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之“白马”不同于“马”。
“白马”是“马”与“白”结合而成的统一体,而整体不同于构成整体
的部分,所以可证“白马”不同于“马”。
假设有了白马就是有了马,那么有了马就是有黄马的说法也应该成立。
但是,后一种说法显然不能成立。既然有马和有黄马不同,“黄马非马”能
成立,那么“白马非马”也能成立。
“马”可以是随便什么颜色,而“白马”却有固定的颜色,没有一定的
颜色同有固定颜色的,显然不同,所以可证“白马非马”。
论辩中反驳一方混淆了个别同一般的区别,并进一步夸大了这种区别,
否定了个别与一般相联系、相统一的方面,因之认定白马就是白马,马就是
马,把一般的概念“马”,同代表个别的“白马”相互对立起来,认为一般
的东西可以脱离个别的东西而独立存在。
我们说,一方面,“白马”只是“马”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个
别就是一般,“白马”就是“马”。
另一方面,从概念的内涵关系上说,“白马”与“马”却又不同,“白
马”的内涵要丰富得多。
71。避实就虚歪曲原意
——曲解诡辩术
曲解诡辩术是指诡辩者故意以断章取义的手段来满足或达到其主观意愿
的诡辩技巧。
一位老先生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老先生为了炫耀一下自己的孙子如何聪
明,硬要小孩子当着客人的面背诵26 个英文字母。
小孙子刚背了一个A 就卡壳了。
客人启发说:
“A 后面的是什么?”
这孙子已记不起是B,为掩盖不知便说:
“所有其他字母。”
在这里,客人的问题“A 后面的是什么”含义是明确的,即指紧接着A
的那个字母是什么?这一点老先生的孙子也是清清楚楚的,但他故意装聋卖
傻,予以曲解,使自己摆脱了困境。
楚王攻打吴国,吴使沮卫融率人前去慰劳楚军。
楚将喝道:“捆起来,杀掉,用吴使的血涂抹战鼓。”
接着,他们又问已被五花大绑的沮卫融:
“你来时占卜了吗?”
“占卜了。”
“占卜吉利吗?”
“吉利。”
“现在我要杀你,吉在哪里?”
沮卫融答曰:“这正是吉利之所在。吴国派我来,本来就是试探将军的
态度,如果将军发火了,那么吴国就将深挖护城河,高筑城垒;如果将军态
度和缓,那么吴国的防卫就会松懈。现在将军要杀我,吴国获悉后一定会加
强警戒,死我一个而保全了国家,这不是吉利又是什么?”
楚将所说的“占卜”、“吉利”都是对吴使一个人而言,这一点吴使也
是清楚的,但他故意曲解为“为国家占卜”,“对国家吉利”。
沮卫融的故意曲解手法,实在巧妙,他因此而得免一死,而楚将却上了
故意曲解式诡辩的当。
隋朝有人敏慧,然而口吃,杨素每闲闷,即招与聚谈。
一年岁暮无事对坐,固戏之云:“有火坑深一丈,方圆亦一丈,遣公入
其中,何法得出?”此人低头良久,乃问:“有梯否?”
素曰:“只论无梯,若论有梯,何须更问?”其人又低头良久,问:
“白白白白日?夜夜夜夜地?”
素云:“何须云白日夜地?若为得出?”
乃云:“若不是夜地,眼眼不瞎,为甚物入入里许?”素大笑。
故事里,杨素所问的“遣公入其中,何法得出”,问题清清楚楚是怎样
从坑里出来。这点辩者也是明明白白,但辩者的回答是节外生枝,避实就虚,
左旋右绕,把问题绕成:在晴天白日我怎么能掉进大坑里去呢?辩者靠典解
诡辩术,取消了问题,摆脱了窘境。
一人极好静,而所居介于铜铁匠之间,朝夕噪音聒耳,苦之,常曰:“此
两家若有迁居之日,我愿作东款谢。”
一曰,二匠忽并至曰:“我等且迁矣,足下素许作东,特来叩领。”
问其期日,曰:“只在明日。”
其人大喜,设酒肴奉饯盛款二匠,酒后问曰:“汝二家迁于何处?”
二匠同声对曰:“我迁在他屋里,他迁在我屋里。”
故事中主人所说的“迁居”是要求二匠搬走远离其家,以免锻击噪声的
干扰:而二匠故意曲解主人之意,来个双方互迁,家是搬了,但实质未变,
噪声源依然如故,搞得主人哭笑不得,还白搭一顿酒席。
故意打岔也是曲解诡辩术常用手法之一。
有一老师教学生的故事:
老师:比利,c—a—t(猫)拼起来是什么意思?
比利:不知道,先生。
老师:你妈妈用什么东西逮老鼠?
比利:捕鼠夹,先生。
老师:不对,不对。什么动物非常喜欢喝牛奶?
比利:婴儿,先生?
老师:你真笨!是什么东西抓破了你妹妹的脸?
比利:我的指甲,先生。
老师:你真叫我生气,你看院子里是什么动物?告诉我,c—a—t 拼出
来是什么字?
比利:小动物,先生。
老师是多方引导,要学生说出cat 的字义;学生是装聋作哑,故意打岔,
曲解老师的意思,直到最后说出的小动物,也差不多是老师讲出来的。
72。偏离话题公开追问
——答非所问术
一般来说,人们提出问题,总是希望能够得到对方如实和圆满的回答。
但如果对方误解了你的提问或出于某方面的考虑而不直接回答你的问
题,那么,他就可能偏离话题,岔开你的追问,回答的是出乎你的意料而又
莫名其妙的问题,这种语言诡辩技巧,称之为答非所问诡辩术。
美国前总统里根在访问我国期间,曾去上海复旦大学与学生见面。有一
个学生问里根:
“您在大学读书时,是否期望有一天成为美国总统?”
里根没料到学生会提这样的难题,但他却运用答非所问诡辩术,回避了
对方的提问:
“我学的是经济学,我也是个球迷,可是我毕业时,美国的大学生约有
1/4 要失业,所以我只想先有个工作,于是当了体育新闻广播员,后来又在
好莱坞当了演员。这是50 年前的事了。”
答非所问诡辩术常常见于外交场合。因为在这种场合里,一方不便于正
面回答另一方提出的问题,同时,也不能拂逆了另一方的一片好心,就只得
采用答非所问诡辩术,既委婉地拒绝回答对方的提问,又活跃了这种严肃的
场合里的气氛。
一次,一位西方记者在招待会上突然向陈毅元帅问道:
“中国最近打下了美制U—Z 型高空侦察机,请问用的是什么武器?是导
弹吗?”
陈毅元帅用手在空中做了一个往上捅的动作,回答记者说:
“我们是用竹杆把它捅下来的呀!”
话音刚落,一阵哄堂大笑。笑声中,记者们为陈毅元帅独特的外交幽默
和情急生智而折服。
陈毅元帅的这种似是而非的答非所问,既不泄露国家的重大机密,又活
跃了记者招待会的气氛。
印度讽刺小说《一头驴子的自述》一书中,有几段描述了会说谢谢的驴
子为它的不幸遇难的主人———个洗衣匠的妻儿们申请救济,一而再,再而
三地在政府各个部门里碰壁的情节,其中有一段描述它到渔业部交涉时的情
节。那位办事员的答话也是采取了答非所问诡辩术:
我说:“喂,老兄!你听我说,事情是这样的,一个托比被一条鳄鱼吃
了。”
老头把手放在下耳旁边问:“什么,你说什么呀?”
我提高嗓门:“一个托比被一条鳄鱼吃了!”
老头呆傻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奇怪的笑容,“一个托比吃了一条鱼有什么
可大惊小怪的?!很多托比都吃鱼。如果不吃,我们渔业部怎么办?”
我说:“不是托比吃了鱼,而是鳄鱼吃了托比。”
他若有所悟地说:“噢,不是托比,而是鳄鱼吃了一条鱼。好!好!那
有什么值得抱怨的呢?大鱼吃小鱼嘛!不吃,它们怎么活?”
我高声喊到:“你听清楚!不是一般的鱼,而是一条鳄鱼!”
他说:“是的,一条鳄鱼。”
我向他解释道:“还有一个托比,请你记住,一个托比,一条鳄鱼。”
“唔,一个托比,一条鳄鱼。往下说。”
“这个托比在河边洗衣服。”
“洗得干净吗?”
我生气地说:“我管他洗得干净不干净!”
他说:“我家的那个托比就洗不干净。如果你愿意,我就雇你的那一
个。。”
我气愤地说:“你怎么不把我的话听完?”
“好,还有什么,你说吧!一个托比,一条大鳄鱼。托比在河边洗衣服。
然后呢?”
“就在他洗衣服时,来了一条鳄鱼咬住了他的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