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安全。麦克米伦称中东石油是“世界上最大的天赐财富”,他敦促两国政府合作来取得这个地区的长期和平和繁荣——他说,类似它们在战时曾经有过的那种“共同处理的方式”。
百慕大会议确实弥补了英国和美国之间的分裂。艾森豪威尔和麦克米伦都答应互相“自由地”进行私人通信,每星期一封。这两个国家毕竟在中东有共同的目标。
但是正如苏伊士危机已经戏剧性地表现过的那样,在未来的岁月里,正是美国的权力而不是英国的权力将取得支配的地位。
1970年,苏伊士危机之后十四年,英国保守党赢得了大选,爱德华。希思成为首相。他在唐宁街10号为艾登,如今是阿冯勋爵,举行了一次晚宴。苏伊士危机期间,希思曾是艾登党内的组织秘书。对艾登来说,他回来作为唐宁街10号的上宾,这个夜晚充满着美好的柔情感伤。希思作了一个机智诙谐和温和动人的演讲,艾登起身即席致答词。他特别为英国人民祈祷上帝——愿他们也许会在北海底下发现“一个油湖”。那正是他们在1970年刚开始要干的事,虽然他们未能及时从中得益来防止爱德华。希思有朝一日又遭到一个能源危机而下台。如果英国人在1956年早知道或者甚至猜测到有这样一个油湖存在,那么那一年的情况就会大不相同啦。
25、大象
按石油工业的说法,一片广大的油田被称为一只“大象”。到了五十年代初,在中东发现的大象的数目迅速地在增加。1953年,地质学家埃弗里特。德戈利尔写信给一位朋友、伊拉克石油公司的主要地质专家韦林斯,他的公司刚刚连续三个月发现了三只大象。德戈利尔说,“中东正在迅速地进入一种状况,而这种状况在美国则是自石油工业早期以来几乎总是长期不变的,即现在问题所在是市场而不是生产。”他还说,他的公司——德戈利尔和麦克诺顿公司——是当今的主要石油工程公司,正在完成一项秘密研究,为沙特阿拉伯政府调查它的贮藏。1943年德戈利尔按照哈罗德。伊基斯的吩咐曾初次前往沙特阿拉伯,自那年以来,对那个国家的石油贮藏情况了解得很多。德戈利尔知道在这新的一次调查研究中,据报发现的贮藏量远远超过他在十年以前所作出的初步估计。他对韦林斯说,尽管调查结果不致出现“完全像天文的数字,但是其数量之大,可以说把数字再增加十亿桶,对可取得的石油总额来说,也算不了一回事。”
石油工业显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多十亿桶或少十亿桶不再有什么大区别。从五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末,支配世界石油市场的主要是异常迅速的增产这个活力因素,它汹涌澎湃,活像一股强大和有点可怖的海面下的逆流,以似乎不可抗拒的力量把石油工业中每一个人推向前进。消费增长的步伐要是在战后初期简直是不可想象的。然而,消费在迅速增长,而石油的生产甚至增长得更快。
自由世界的原油生产的增长是巨大的;从1948年每天八百七十万桶增至1972年的每天四千二百万桶。美国的生产从每天五百五十万桶增至九百五十万桶,同时世界总产量中的美国份额从64%跌到22%。这个百分比下跌的原因是,石油生产惊人地向中东转移,那里日产量从一百十万桶增至一千八百二十万桶——增加了1500%!
更激动人心的是,在已经证实的石油贮藏方面也发生了变化——就是说,人们现在稍有把握地能够知道某一个具体的油田中的石油储量以及可以更为经济地开采出来的生产量。在非共产党的世界里,已经证实的世界石油贮藏量从1948年的六百二十亿桶增至1972年的五千三百四十亿桶,几乎增加了九倍。美国的贮藏量则从1948年的两百十亿桶增长到1972年的三百八十亿桶,但是它在统计意义上是缩小了,因为从占世界总贮藏量的34%降至仅占7 %。虽然主要增长发生在非洲,但是迄今为止,增长中的大得惊人的部分还是在新的重心——中东——那里的贮藏量已从两百八十亿桶增至三千六百七十亿桶。在1948到1972年期间,增加到自由世界贮藏量中去的每十桶里,有七桶以上是在中东。这些巨大的数字所意味的事实是,一方面世界在快速消耗石油,另一方面新的贮藏量的增加却还要快。1950年,石油工业估计按照目前已经证实的储藏量和目前的生产率来看,世界上的石油足够用十九年。到了1972年,经历了那么多年的快速增长、消耗的猛增以及一窝蜂的高速生产之后,世界石油贮藏的寿命估计是三十五年。
中东“大象”的一股劲儿的增长不可避免地导致新的角色要使劲地加入这个游戏以及造成剧烈的市场竞争——一场永无休止的以削价作为最后杀手铜的战斗。对那些石油公司来说,这种削价是必要的商业决策。但是削价经证明犹似把极其容易燃烧的火种投入石油生产国的民族主义柴堆上去——由于纳赛尔在苏伊士运河上获胜,这堆柴在中东已经在燃烧了。
战后的石油秩序依靠两个基础。一个是由四十年代的巨大石油交易所组成,从而建立了在中东经营的那些石油公司之间的基本关系。这些协议性的安排为了石油储藏量的迅速发展动员了必要的资源,把生产同贮藏量的规模所要求的炼油和市场系统连结在一起,以及发展和保证了必要的大得多的需求。第二个基础是由各公司同石油生产国政府之间的特许开采权和合同的关系所组成,这种关系的中心是得来不易的“50%对50%”分配利润的协定。所希望的是,在这两个基础上将建立起相对的稳定。
石油大公司和石油消费国的政府由于怕可能会出现与希望相反的情况,都不愿从“50%对50%”的原则上退却。正如1954年后期英国内阁的中东石油委员会说的,“为建立石油公司同中东各国政府之间的合伙关系,已经取得了一个合理的基础……中东各国政府方面如有任何超出界限的侵占……将严重地损害我们的石油供应系统。”但是对产油国的政府来说,这完全是另一码事。如果他们可以做到的话,为什么不把税收提高呢?只要他们并不是不可挽回地离间各公司、离间华盛顿和伦敦的话。
当然,伊朗国王是这样想的。到了五十年代中期,他不用担心他究竟是一只小鼠呢还是一个男子汉,这种日子已经过去了。他早已私下宣告说,“伊朗命里注定要成为一个大国。”为了满足他的野心和胃口,他要得到更多的石油收入。他又要实行在石油上取得更大的独立性的政策,从而削减和限制各公司组成的财团的权力,这个权力曾是他同摩萨台进行屈辱性的斗争的一个成果。但是他付不起推翻伊朗的基本对外关系和安稳局面的代价。他需要一个对话者。但是这样一个人士不可能来自大石油公司,也不可能来自美国主要的独立经营的石油公司,因为它们都已加入了这个财团。那还有谁呢?
一个欧洲人,一个有他自己的石油事务的意大利人恩里科。马太。
一个新的拿破仑主要大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大官僚公司,而这些公司规模太庞大、太复杂、太稳固了,反映不出任何个人的形象,恩里科。马太便决意要创立一个新的大公司——意大利国家石油公司(AGIP),这家公司大体上是按照他自己的形象铸造的。他是一个自吹自擂的大胆冒险者,一个雇佣兵,拿破仑式事业家的返祖型人物。五短身材、鹰鼻鹞眼的马太看起来像一个热诚的但是很世俗的十六世纪耶稣会会士。他双眼黑色阴沉,弓形眉毛高挂在额上,稀疏的头发往后直梳。他生性固执,头脑灵巧,善于操纵和猜疑成性。他具有善于即兴解决问题的才能以及赌博、冒险的习性,加上对他的基本目标的坚定不移的追求,那就是为意大利、为意大利国家石油公司以及为恩里科。马太自己在天下争得一席地位。
马太是北意大利一个警察的难以驾驭的儿子,他十四岁就不上学而去一家家具厂工作。到了三十岁出头的时候,他在米兰自己经营一个化学工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米兰成为一个党派(天主教民主党)的领袖。战争结束,由于他具有管理和从政的本领,他受托去经营意大利国家石油公司在北意大利的残余机构。在那时候,意大利国家石油公司成立将近二十年。意大利仿效二十年代的法国,开始创立一个国营炼油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