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车上,假若车子到站,您需要从车厢中部向车门移动,而拥挤的人群又使您
动弹不得,您需要别人给您让一条道,这里有不同的话语形式可以选择:
A 栏:①请您让一下。
②让一下,好吗?
③对不起,让我过去好吗?
④您下车吗?(对方摇头)请您让我下去好吗?
B 栏:①请你让开!
②让开让开!
③让让让!
④你给我让开!
两相比较,不难看出,A 栏的话语亲切温和,效果较好;B 栏的话语粗暴
无礼,使人反感。这是因为:
①A 栏的话语多有诸如“您”“请”“对不起”等礼貌用语。B 栏第1
句虽然也有“请”字,不过已经变了味儿。
②A 栏的话语多以“询问”代替请求,充满了商量的语气。B 栏的话语“喝
斥”他人,带有“强迫性”。
③A 栏的话语语气舒缓,第①②句中的“一下”表示时间的短暂;第③
④句以“致歉”和“询问”起始,充分表达了对别人的尊重,同时也让对方
有一个心理上的准备。B 栏的话语语气强硬急促,不留任何余地;其中第①
句虽有“请”字,但其后的“让开”使得这个“请”字徒有形式,其中的礼
貌含义已被扫荡一空,甚至还含有“威胁”意味。至于“你给我。。”这样
的句式,语气上突出自我,使对方处于从属的地位,其盛气凌人,不待而言。
在言语文际中,语气的误区并不少见。兹举几例:
误区之一:轻狂——“胡子都一大把了!”
A 君向同事B 君介绍自己的外甥:“他是XX 大学物理系的研究生,今年
才21 岁。”B 君赞叹道:“真是年轻有为啊!”A 君的外甥有些不好意地说:
“哪里还年轻!胡子都一大把了!”客观地讲,他并无意“卖老”,只是想
用轻松、夸张而又形象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成人意识”,但言不从心,话语
一时选择不当,致使语气上夸张失控。
误区之二:冷漠——“你爱画不画!”
张君在车间黑板报上画装饰图案,看见李君从身边走过,便随口问道:
“你看这里再加一道花边,是不是好看一些?”“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他希望李君分享创作的喜悦。但李君却不以为然地说:“你爱画不画!”显
得事不关己,漠不关心,张君犹如被兜头浇了一勺凉水,不免悻悻不快。
误区之三:鄙夷——“你得了吧!”
有人在交谈中每当遇见不同意见,总爱以“你得了吧”来结束谈话。殊
不知这类话语隐含的意思是:你懂什么!你胡说什么!你算老几!你站一边
儿去吧!”等等。在某研究所小张的口中,“你得了吧”几乎成了口头禅。
尽管他乐于助人,工作努力,可还是把单位里的同事几乎都得罪光了。
误区之四:夸大——“你总是这样。。”
办事员小王在某件事上处理得不够妥善,受到科长的责难:“你总是这
样马马虎虎!”甚至是:“你总是这样不负责任!”把偶尔的失误放大为“总
是”,很可能使得对方失去干劲,无法振作起来。类似的语气还表现在“又”
上。李晓的小说《关于行规的闲话》中有这样一例:
她走近我,两眼睁得育乒乓球大,兰花指头象小手枪似地顶上我脑门。
“喂,你们厂长到底来不来,大概你又是在骗我吧。”
“大杨说厂长一定来。我怎么骗你啦,而且还是‘又’,这让邻居们听
去了,会把我想成什么人?”
误区之五:嘲讽——“你不是蛮能干的吗?”
陈某主动帮助吴某修理自行车,忙了半天没修好,正在着急,吴某却在
一旁冷言笑道:“你不是蛮能干的吗?”听了此话,陈某心理很不是滋味,
“你不是蛮能干的吗”这个反问句所包含的意思是:“你既然主动帮助别人
修车,你就应该有把握修好,但结果却不能修好,你纯粹是充能。”这就难
怪陈某心里老大的不高兴了。
恰切的语气使您的言语得体,彬彬有礼,语气的误区却阻碍人际感情的
交流与融洽,这是我们不可不注意的。
(杨锡彭)
语音引起的交际障碍
不知道读者诸君是否有这样的体会:在你与人交往中,由于使用了同意
无关或完全相反的词,使你的交往对象产生误解或故意误解,使你的交际行
为归于失败。我有过这方面的经验,也耳闻目睹了一些这样的事例。
去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我在长春火车站前乘坐53 路有轨电车去办事,与
我并肩上车的是一位农村老汉,他上车后就急急忙忙挤到乘务员跟前问:“这
趟车可是去百货大楼吗?”乘务员回答:“这趟车去红旗街,去百货大楼须
乘坐6 路公共汽车。”老汉接着问:“6 路可有乌龟吗?”一位穿着时髦的
小伙子故意曲解老汉的话说:“6 路只有乘客、乘务员和司机,没有乌龟。”
车厢内一阵哄堂大笑。老汉急忙辩解说:“我说的‘乌龟’不是王八,是‘乌
龟’电车,我这么大的岁数,怎么能那么缺德去骂人呢?”
其实老汉的说法,车上的人是都能够理解得了的。在长春火车站前,除
6 路公共汽车外,尚有62 路无轨电车路过百货大楼。老汉所说的“乌龟”的
发音相近,老汉把“无轨”说成了“乌龟”,才让那个时髦青年钻了空子,
来取笑老汉。
在社会生活中,也有以同音词造成交际障碍取巧的。比如:流传很广的
白菜萝卜问题就是一例。有位先生为了惩治一些自以为聪明,不努力学习的
学生,就给这些学生出了一道数学题:一斤白菜二分钱,一斤萝卜多少钱?
学生们怎么也想不出来一斤萝卜多少钱,后来先生告诉学生,一斤萝卜一百
钱。在这里,先生利用货币总称“钱”和计量单位“钱”同音造成交际障碍
为难学生,让学生受到教益。
在社会生活中也有以同音词造成交际障碍施行报复的。在一个偏远的小
村,只有一个理发师,有一次,一个和这个理发师闹过不愉快的人去他那里
理发。他说:“咱们要有言在先,你说好了哪些地方剃,哪些地方不剃,我
再给你理,否则理完了你挑三拣四,我可受不了。”那个去理发的人说:“很
简单,有毛就剃,眉毛不剃。”于是理发师就把他的头发、胡子、眉毛都剃
了个溜溜光。那个会理发的人指责理发师:“你为什么把我的眉毛都剃下去
了?”理发师说:“我是遵照你的指示剃的,你说过有毛就剃,‘没(眉)’
毛不剃,所以我把你有毛的地方都剃了。”在这里理发师利用“眉毛”和“没
毛”同音,制造交际障碍,对来理发的人施行了报复。
在社会生活中,还有因同音出现的交际障碍,弄得东奔西跑,笑话百出
的。比如:以前,有一家人,老父和儿子在外地做生意。他们忙不过来,就
雇了一个帮手。一天,老父写了封信寄给留在家里的老伴和儿媳妇。婆媳俩
都不识字,赶紧请一位邻居念信。那人看了看信,就说:“生意倒还不错,
只不过死了一个人。”婆媳俩一听,不知是死了老头子还是死了小伙子,就
痛哭起来。同村另一个人正准备去外地,听到哭声,就问一个小孩,“他家
里人为什么哭?”那小孩信口答到:“他家死了一个人。”这人也没细打听,
就离开了村子。他赶了几天路,碰巧遇上了做生意的爷俩,连忙说:“你们
还不快回家!你家死了一个人。”爷俩放下生意,连夜往家赶。再说家里,
老母怕儿媳妇哭坏了身子,就劝她回娘家去了。爷俩往回走了几天,路过亲
家村头时,儿子让老父先回家,自己到岳父家看看。他一进岳父家,见到媳
妇的眼睛都哭红了。儿子心里一阵难过,就“妈呀!妈呀!”地大哭起来。
媳妇见到丈夫就“爹呀!爹呀!”地大哭起来。老头赶回家,看见老伴睡在
床上,脸上还有泪痕,就“儿媳呀!儿媳呀”地哭起来。老太婆见只有老头
子一个人回来,就“儿呀!儿呀!”地哭起来。老头子吃惊地问:“这是怎
么回事?”老太婆说:“你们来信不是说死了一个人吗?”老头子气得大骂:
“是谁念的信?这样诅咒我们!”他把念信人找来当众对质。念信人让他们
拿出信来,指着信给众人看,只见上面写着:“。。生意兴隆,人手不足,
故了一人。。”信中把“雇”字写成了“故”字,念信人当然没错。老头子
看了信也无话可说。只因为“故”、“雇”同音,错用了,出现了交际障碍,
闹得笑话百出。
汉语同音词汇特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