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懂厚黑学的第一本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宗吾听了,摇着头说:“你这种主意就错了。你从前历任射洪、巫溪、荥经等县知事,我游踪所至,询之人民,你政声很好,以为你一定会在官场努力,干一番惊人事业。归而询知,退为庖师,自食其力,不禁大赞曰:‘真吾徒也。’特许入厚黑庙配享,不料你在干这个生活。须知,古今干这一类生活的人,车载斗量,有你插足之地吗?庖师是你特别专长,弃其所长而与人争胜负,何若乃尔!鄙人所长者厚黑学,故专读厚黑学,你所长者庖师,不如把所写十三经与夫《资治通鉴》等等,一火而焚之,撰一部食谱,倒还是不朽的盛业。”
黄敬临的一生很有些传奇色彩,不仅出身名门,还考取过清末秀才,曾在光禄寺供职,得四品顶戴,受到慈禧太后赏识,当了三年宫廷御厨后又到地方任县长。民国早期,他担任过射洪和巫山县长,但因生性洒脱,美食家声名在外,辞职回到成都之后,被聘为省立成都女子师范的烹饪课教师。正所谓一语惊醒梦中人,黄敬临听了李宗吾的这番话,茅塞顿开,放下笔说:“往所在成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充烹饪教师,曾分‘薰、蒸、烘、爆、烤、酱、酢、卤、糟’十门教授学生,今打算就此十门条分缕析,作为一种教科书。但滋事体大,苦无暇晷,奈何!”
李宗吾又提醒他说:“你又太拘了,何必一做就想做完善。我为你计,每日高兴时,任写一二段,以随笔体裁出之,积久成帙,有暇再把他分出门类,如不暇,既有底本,他日也有人替你整理。倘不及早写出,将来老病侵寻,虽欲写而力有不能,悔之何及?”
黄敬临深感李宗吾考虑得周到,于是开始着手写他的《食谱》。
1941年,日机频繁轰炸重庆,黄敬临的姑姑宴被迫停业。1942年,黄敬临病逝,终年68岁,蒋介石送了一副“无冕之王”的挽联——果然应了李宗吾那番话,最终成就他不朽盛业的,还是川菜宗师这个名号。
                  以防万一
李宗吾住在重庆的时候,一位姓王的朋友无意间对他说:“你先生谈话很有妙趣,我改天邀几个朋友来谈谈,把你的谈话笔记下来。”
这话把李宗吾吓了一大跳,让他不由得想起一段“天泉证道”的公案。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王阳明晚年教人的定本“四句教”,因为对“四句教”的理解不同,王阳明的高足王畿和钱德洪发生了争执,王畿认为“心体既是无善无恶,意亦是无善无恶,知亦是无善无恶,物亦是无善无恶。若说意有善有恶,毕竟心亦未是无善无恶”。钱德洪认为“心体原来无善无恶,今习染既久,觉心体上见有善恶在,为善去恶,正是复那本体功夫。若见得本体如此,只说无功夫可用,恐只是见耳”。两人互不相让,便相约去找王阳明,在王府旁边的天泉桥上向老师求教。
还好,当时王阳明还活着,这段公案好歹有个结果。要是像孔子那样,死后才有人通过回忆他的言行写成《论语》,谁又能辨别真假?
想到这些,李宗吾很为他的“厚黑学”担心:王朋友真的邀约几个人来,闲扯几句,回去就搞出一部厚黑教主语录来,成了后人研究李宗吾和厚黑学的依据,那可怎么得了?或者万一自己门下出了一个曾子,摹仿大学那种笔法,简简单单地靠回忆记录一些师生间早年的谈话,必然也会给研究厚黑学的后人平添麻烦,仔细想想,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于是,李宗吾赶紧仿照老子写《道德经》的办法,亲手把自己这些年说的话写下来,而且总是反反复复地解说,宁肯重复,也不肯简略,并取了个书名《厚黑丛话》。
把书写完,他意犹未尽,还警告后人,将来如有人说,“我亲闻厚黑教主如何说”,你们万不可听信。
                  厚黑学误我
世界上有那么多学问,为什么李宗吾只专注于厚黑学呢?很多人都不明白这其中的原因,李宗吾便告诉他们:他本来是孔子的信徒,见《礼记》上孔子说“儒有今人与居,古人与稽,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就嫌父亲取的名字不好,给自己改名世楷、字宗儒,以表达自己跟随孔子的决心。光绪癸卯年冬,四川高等学堂开学,他从自流井老家赶赴成都,和好友雷詟皆同路,每天步行百里。途中,两腿忙着,嘴里闲着,就上下五千年、东西南北中闲扯,少年心思,豪情万丈。雷詟皆有他的感想,就改字铁崖。李宗吾反思读过的经史,觉得破绽百出,思想也已经跳出了儒家的框框,便决定与其宗孔子,不如宗我自己。于是,改字宗吾,迈出了走向研究厚黑学的第一步。
李宗吾发表《厚黑学》的时候,想到王简恒对他的忠告:“这些话千万不要拿在口头说,更不要见诸文字。你尽管埋头照你发明的道理去做,包你能干出许多大事,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如果你说出去或者发表了,不但终身一事无成,还会有种种不利。”迟疑了许久,后来想到“学问淹贯经史,出入百家”的朱彝尊,一股豪气油然而生,断然决定:“英雄豪杰可以不当,这篇文字不能不发表。”
相传康熙微服私访,在梅会里,也就是现在的嘉兴王店,见着一位雅士袒胸躺在石头上,便走上前去问他在做什么,这位雅士回答说:“肚子里的书太多,而且闷得太久,害怕发霉,所以专门在这里晒晒。”这人就是清初大学问家朱彝尊。正是那一年,他入选博学鸿词科,授翰林检讨,编修《明史》。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鱼师、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朱彝尊因家贫入赘冯家时,姨妹才五岁。后来,在教小姨妹读书的过程中,两人情投意合,朱彝尊做四百句长诗《风怀诗》以记此情,打算收进他二十本共八十卷的《曝书亭集》。他的道学朋友劝他注重清仪,不要把这不三不四的长短句放到集子里去。可是朱彝尊不肯,他说:“吾宁不食两庑豚,不删风怀二百韵!”意思是我老人家宁愿放着大好的猪肉不吃,也不删掉这些诗。
朱彝尊因为一定要收录《风怀诗》而留下了真性情的美名,而李宗吾却从此断送了当英雄豪杰的大好前程。这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自从发明了厚黑学,便着魔一般埋头其间,又相继发明了“求官六字真言”、“做官六字真言”及“办事二妙法”,一层一层地揭掉了大人老爷们几千年来用以糊弄百姓的“鬼脸壳”,用现在的话来说,属于对官场潜规则的“深度爆料”。
朋友们眼见着他像是变了一个人,诧异得很。他自己也深感莫名其妙,暗想:假使我不讲厚黑学,我的世界或许不像现在这个样子,不知是厚黑学误我,还是我误厚黑学?
若干年后,有一个名为吴冠中的大画家也在自己功成名就时叹息:不知是丹青负我,还是我负丹青。
看来,没有对某个领域的痴迷,就不会在这个领域有建树;而一旦在某个领域有建树了,又难免会回头审视自己走过的路——人生原本有千万种可能,但最终属于自己的却只有一个结果。
                  研习厚黑学的最大好处
四川民间有一个传说,人的脖子上都有一条刀路,这条刀路一般人是看不见的,只有极少数人会看,那就是专事砍头的刽子手。刽子手有职业病,闲来无事,和人坐着聊天就会留心看人家脖子上的刀路;不闲了开始工作,也就是要杀人了,只需要看准刀路砍过去,一刀就能把人犯的脑壳削下来。
李宗吾最初研究厚黑学的时候,也常常用刽子手看刀路的方法,把往来的朋友作为实验品,分析来分析去,既有发现,也有验证。在他的眼里,熙熙攘攘的往来人,没有谁跳得出厚黑的框框,他还鼓励大家都像他一样,学会享受这个乐趣,而且坚信,这样做的收获绝不亚于读四书五经、二十五史。
有时候,遇到对方班门弄斧,在他面前大谈厚黑,他便睁大眼睛看着对方,一言不发地听着,任对方讲个尽兴。对方讲到最后,自己不好意思起来,红着脸对李宗吾说:“不瞒你先生,当学生的实在没法了,只有在老师名下行使点厚黑学。”
李宗吾反而安慰他:“可以!可以!我成全你就是了!”
老话说“对行不对货”,奸商最会欺骗人,但在同行面前却绝对不会卖假货。李宗吾之所以苦口婆心地劝人研究厚黑学,目的就是要让大家都变成内行。这样一来,就算是有人在你面前耍点厚黑的把戏,大家也都心知肚明,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