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懂厚黑学的第一本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初三到达曾国藩老家荷叶塘,曾国藩抓住机会,初七就带人离开了家乡。
这次博弈的结果,是双方各退了一步。曾国藩在没有得到实权的情况下出征了,很听话;咸丰帝也在两年后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加兵部尚书衔。从此,曾国藩有了地方行政权。
2。 知人之明
1853年(咸丰三年)2月,太平军从武汉顺江东下,攻占安徽省城,杀死安徽巡抚。这时,在京城当翰林院编修的李鸿章听说家乡省城被太平军攻占,“感念桑梓之祸”赶回家参与兴办团练。但他一介书生,无权无兵无饷,结果一事无成。1859年初,李鸿章在他哥哥李翰章的引荐下入曾国藩幕,经过几年戎马历练的李鸿章显示出过人的办事能力,深得老师的器重。
1860年9月,皖南道员李次青丢失徽州府,心中万分内疚,想向曾国藩负荆请罪,又怕昔日同窗不容他,便托李鸿章去试探一下。
李鸿章于是带着众位幕僚去见曾国藩,大家都认为李次青丢失徽州府情有可原,请曾国藩这次宽恕了他,给他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曾国藩一听,果然火冒三丈,反而叫李鸿章去问问李次青,是不是还记得他自己亲手立下的军令状。
李鸿章虽然是曾国藩的学生,但也是近四十岁的人了,而且是朝廷任命的四品大员,多次帮曾国藩渡过难关,在诸位同僚中的地位也非同寻常,如今被曾国藩这样痛骂,心里很是委屈,脸上也有些挂不住,壮起胆子分辩说:“副将徐忠勾结长毛才是这次失守的主要原因,而且,李次青到徽州仅仅只有九天时间,真要追查责任,主要责任应该在张副宪身上。”
                  内王外圣曾国藩(2)
曾国藩反唇相讥:“张副宪守了六年徽州都没丢,他李次青一去就丢了,到底该怪谁?”
李鸿章和老师较劲儿,认为如果失城就该被参劾,那得先参鲍超,因为正是鲍提督先失了宁国府,才祸及徽州府的。
曾国藩解释道,鲍超丢了宁国府是有罪,但人家回头救了祁门又立下战功。而李次青丢失徽州二十多天,却一面不露,他到哪里去了?李次青一向会对对子,不知道现有人也作了一副对子骂他吗?
“士不可丧其元,君何以忘其度”,这副骂李次青的对联李鸿章当然早就听说过,但他却并不想就这样放弃,既然跟老师讲理讲不通,那就和他讲情好了,于是孤注一掷地说:“李次青从咸丰四年跟随曾国藩,六七年来战功累累,就是老师您也曾经多次对人说过,对他有‘三不忘’,现在要是如此计较他的一次过失,就不怕寒了湘勇将领们的心吗?”
如果说此前曾国藩对处理李次青还有些犹豫的话,李鸿章这样却如火上浇油一般,让曾国藩下定了决心:既然李鸿章都这样想,其他人肯定也这样想,那么,他要是不严厉处罚李次青,就一定有人觉得他顾念旧情、徇私枉法。于是,桌子一拍,叫道:“李次青不参,天理何在?国法何在?”
李鸿章也生气了,直愣愣地对老师说:“恩师一定要参李次青,门生不敢拟稿。”
根据曾国藩的指示拟稿,原本是做幕僚分内的职责。李鸿章居然说出这样的话,曾国藩大出意料,强压着怒火,态度强硬地说:“不要你拟,我自己写。”
这句话的意思也很明白:我并非一定要依靠你,没有你,我照样能把事情搞定。
李鸿章无路可退,只得咬咬牙,说:“恩师既不需要门生,门生就告辞了。”
曾国藩冷冷地说:“请自便!”
李鸿章愤怒异常,对人说自己原认为曾国藩为豪杰之士,能容纳不同意见、各种人物,“今乃知非也”,当天夜里便离开了曾国藩。
曾国蕃大为恼火,认为李鸿章不明大义,不达事理,在自己困难时借故离去,慨叹“此君难与共患难”。但后来,经过胡林翼、沈葆桢等人的调和,曾国藩还是听从了李鸿章的建议离开祁门移师东流。
而李鸿章在离开曾国藩之后,过得也很不如意,于是也起了再回曾国藩幕的心思。所以,在曾国藩进攻安庆连获胜仗后,李鸿章便写信致贺。曾国藩知道学生回心转意了,也捐弃前嫌,写信邀请他回营,并派他回家乡组建淮军,驶援上海,稍后又上奏任李鸿章为江苏巡抚。从此师生二人心有灵犀,演绎了诸多官场双簧好戏。
1863年,李鸿章的淮军攻克苏州后,朝廷命令他率部前往南京增援正在攻打“天京”的曾国荃部。接到命令后,李鸿章一直以种种理由迁延不前,以致受到朝廷的严责。倒是曾国藩理解李鸿章的用心,为学生辩护说:“李鸿章平日任事最勇,进兵最速,此次会攻金陵,稍涉迟滞,盖绝无世俗避嫌之意,殆有让功之心,而不欲居其名。”其实,明眼人都知道,湘军已将“天京”团团围住,曾国荃独占全功之心切,不愿让他人分功。而曾国藩颇有为难之处,作为两江总督,他有责任命李鸿章速往,但如此一来又使胞弟大不满意。李鸿章体谅老师的难处,甘冒被朝廷责备的风险一再拖延——当然,李鸿章心里也明白得很,朝廷真的怪罪下来,老师一定会为他说话的。
                  内王外圣曾国藩(3)
李鸿章接替曾国藩做直隶总督、将要参与外交时,曾国藩问他有什么主意,他说:“门生也没有打什么主意,我想与洋人交涉,不管什么,我只同他打痞子腔。”曾国藩说:“痞子腔,我不懂得如何打法,你试打与我听听。”李鸿章知道曾对此非常不以为然,急忙说:“门生信口胡说,错了,还求老师指教。”曾国藩以手捋须,盯着李鸿章教训他说:“就是一个诚字。”
多年后,李鸿章和人谈起这件事情,还坦率地对人说:“我碰了这钉子,受了这一番教训,脸上着实下不去,然回心想想,我老师的话,实在有理,是颠扑不破的,我心中有了把握,急忙应曰:‘是!是!门生准奉老师训示办理。’后来办理交涉,不论英俄德法,我只捧着这个锦囊,用一个诚字同他相对,果然没有差错,且有很收大效的时候。古人谓一言可以终身行,真有此理,要不是我老师学问经济,如何能如此一语破的呢?”
“我老师文正公那真是大人先生,现在这些大人先生简直都是秕糠,我一扫而空之。”
“别人都晓得我前半部的功业是老师提挈的,似乎讲到洋务老师还不如我内行,不知我办一辈子外交,没有闹出乱子,都是我老师一言指示之力。”
李鸿章说这些话时,地位已经比曾国藩高很多了,但他谈起曾国藩来,仍一口一个“我老师”。
3。 谋国之忠
在曾国藩前期的军事生涯中,最令他没齿不忘的,是他在靖港战败准备自杀时左宗棠对他的恳切规劝。
曾国藩创建湘军早期,湖南官场原本是不容曾国藩的,只因见湘军初具规模,湖南官场才稍稍接纳,后来见曾国藩靖港之战如此惨败,便纷纷起来对他加以指责。即使是他平时的旧友故交,也纷纷离他而去,如郭嵩焘、刘菩、冯树堂等人,都可谓曾国藩平时披肝沥胆的朋友,但此时都或为避嫌疑、或托有事而远离曾国藩。湖南布政使徐有壬闻报后更是惊恐不已,彻夜不眠,第二天即会同按察使陶恩培一起给巡抚骆秉章发文,要求弹劾曾国藩,并解散湘军。
此时,唯有左宗棠前往劝说曾国藩。据左宗棠的《铜官感旧图序》载,左宗棠是在曾国藩返回长沙郊区的第二天早晨去见曾国藩的,“缒城而出,省公(指曾国藩)舟中,则气息仅属。责公事尚可为,速死非议,公瞑目不语”。
当时,因左宗棠任湖南巡抚幕宾,巡抚对他依畀甚重,所以湖南之政治、军事、财经大权左宗棠皆可作主。曾国藩出任湖南团练大臣,在许多地方都得到了左宗棠的帮助。首先,巡抚张亮基邀曾国藩训练湘勇,是得力于左宗棠的推荐。其次,曾国藩招募湘勇,所需经费大多由左宗棠帮助筹措,据左宗棠自己说,他在任巡抚幕宾期间,共为曾国藩的湘勇筹银近三百万两,只此一条,就足以令曾国藩对左宗棠感激不尽;再次,曾国藩与湖南官场的种种矛盾,常常赖左宗棠得以化解。
终其一生,曾国藩与左宗棠二人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从咸丰二年至咸丰十年,基本上是左宗棠关照曾国藩的时期;从咸丰十年至同治三年,大致为曾国藩关照左宗棠的时期;同治三年以后,则为两人互相隔绝的时期。
曾国藩与左宗棠的交往过程,最能体现曾国藩“谋国之忠”的为人处事之道。
靖港之败后,左宗棠的确有恩于曾国藩,但咸丰七年,曾国藩对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