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培养有才干的员工总会力不从心。
你不必为这一发现而沮丧。如今,你可以避免投巨资对这些经理进行一再培训,转而花钱
挑选具备这些才干的新队伍。我们并不是建议你用一支新队伍整体取代现有队伍。这不可能,
也不可取。相反,我们的意思是,当你把每个新人提拔到管理层时,你务必仔细了解他/她的
基本情况,看看此人是否具备大多数人不具备的才干.如此,你就能逐步而有意识地一一改变
公司的风格。
主题目录的另一个作用是,在每个员工上岗后,长期引导他的职业发展。如你所知,公司
是一个流动的组织,随着员工和公司的不断发展,不同职位上的员工会频频变动。为了保持生
机和活力,公司必须考虑每个员工的才
T…,继而确保对每个员工作出适合于他的决定。这种情
况是很少发生的。大多数公司密切关注员工的技能、知识和工作经验,却忽视他们的才干。即
使在招聘时搜集了某些主题信息,也被很快束之高阁。
你的选拔体系必须避免这一根本性的错误。利用主题目录来获取和保存有关每个员工才干
构成的信息。建立一个系统(内部网、互联网或实体),以便在考虑对一个员工进行内部调动时,
相关决策人能够参阅该员工的主题构成。这种主题构成不仅不会限制当事人的职业选择,而且
会鼓励你对他进行大跨度的调动,即使他暂不具备必要的技能、知识或工作经验。正如第五章
所述,无论如何调动,当事人都会随身携带其个人才干,而其余的东西你都能随时教会他。
建立基于优势的选拔体系的最后一步是,分析所测才干与后续业绩之间的联系。许多人力
资源部门都有一种自卑感。他们怀着最美好的意愿,全力强调人的重要,但是,当他们坐在会
议室里时,总感到自己没有受到与财务、市场或经营部门相同的尊重。在许多情况下,他们是
对的。但不幸的是,在许多情况下,他们不配获得他们期望的待遇。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任
何数据。
大多数老总都知道,他们的员工素质会影响他们的经营业绩。但是,他们理所当然地期望
听到更详细的解释。以下就是精明的老总期望得到回答的一些问题:
我们的招聘工作到底效果如何?我们到哪里去找最有才千的候选人
——大学、对手公司、
军队、本地报纸、互联网?我们怎么知道哪招灵?
什么样的人像流星,出道时业绩极佳,而后却黯然失色并离开公司?我们怎么知道?
我们每提拔一个人,是不是相应地提高了经理人员的才干水准?我们怎么知道?
什么样的人具备成为未来领导人的才干?我们手中有多少这样的人?我们是否在刻意多雇
这样的人?我们怎么知道?
我们是不是把培训预算用在最有才干的员工身上?我们怎么知道?
什么样的人获得经理的好评,却受到客户的抱怨?我们怎么知道?
如果缺少客观测量的才干数据,甚至最有经验的人力资源主管也会被这些问题难倒。但是,
如果掌握了数据,他就可以详述被测才干与后续业绩之间的联系。以最后一个问题为例:什么
样的人获得经理的好评,却受到客户的抱怨?
盖洛普在为一家大型电信公司服务时,有机会看到了经理人员对
5000多名面对顾客的一线
员工的评估,员工的个人主题构成,以及客户给他们的表现评分(针对每个员工,公司每个
月要联系
15位顾客,请他们就所接受服务的质量打分。调查持续了
10个月,每个员工得到了
150位顾客的评分)。我们把所有这些数据汇集在一起,试图寻找其中的联系。
我们的第一个发现是:
“责任
”和“和谐
”主题突出的员工得到了经理的最高评分。仔细想想,
你会觉得这很有道理。如果一个员工总是按时上班,不惹麻烦,那么老板就会对他青睐有加。
了解这一情况后,人力资源主管就可能对他的老总说:
“如果我们想提高经理评分,就应该多雇
具备
‘责任
’和‘和谐
’才干的人。
”不幸的是,如果接受和落实这样的建议,公司就会误人歧
途;因为我们的第二个发现是:经理评估和顾客评分之间毫无联系。用数字来说,这两套数据
之间的统计关联度为零。经理评估的所有行为都与顾客无关。即使经理们评估的是员工的鞋码,
顾客也不会在意的。
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发现才把我们引上正路。我们发现,与每个员工的顾客评分相关的
主题不是
‘责任
”和“和谐
”,而是
“成就
”、“积极
”、“学习
”、“统率
”和“排难
”。这样的员工有干劲、
精力充沛、积极乐观、乐于学习,有充分的自信来掌控并解决顾客遇到的问题(并且敢于在与
经理发生分歧时据理力争。这也许是经理对他们评分较低的原因)。根据这个发现,公司可以采
取两项措施:它可以根据这五个关键主题调整招聘和选拔方案;它也可以摒弃复杂的经理评估
程序,代之以比较客观的业绩评估:顾客满意度评分。
顶级的人力资源部必须学会商务语言。他们必须能用数学方法解释人性对经营业绩的微妙
而重要的影响。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证明自己像其他部门一样重要,并得到他们应得的尊重。
基于优势的绩效管理体系
一旦你发现了每个人最突出的才干,下一个显而易见的目标就是引导和增强这些才干,使
之转化为可洲量的业绩。所有的组织都会赞同这一点。更令人惊讶的是,大多数组织还会同意,
应关注三个关键的业绩领域。
1.当事人对经营业绩的影响,如一名销售员完成的销售量,一个生产小组每生产
100万件
产品的废品率,一家商店经理的商品损耗率,或一个餐馆经理的利润增长率,等等。
2.当事人对内外客户的影响。一家公司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对此调查
——神秘顾客暗访、
电话调查、室内调查、顾客来电监听等
——但是,关注点是相同的:顾客所受服务的质量。
3.最后,当事人对周围员工的影响。同样,一家公司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对此调查
——评
估每个员工各种表现的
360度调查、员工民意调查、经理的定性评估等
——但无论选择什么体
系,关键在于要求每个人对自己给公司文化带来的影响负责。
然而,组织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改进一个人在这些领域的表现呢?在这个问题上,共识消
失了。从概念上讲,所谓
“绩效管理
”可以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派别。两派都认为,员工不仅至
关重要,而且充满潜力。但是,只有一派能够营造有利于发掘员工潜力的环境,并创造以每个
员工的优势为基础的工作场所。不幸的是,基于优势的一派目前属于极少数。
比较强大的主流派是那些硬性规定业绩程序的组织。如果业绩是一个人通往某种结果的旅
程,那么这些组织所关注的就是旅程的步骤。他们创造性地规定旅程的细节,并在此基础上,
试图教每个员工沿着同一条路径前进。
这些要求员工亦步亦趋的组织有许多共同特征,如要求员工严格照章办事,过分依赖于程
序再造等。但是,他们当前最鲜明的标记也许是对管理
“达标能力
”的痴迷。为了改进每个经理
对企业文化的影响,这些组织确立了一系列的理想行为或
“达标能力
”(如:
“恰当施展幽默
”、“接
受变革
”或“进行战略思维
”),然后花大量时间和经费教每个经理获得这些能力。在这些组织中,
由于风格培训是重点,而实际业绩评估只是附带进行,所以最受关注的问题是:
“既然我们下大
力培养
‘达标能力
’,我们如何评估人们是否在增强这些能力呢?
〃
对基于优势的少数派而言,这个问题是毫无意义的。这类组织所关注的不是旅程的步骤,
而是它的终点
——也就是说,用正确方法来评估每个人在这三个关键领域的绩效。因此,这些
组织的培训工作旨在帮助员工寻找各自实现既定目标的途径。他们不会绞尽脑汁去评估这种培
训的效能,而是首先确定正确的结果指标,然后组织培训来推动这些指标。如果指标上升,培
训就是有效的,否则,培训就无效。
关注步骤的主流派也会对某些业绩结果进行评估(尤其是经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