清道光二十年(一八四一年),少年时,因喜好唱戏和习武而废学,曾赴北京参加科举考试,因挽弓伤臂落第。在京得从名伶程长庚学戏。其后辗转于行伍和粮行,海运等业,终无所成。三十五岁到上海谋生,在升平轩茶园以“孙处”为名,登台演戏,声名大起。三十六岁北归,在北京正式下海,以程(长庚)派为号召,用功钻研,剧艺精进,红遍京都。先后搭过嵩祝成部、三庆、四喜、天庆等班演唱。光绪十二年(一八八六年)选入升平署,并在储秀官任教,充供奉十三年。
庚子年后,又到上海,居沪十年,与伶界友人合作,办过天仙茶园、春仙茶园、新舞台等戏院,组班演出,直至老年,嗓音不衰。旅沪天津观众称之为“老乡亲”。民国初年始返天津。一九三一年逝世,享年九十一岁。
孙菊仙天赋佳喉,表演苍劲浑厚,激情充沛。学程而发展为自成一派,为人所难及。清末民初,在梨园中与谭鑫培、汪桂芬齐名,被誉为“老生三杰”。拿手剧目有《浣纱计》、《鱼藏剑》、《教子》、《寄子》、《双狮图》、《骂杨广》、《乌盆计》、《马鞍山》、《完璧归赵》等,还独创《逍遥津》一剧。中年喜演《战太平》、《南阳关》等靠把戏。
当年善学孙菊仙者,在票友之中首推天津盐商窦砚峰,可惜过早逝世;再有王竹生、尚仙舫、海上名画家陈网权等人,也都学有所得。在梨园中学孙派者,有双处、时慧宝、刘永奎等人。后来成为名家的马连良,曾拜晚年的孙菊仙为师。
孙派艺术唱腔高昂,十分难学。孙菊仙逝世后已成绝响。其后的京剧名演员汪笑侬、刘鸿升、高庆奎、周信芳、马连良等人,虽各有师承,各自成派,但他们的好多唱腔和表演程式,系从孙派溶化而来,从中不难寻出踪迹。
孙菊仙生前标榜一不照相,二不灌唱片。所以除非至亲好友很难给他拍照,留有遗照寥寥无几。灌唱片,只有三张,即《探母》、《上天台》、《鱼藏剑》三段。外间流传的其他剧目唱片,据说是善学孙派的双处所唱,笔者邀友鉴别的那一张,也不例外。
●【知县名伶汪笑侬】ǎ|ǎ|ǎ|ǎ|ǎ|ǎ|ǎ|ǎ|ǎ|ǎ|
清末民初菊坛上出了一个风骨铮铮、性情怪僻的名伶,他就是从知县“下海”的德克金,从艺后取艺名“汪笑侬”。
德克金(一八五五至一九一八年)字润田,号仰天,别署天竹农人,出身于八旗子弟。光绪五年中举人后,捐任河南省太康知县。因他酷嗜京剧,上任时除带行李外,并携一把京胡安排接任住宿后,即拉起胡琴唱几段京剧。他对官场礼节恶之尤甚,在衙门里公干时,口里经常低声运“过门”带唱,故人们皆以“狂生”目之。为此,家人时常劝诫,他根本听不进去,且更加放荡不羁。后因秉性刚直不阿,得罪了当地的豪绅,被罢了官。罢官返京后,即隐于伶,自号“伶隐”,潜心习艺。一天,德克金去求教当时的名伶汪桂芬汪桂芬见之,表现出一种鄙夷神情。德克金精神很紧张,试唱了一段也没有唱好。汪桂芬听罢,不以为然地说:“你要演戏,谈何容易!”
德克金受到冷遇,心中不快,见汪桂芬笑话自己,便把自己的名字改成“汪笑侬”(侬即我,意为“汪桂芬笑话我”),以此来激发自己奋进他还在自己的寓所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墨笑儒韩笑佛司马笑道侬惟自笑也”;下联是“舜隐侬说隐工胶鬲隐商伶亦可隐乎?”上联中嵌进了他的艺名“笑侬”,可见“笑侬”不仅是指汪桂芬“笑侬”,而且包括自笑之意。下联道出了自号“伶隐”的内涵,即自此隐于伶界耳。
于是,汪笑侬下苦功求艺。开始时,他到北京有名的“翠峰庵票房”习老生,艺事渐进。虽然他的嗓音有些干涩,但行腔很有韵味他在艺术上宗法汪桂芬,但又根据自己的条件,发展成为别具风格的“汪派”,人们俗称“新汪派”。后来,许多名演员宗法“新汪派”,如恩晓峰、筱兰英、筱月红、小长庚等由于“新汪派”唱法流畅,不受音韵刻板所限,以女老生最为合适,在民国初年的天津相当流行、女老生几乎无腔不学汪。
汪笑侬因中过举,学识渊博,才气过人,还成为一个著名的戏剧作家。他写的历史题材的戏,多写亡国帝王的惨状,包含着个人对于故国之恩,如他写的《受禅台》、《哭祖庙》、《排王赞》,从取材到命意都表现出他对封建王朝的哀悼。同时,对于清王朝的腐败和屈辱媚外,汪笑侬自编的新戏又常常表现出义愤,很有现实意义。如《洗耳记》,写的是许由巢父的事。许由所唱的“笑世人口圣贤心同贼盗,或争权或争利不让分毫。……位愈尊身愈险你可知道?又何必争天下糜烂同胞!”表现出对军阀混战的不满。
汪笑侬不仅在剧本中影射现实,就在他的演出中也时常涉及时事。大连港于光绪二十四年租给了俄国,后十年又租给了日本,是为国耻!有一次汪笑侬到大连演出《哭祖庙》,剧中的“国破家亡,死了干净”之语,一时间成为大连人民的口头禅。因为戏词直接抨击了权奸的卖国求荣,表达了人民的心声。
●【“关戏泰斗”李洪春】ǎ|ǎ|ǎ|ǎ|ǎ|ǎ|ǎ|ǎ|ǎ|ǎ|
日前,应邀在友人处观看了“关戏泰斗”李洪春前几年携子演出的京剧《刮骨疗毒》和《古城会》录像。在这两出戏中,他皆饰后半部的关羽,当时李老已是九旬老人,但雄风犹在,我得以大饱眼福。
李洪春一八九八年生于一个京剧艺人之家。七岁入“长春科班”学戏,该班由内廷供奉陆华云主持,得到“老佛爷”赏识,尝对诸“供奉”云:陆四起班了,你们都去教戏,我加俸供养。因此老师中以谭鑫培为首的共有三十六位。李洪春初学小生、武生,后学谭派老生。十七岁倒嗓,正式演红生戏,拜名红生王鸿寿为师,得其真传,且有发展。应该说,王鸿寿在文的方面突出了关羽的性格,而李洪春则从武的方面加强了关羽的风度。他塑造的关羽形象,富有凝重、威武、儒雅、高傲的性格。很显然,他是融合了京戏、昆曲、徽调、汉剧中的文武老生、花脸和武生的表演方法来演关羽戏的,故有“活关公”、“关剧泰斗”之美誉。
二十年代,“南林北李”的梨园佳话曾盛传一时。当时李洪春和师兄弟林树森,不约而同的各从南北去到武汉演出。花园公司为了招徕生意,用洋鼓洋号作宣传,打着“威镇华南文武老生,王君鸿寿老三麻子授业弟子,红生泰斗林树森”择日演出的牌子;红帮头子杨庆山见状,也雇人吹着洋号,打着洋鼓举出了牌子,上写:“威镇华北文武老生、王君鸿寿老三麻子入室弟子、红生泰斗李洪春亦择日演出”。他们师兄弟一眼便识破两位老板存心让他们唱对台戏的花招,便约定在清晨遛弯时暗中会面,共商对策。结果,演出时第一天都唱《古城会》,使人们有唱对台戏之感。从第二天起戏码开始改变,林唱《过五关》,李唱《封金挑袍》;林唱《战长沙》,李唱《白马坡》;林唱《徐策跑城》,李唱《赵云截江》:林唱《扫松下书》,李唱《对刀步战》,等等。如是连演两个月,众人皆不知此中奥秘。有人最后又提出二人同唱一星期《走麦城》,两人一商量,决定林先演,李装病,待林演毕回上海,李接着演出。从此,“南林北李”的称誉就传开来。
李洪春能演多种行当,技艺精湛,故清末以来的“名角儿”大都和他同过台,诸如陈德霖、王瑶卿、王鸿寿、汪笑侬、杨小楼、尚和玉、周信芳、盖叫天,以及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等。因其曾在多所科班和戏校任教,故桃李满天下,佼佼者如李万春、王金璐、宋遇春、高盛麟、奚啸伯,以及台湾的顾正秋、周正荣等。
其夫人高剑雯,早年工青衣、花旦、老生。犹记三十年代末,笔者在鲜鱼口华乐戏院,曾看李洪春的《走麦城》,而后是高剑雯的大轴戏《失空斩》(饰孔明),李则配演王平。
●【“德艺双馨”盖叫天】ǎ|ǎ|ǎ|ǎ|ǎ|ǎ|ǎ|ǎ|ǎ|ǎ|
四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