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骂:“君前多言,罪有应得!”一边大骂,一边叭叭地打了李乐两记耳光,当即把封条打破了。
由于这个人是帮助皇帝责骂李乐,皇帝当然不好怪罪他。其实此人是李乐的学生,在这关键时刻,他换个角色,“曲”意逢迎,巧妙地救下了自己的老师。如果他不顾情势和身份犯颜“直”谏,非但救不了老师,恐怕自己也被连累。可见身份要变得妙,不守不行,死守也不行。
处世避免过激和片面性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中庸》
儒家提倡中庸之道,就是要提倡以诚、以宽、以礼待人;不偏听偏信,也不搞放弃原则,而要以社会的利益为重,高瞻远瞩地、全面地观察和处理问题。
松下幸之助在其《关于中庸之道》一文中说,中庸之道的真谛是:“不为拘泥,不为偏激,寻求适度、适当”;中庸之道“不是模棱两可,而是真理之道,中正之道”。他呼吁:“但愿真正的中庸之道能普遍实践于整个社会生活中”。
宋代大儒朱熹说:“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另一位宋代大儒程颢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之道为何受到人们的推崇?我觉得,这是由于它反映了一种合情合理的精神,按中国儒家的看法,就是它能“致中和”,达到中正和平,而“使无事不达于和谐的境界”。
历史经验证明,实施中庸之道,避免过激和片面性,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和问题的正确处理,而搞“反中庸”,“矫枉必须过正”那一套,则会给社会、给个人带来非常不利的后果。不过,要真正实施中庸之道,也并非容易事,它非经过人们的共同努力不可。
照中国传统说法,讲中庸之道的人,在处理一般人际关系中,应该要讲厚道,要具有不计较个人得失恩怨的广阔胸怀,能够容纳各种不同意见,团结甚至是反对自己的人,一起把事情办好。讲中庸之道的人,在处理问题时,总要注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然后经过分析研究,作出正确的处理。因而讲中庸,也是讲民主,反对搞“一言堂”。
讲中庸,不是搞折衷,放弃原则。因为中庸之道即是“正道”、“定理”,也就是原则。讲正道、讲定理、讲原则,就是要辨黑白,论是非。不能把事物的各方面“折衷”起来,超然于是非之外,混迹于黑白之间。
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在文化、知识方面,有惊人的进步。但在另一方面,因为民族之间、国家之间互相冲突对立,许多人遭到惨死。其实任何人都祈望能和睦相处,互相协助,过和平幸福的生活;也知道在世界各地发生的争斗都是不对的,却仍不惜互相残杀、互相仇视。
原因是什么呢?是大家在根本上都没有养成明确的人类观。人类实际应有的状态都被遗忘,才会发生互相屠杀的惨剧。中庸之道之所以被先哲们提倡,因为人性有容易偏离正轨、过犹不及的倾向。儒家灌输给大家的观念,都是以家、社会、国家的大义为重,自己的事才是次要的。有些人刚好相反,都是要先考虑自己的事。儒家之所以教人无视个人,可能是为了要有效活用个人的价值,才会更爱国家、爱社会、爱家庭。由此演变到牺牲个人,才是美德。这种看法或许有点极端,但若是只爱自己,别的事我就不管,也是一种偏差。
既然自己那么尊贵,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就得保持美好的环境,不然,就等于没有爱自己。以此为出发点,才会产生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公司、爱大家的社会精神来。所以,自爱的精神,是与爱公司、爱国家的精神相通的,任何一方都不可以偏颇。保持这种精神方面的平衡,我们现在也到了一个重要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时期。
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系不是要伤害,不是要否定,而是要互相尊重,共同提高。我们对此要多加深思,要好好地把握人的本性,不为拘泥不为偏执,寻求适度、适当的境界,这才是重要的。这也就是中庸之道的真谛。所以,真正的中庸之道,不是那种两者相加除以二的办法,而是以人性为主体,一面正确追求事物的本质,一面寻求前进的方法。
今日社会上许多事情,都有偏向一方的倾向,所以,一提中庸之道,便有模棱两可之感,其实,这里所说的“中庸之道”,是平衡智慧、中正之道,我们应给予更高的评价才是。这样,社会国家就会变得更好,更有效率。
但愿真正的中庸之道,能普遍实践于整个社会生活中。智者都会认为,精神与物质是人类生活的一体两面,偏废其一,都不能达到真正的繁荣。
不要随便轻视别人的价值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论语》
“异”就是特别的,“端”就是另外一头。“异端”是走极端偏向的路线,不走中道的。有种人为人处世不但不走中道,而且还标新立异,经常冒出伤害他人的怪异的思想。
异端邪说不容于正,它蛊惑人心,只有对它进行批判,使它不能滋生蔓延,自然就不会成为祸害。
然而,得分清什么是异端邪说,整齐划一的观念也是有害的,失之中庸的。在古代社会中,从事与统治者思想格格不入的学术研究,往往遭殃。但是历史证明,从事于异端研究的人,恰恰是那些最能独立思考、最有独立见解的人。
在历史的长河中,好多当时认为是“异端邪说”的,后来经过检验,恰恰原是合乎科学的精粹之说。伽利略、哥白尼就是最好的例证。历史最终是公正的,他们终于被昭雪。
儒家的教育主要是礼教,不赞成在尧舜之道以外去寻找学问,所以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己。”他提出“异端”的概念,用以与仁礼之道相区别,认为钻研异端邪说,必有祸害。由此可知,孔子虽然主张文化包容,但不等于无所不包,他有自己的是非标准,这本来无可厚非。可是如果把礼教作为惟一的是非标准,而拒绝其他的学说,便有可能通向文化专制的道路。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是反中庸的,也不利于为人处世。不轻视别人存在的价值,或者“我反对他的观点,但我不反对他本人”,才是一种积极的处世。
1991年11月3日夜,美国大选揭晓。当选总统克林顿在竞选总部前他的支持者们的聚会上发表即席演说,先是言辞恳切地感谢昨天还在互相唇枪舌剑、猛烈攻击的主要政敌现任总统布什,感谢布什从一名战士到一位总统期间为美国做出的出色服务,并呼吁布什和另一位对手佩罗及其支持者与他团结合作,在他未来4年,在全面振兴美国的大变革中继续忠诚地服务于祖国。
而远在异地的布什则打电话祝贺克林顿成功地完成了一“强有力的竞选”,他还调侃地告诫克林顿:“白宫是个累人的地方。”并保证他本人和白宫各级人士将全力以赴地与克林顿的班子合作,顺利完成交接工作。
人们在一起共事时,方法不同,观点不同,但只要采取合作态度,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关照,是最容易产生感情认同的。特别是在困难环境中,彼此相依为命、共度难关、情谊深厚,可能终生难忘,交情将更为牢固。
表现出很有志向的样子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
士人立志于仁义之道,却对粗糙的衣食引以为耻,就无价值和他谈论了。也就是说既然“志于道”,而仍然在乎吃穿,就难免成为假道学了。但是,做到了超越富贵的诱惑,甘守清贫,对于“志于道”的人来说是应该做到的,不值得自以为了不起。
春秋时代,研究儒家学说致力于品质修养的人不一定就能得到高官厚禄,对此,有些读书人就会不安起来。所以,孔子认为,鄙视穷困生活的人,他们是没有多大的志向,这种人只是斤斤计较于个人生活的吃穿等琐事。因此,根本就不必与他们去谈什么道的问题。
富贵功名是人们都想要的东西,但是如何得到,社会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