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伙子又一次走上演讲台。这一次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他所演讲的题目——《童年的回忆》中,以至于连讲完了都还沉浸在回忆当中,当台下报以雷鸣般的掌声时,他才意识到他的演讲结束了。最终他的演讲获得了此次比赛最高奖。
从此,这个小伙子在做每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时都向“抓老鼠的猫”学习,终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就是美国著名的企业家、教育家、演说家——戴尔·卡耐基。
大道理:不仅演讲如此,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投入:专注方可胜,忘我才能赢。
人生如下棋
父亲喜欢下象棋。那一年,我大学回家度假,父亲教我下棋。
我们俩摆好棋,父亲让我先走三步。可不到三分钟,三下五除二,我的兵将损失大半,棋盘上光秃秃的,只剩下老帅、仕和一车两卒在孤守奋战。我不肯罢休,可是已无回天之力,眼争争看着父亲“将军”,我输了。
我不服气,摆棋再下。几次交锋,基本上都是下到10分钟就败下阵来。我不仅有些泄气。父亲看看我,说:“你初学棋,输是正常的。但是你要知道输在什么地方。否则你就是再下上10年,也还是输。”
“我知道,输在棋艺上。我技术不如你,没有经验。”
“这只是次要因素,不是最重要的。”
“那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不解地问。
“最重要的是你心态不对。你不珍惜你的棋子。”
“我怎么不珍惜?每走一步,我都想半天。”我不服气地说。
“那是后来。开始你是这样吗?我给你算过,你三分之二的棋子是在前三分之一的时间里失去的。这期间你走棋不假思索,拿起来就走,失了也不觉得可惜。因为你觉得棋子很多,失一两个不算什么。”
我看看父亲,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后三分之二的时间,你又犯了相反的错误:对棋子过于珍惜,每走一步,都思前想后,患得患失,一个棋也不想失,结果一个一个都失去了。”
说到这,父亲停下来,把棋子重新在棋盘上摆好,抬起头看着我,问:“这是一盘待下的棋,我问你:下棋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我想也没想,脱口而出:“赢呗。”
“那是目的。”父亲不满地扫了我一眼,“下棋最基本的原则是得、失。有得必有失,有失才有得。每走一步,你心里都要非常清楚,为了赢得什么,你愿意失去什么。这样才可能赢。可惜,大部分人都象你这样,开始不考虑失,只想到得。等到后来失的多了,又过于谨慎,束手束脚,所以才屡下屡败。其实不仅是下棋,人生也是如此呀。”
我看着父亲,又看看眼前的棋,恍然顿悟:人生不就是一盘待下的棋吗?所不同的是,有的人,棋刚刚摆好,还没开场;有的人,棋已经下了一半,得失参半;而有的人,棋已经接进尾声,尘埃落定。(林夕)
大道理:人生如下棋,不管多么精彩的棋,其中总有遗憾。人生不如下棋,下棋最大的好处是:如果你下错了,你还可以接着下。
画家对手
在巴黎有两位画家都享有盛名。这两人不相往来,却又密切注意彼此的一举一动,但是两人谁也不服对方。
两人时常在媒体上互相指责批评:“他最近的一部作品,布局一点不协调,简直就是涂鸦,”要不然就是“他的画要么苍白无力,要么乱七八糟,不知所云!”
一次其中一位画家为了赶上一个国际大展,在工作室中夜以继日地连续画了三天三夜,除了绘画之外,什么都不闻不问,甚至连吃饭睡觉都在工作室里。
就在作品快要完成的时候,有一位朋友来看他,这时画家正在修饰作品中人物的表情。朋友刚要开口,还没说出半个字,画家忽然大叫出声:“我那个死对头,一定又会在这里鸡蛋挑骨头的!”
朋友不解地问他:“你既然知道他会批评这个地方,为什么不把他画好呢?”
画家微微一笑回答:“我就是故意为了让他批评才这么画的,如果他不再批评,我的创意也就没有了。”
朋友这才告诉画家他原本要说的:“可是,他昨天因一场意外的车祸去世了。”
画家手里的画笔一下子滑落地上。
从此,这个画家再也没有独具创意的作品出现了。
大道理:敌人的存在让我们可以看清楚自己,生活中缺少了的对手,就好比在大海上航行却失去了罗盘。
跟我来
有一个小孩是个孤儿,为了生存下去,他不得不在街上乞讨。
他向每一个路过的人乞求,希望他们能施舍一点钱给他。
一个富人从他面前经过。
“先生,可怜可怜我!赏给我十块钱吧!”他说道。
富人看他不过十岁左右,长得还蛮清秀,就问他说:“你的父母呢?”
小男孩答道:“我不知道,我从来就每见过他们。”
“那你住在哪里?”
“工厂的废仓库里。”
富人说:“好,你跟我来。”
富人走在前面,小孩跟在后面。可是仍然不停的说着;“先生,可怜可怜我,给我十块
钱吧!”富人说:“你跟我来,我给你的可不止十块钱?”富人一面走一面想:我回去先叫佣人给他洗个澡、剪头发、换上新衣服、再准备可口的晚餐及温暖的床。想着想着就到了家门口。等富人回头看小男孩时,小男孩已经不见了。
大道理:不要认为别人的需求都像自己想像的那么多。就像沙漠里的跋涉者需要的只是一壶水;暴风雪来临时的登山者需要的只是一顶帐篷。
两双皮鞋
神父在教堂对信徒们讲解圣经,一位信徒十分感动。在神父讲解完毕后,他告诉神父他愿意将自己完全奉献给上帝。
于是神父问他:“假如你有一栋楼房,你愿意奉献给上帝吗?’
他说:“愿意。”
神父又问:“假如你有一辆汽车,你愿意奉献给上帝吗?
他又说:“愿意。”
神父又接着问:“那么你愿意将你的皮鞋奉献给上帝吗?”
他却说:“不愿意。”
神父非常不解地问他为什么?
他说:“因为我没有楼房,也没有汽车,只有一双皮鞋。”
大道理:人们往往对虚构背景下的承诺答应的很干脆,可是到了现实中,总是一而再地背弃自己的誓约。
炕本来就是脏的
我是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他的,他大学里学的是财经专业,因为成绩非常优秀,毕业后被保送读研究生,后来又留校当教师,现在已经是教授了。虽然很受人尊敬,但生活上根本无法与同学相比。他们毕业大都去了各大银行,现在已做到科长、处长,有的已做到行长了,行有车、住有房,每天都有人请,一顿饭吃掉几千元也是常事。我问他后不后悔,他笑着摇摇头,说:后悔?不,一点也不!
我看看他,有些不信,他也许看出来了,就又接着说:“今年夏天,我们学校50年校庆,我们班一共42名同学,来了30人,有12个人没来。你知道为什么?”
“因为工作忙,出差或有别的事吧!”
“不是。这12个人现在都在监狱里关押着,所以无法来。在银行工作,直接和钱打交道,非常危险,一不小心受不住诱惑就会犯错。我们毕业十年,就进去了12个人,平均每年都有人进去。特别是最近几年,出事的越来越多,所以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就打个电话联络一下,如果一段时间谁没有消息,就可能是出事进去了!”
我看着他:“那只能怨他们自己,是他们自己意志不坚强,和银行工作没关系。”
“不对,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具体的环境中,环境的影响很重要,在环境面前,人的力量非常渺小。举个例子,我教的学生在学校时都差不多,可是毕业后去了不同的单位,用不上三个月,再见他们时变化就出来了。去政府机关的,说话慢条斯理的,打着官腔,无论到哪,都习惯地先拿起报纸看看,倒杯茶喝喝;去国企的,走路慢慢腾腾的,不急不火,问他什么都信思半天,请示请示、研究研究;去外企的,走路快捷,思维敏捷,说话简捷,注重礼节。表现各异,迥然不同。”
告别教授,一路上,我一直回味着他说的话,但还是有几分不理解。
第二天,我和电视台的两位记者去农村采访一位患白血病的女孩,她家非常穷,屋里脏乱不堪,苍蝇嗡嗡满屋飞。但是也好,不用脱鞋进屋,省去脱鞋的麻烦。我们出出进进,把屋里屋外都拍了一遍,我环视四周,看看还有什么该拍的,一抬头,看见墙上贴了一张女孩在学校得的三好学生奖状,可是那张奖状贴得太高,在地上够不着,女孩的父亲说:上炕上拍吧!我们就弯腰脱鞋,女孩的父亲又说:不用脱鞋,穿鞋上来拍吧!我说:还是脱了吧,鞋脏!女孩的父亲就又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