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个人的呐喊-朱正-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种“思无邪”的理论给创作造成的巨大损害:“然厥后文章,乃果辗转不逾此界。其祝颂主人,悦媚豪右之作,可无俟言。即或心应虫鸟,情感林泉,发为韵语,亦多拘于无形之囹圄,不能舒两间之真美;否则悲慨世事,感怀前贤,可有可无之作,聊行于世。倘其嗫嚅之中,偶涉眷爱,而儒服之士,即交口非之。况言之至反常俗者乎?”因此,结果就是,“试稽自有文字以至今日,凡诗宗词客,能宣彼妙音,传其灵觉,以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理者,果几何人?上下求索,几无有矣。”

在这篇论文里,鲁迅提出了一个“文章(文学)不用之用”的思想。当时不是有人认为文学没有什么用处吗?鲁迅回答了这个意见:是的,说到文学,“故其为效,益智不如史乘,诫人不如格言,致富不如工商,弋功名不如卒业之券。”可是人的活动和需求是多方面的:“盖缘人在两间,必有时自觉以勤劬,有时丧我而惝恍,时必致力于善生,时必并忘其善生之事而入于醇乐,时或活动于现实之区,时或神驰于理想之域;苟致力于其偏,是谓之不具足。严冬永留,春气不至,生其躯壳,死其精魂,其人虽生,而人生之道失矣。文章不用之用,其在斯乎?”他的结论就是:“涵养人之神思,即文章之职与用也。”正是因为认识到文学在影响人的精神方面的作用,他才决心以文学为毕生的事业。

文章的结尾部分联系到了当时中国的现实,指出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长期不与外国交往,严重阻碍了中国的进步。“顾使往昔以来,不事闭关,能与世界大势相接,思想为作,日趣于新,则今日方卓立宇内,无所愧逊于他邦,荣光俨然,可无苍黄变革之事,又从可知尔。”这种闭关政策的得失,文章说:

得者以文化不受影响于异邦,自具特异之光采,近虽中衰,亦世希有。失者则以孤立自是,不遇校仇,终至堕落而之实利;为时既久,精神沦亡,逮蒙新力一击,即砉然冰泮,莫有起而与之抗。加以旧染既深,辄以习惯之目光,观察一切,凡所然否,谬解为多,此所以呼维新既二十年,而新声迄不起于中国也。




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3)




文章表示了对于当时一些维新志士的不满:

众皆曰维新,此即自白其历来罪恶之声也,犹云改悔焉尔。顾既维新矣,而希望亦与偕始,吾人所待,则有介绍新文化之士人。特十馀年来,介绍无已,而究其所携将以来归者;乃又舍治饼饵守囹圄之术而外,无他有也。则中国尔后,且永续其萧条,而第二维新之声,亦将再举,盖可准前事而无疑者矣。

鲁迅深刻地看到了:要维新就得有人来介绍新文化。如果没有人来做这项工作,只是到外国去学回一些食品加工、监狱管理等等办法,那么你就等待着第二次的维新吧。面对着这样一种现实,鲁迅表示了他的期望:

今索诸中国,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

有作至诚之声,致吾人于善美刚健者乎?

有作温煦之声,援吾人出于荒寒者乎?

与其说是期望,还不如说是决心吧。鲁迅是决心要求自己成为一个这样的思想界之战士了。

《摩罗诗力说》这篇论文不仅反映了当时鲁迅已经有了丰富的文学知识,同时还表明了他“为人生”的文学主张。他的文学活动,他对外国文学的研究和介绍,都是和他忧时报国之心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在《河南》月刊第五号(1908年6月出版)上,鲁迅发表了《科学史教篇》一文。文章概要地介绍了欧洲科学发展的历史,阐述了科学进步在改造自然和推动社会发展方面所起的伟大作用,同时批评了中国那些“死抱国粹之士”,他们认为“近世学说,无不本之古人,一切新声,胥为绍术”,“今之学术艺文,皆我数千载前所已具”。这些人不承认世间万事万物都在进化,认为中国的文化传统完美无缺。他们反对进行改革。然而这篇的主旨还不是批评这些抱残守缺的人,而是指出当时“新党”的不足和偏颇。

文章指出:这些“新党”的最大弱点就是舍本逐末:“故震他国之强大,栗然自危,兴业振兵之说,日腾于口者,外状故若成然觉矣,按其实则仅眩于当前之物,而未得其真谛。”鲁迅断言,这样的向外国学习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惟若眩至显之实利,摹至肤之方术,则准史乘所垂,当反本心而获恶果,可决论而已。”应该怎样办呢?这篇文章指出:“进步有序,曼衍有源,虑举国惟枝叶之求,而无一二士寻其本,则有源者日长,逐末者仍立拨耳。居今之世,不与古同,尊实利可,摹方术亦可,而有不为大潮所漂泛,屹然当横流,如古贤人,能播将来之佳果于今兹,移有根之福祉于宗国者,亦不能不要求于社会,且亦当为社会要求者矣。”

具体到自然科学方面,鲁迅提出了应该重视基础理论科学研究的意见。文章里举出了历史上的许多事例证明,尽管基础理论科学的进展,很可能在很长时间里人们并不知道它有什么实用价值,但是归根到底,它必定会在推动科学进步中发挥作用。例如牛顿在力学方面的发现,笛卡儿对数学的贡献,在长时期里只是人们的一笔精神财富,而“国之安舒,生之乐易,未能获也”。“至十八世纪中叶,英法德意诸国科学之士辈出,质学生学地学之进步,灿然可观,惟所以福社会者若何,则论者尚难于置对。迨酝酿既久,实益乃昭,当同世纪末叶,其效忽大著,举工业之械具资材,植物之滋殖繁养,动物之畜牧改良,无不蒙科学之泽”。鲁迅能够这样强调提出基础理论科学的重要性,不但大大走在当时进步思想界的前面,就是对于后人发展科学事业也是富有启发的。

在这篇介绍自然科学历史的论文中,鲁迅还提出了“当防社会入于偏”这个问题。他认为,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不仅是牛顿、波义耳、康德、达尔文这样的学者和科学家,同样也需要莎士比亚这样的诗人、拉斐尔这样的画家、贝多芬这样的音乐家和卡莱尔这样的历史学家。

在《河南》月刊第七号(1908年8月出版)上,鲁迅发表了论文《文化偏至论》和他翻译的《裴彖飞诗论》。




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4)




同《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一样,《文化偏至论》也批评了当时的新派人物,指出他们“翻然思变,言非同西文之理弗道,事非合西方之述弗行”;但是他们中的许多人是“近不知中国之情,远复不察欧美之实,以所拾尘芥,罗列人前,谓钩爪锯牙,为国家首事,又引文明之语,用以自文”。其中有的人甚至是借新招牌以谋私利,他们“志行污下,将借新文明之名,以大遂其私欲”。概括地说,鲁迅认为,“今所谓识时之彦,为按其实,则多数常为盲子,宝赤菽以为玄珠,少数乃为巨奸,垂微饵以冀鲸鲵。”

鲁迅在批评这些人物的同时,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诚若为今立计,所当稽求既往,相度方来,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他认为,19世纪的欧洲文明有两大流弊,其一是“凡社会政治经济上一切权利,义必悉公诸众人,而风俗习惯道德宗教趣味好尚言语及其他为作,俱欲去上下贤不肖之闲,以大归乎无差别。同是者是,独是者非,以多数临天下而暴独特者”。这就是说,个人被“众数”所抹煞了。另一个流弊是,“诸凡事物,无不质化,灵明日以亏蚀,旨趣流于平庸,人惟客观之物质世界是趋,而主观之内面精神,乃舍置不之一省。重其外,放其内,取其质,遗其神,林林众生,物欲来蔽,社会憔悴,进步以停,于是一切诈伪罪恶,蔑弗乘之而萌,使性灵之兴,愈益就于黯淡:十九世纪文明一面之通弊,盖如此矣”。这就是说,主观精神被物质生活蒙蔽了。鲁迅希望,“二十世纪之文明,当必沉邃庄严,至与十九世纪之文明异趣”。

20世纪新文明的代表人物是谁呢?当时鲁迅认为,首先是几年前去世的德国哲学家尼采,当然也包括他的前驱叔本华和施蒂纳这些人。谈到尼采的历史地位,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说:“尼采虽然是个教授,却是文艺性的哲学家,不算学院哲学家。他在本体论或认识论方面没创造任何新的专门理论;他的重要首先是在伦理学方面,其次是因为他是一个敏锐的历史批评家。”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