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信誉是不可以以金钱估量的
在企业所必备的经营发展条件中,信誉是最重要的。对于信誉就是生命这种说法,李嘉诚始终采取的是赞同的态度。他认为,“信誉是不可以金钱估量的,是生存和发展的法宝”。而通过数十年的企业经营实践,李嘉诚对此笃信不移。
想当年,长江公司的塑胶花牢牢占领了欧洲市场,营业额及利润成倍增长,到1958年,长江公司的营业额达1000多万港元、纯利100多万港元,李嘉诚因此赢得了“塑胶花大王”的称号。为了发展自己的塑胶事业,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将塑胶花产品进军北美,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美国和加拿大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消费水平极高,占世界消费总额的1/4强。在此之前,李嘉诚陆续承接过香港洋行销往北美的塑胶花订单,但这纯属小打小闹,远不是他所期望的。为此,李嘉诚主动出击,设计印制精美的产品广告画册,通过港府有关机构和民间商会了解北美各贸易公司地址,然后分寄出去。
没多久,果然有了反馈。北美一家大贸易商S公司,收到李嘉诚寄去的画册后,对长江公司的塑胶花彩照样品及报价颇为满意,决定派购货部经理前往香港,以便“选择样品,考察工厂,洽谈入货”。
李嘉诚收到来函,立即通过人工转接的越洋电话,与美方取得联系,表示“欢迎贵公司派员来港”。交谈中,对方简单询问香港塑胶业的大厂家,提出:若有时间,希望李先生陪同他们的人走访其他厂家。
这家公司是北美最大的生活用品贸易公司,销售网遍布美国和加拿大。机会千载难逢,但还不敢说机会非长江一家莫属。对方的意思已很明显,他们将会考察香港整个塑胶行业,或从中选一家作为合作伙伴,或同时与几家合作。
这又将是一次竞争,比信誉,比质量,比规模,斗智斗力,方能确定鹿死谁手。李嘉诚的目标,是使长江成为北美S公司在港的独家供应商。他自信产品质量是全港一流的,但论资金实力、生产规模,却不敢在本港同行业称老大。与欧洲批发商做交易,既是李嘉诚的胜利,也为他带来教训,有限的生产规模,险些使李嘉诚的希望落空。
给予李嘉诚的时间只有短暂的一周。李嘉诚召开公司高层会议,宣布了令人惊愕而振奋的计划:必须在一周之内,将塑胶花生产规模扩大到令外商满意的程度。
这一年,李嘉诚正在北角筹建一座工业大厦,原计划建成后,留两套标准厂房自用。现在,他必须另租别人的厂房应急。为了抢时间,他委托房产经纪商代租了一套占地约1万平方英尺的标准厂房。迁厂所涉资金,除自筹的部分,大部分是银行的大额贷款——他以筹建工业大厦的地产做抵押。
这是李嘉诚一生中最大最仓促的冒险。他孤注一掷,几乎是拿多年营建的营业来赌博。李嘉诚一生作风稳健,可这一次,他别无选择,要么彻底放弃,要么全力拼命。
无法想象一周之内形成新规模难度有多大。旧厂房的退租,可用设备的搬迁,购置新设备,新厂房的承租改建,设备安装调试,新聘工人的培训及上岗,工厂进入正常运行……都得在一周内完成,一道环节出问题,就有可能使整个计划前功尽弃。
李嘉诚和全体员工一起,奋斗了7昼夜,每天只有三四个小时的睡眠。李嘉诚紧张而不慌乱,哪组人该干什么,哪些工作由安装公司做,以及每一天的工作进度,全在日程安排表中标得清清楚楚。就这一点可见,李嘉诚的冒险并非草率行事。
就在外国公司购货部经理到达的那天,设备刚刚调试完毕,李嘉诚把全员上岗生产的事,交予副手负责,并亲自驾车去启德机场接客人。
李嘉诚已为外商在港岛希尔顿酒店预订了房间。在回程的路上,李嘉诚问外商:“是先住下休息,还是先去参观工厂?”外商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是先参观工厂。”
李嘉诚不得不调转车头,朝北角方向驶去。他心中忐忑不安,全员上岗生产,会不会出问题?汽车驶近工业大厦,李嘉诚停下车为外商开门,听到熟悉的机器声响以及塑胶气味,他的心才踏实下来。
外商在李嘉诚的带领下,参观了全部生产过程和样品陈列室,感到非常满意。从此,这家北美公司成了长江工业公司的大客户,每年来的订单都数以百万美元计。并且,通过这家公司,李嘉诚获得了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信任,日后与其发展为合作伙伴关系,进而为自己进军海外架起一座桥梁。
塑胶花为李嘉诚带来数千万港元的盈利,长江厂成为世界最大的塑胶花生产厂家,李嘉诚“塑胶花大王”的美名,不仅蜚声全港,还为世界的塑胶同行所侧目。
□ 富贵不忘乡亲
为富不仁是最易激起中国人愤怒的行为。中国曾有过悠久的“均贫富”的传统。“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古老意识,至今仍顽固地存在于不少人的心目中。这恐怕是今天的社会中还有那么多“红眼病”现象的原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解决温饱问题后奔小康的中国平民,或许能够容忍一个富豪阶层的崛起,“红眼病”或许只是少数人的不平衡的心理,而不至于成为威胁新富阶层的致命因素。但是,倘若为富不仁、为所欲为、作恶多端,其人必定要为此付出加倍的代价。这是不少商人至今仍不明白的一个道理。
一些老板以为,自己的万贯家财是自己挣来的,与别人毫不相干,自己愿意怎么花就怎么花,别人管不着。于是,他们可以豪赚、豪花、豪赌,真叫做挥金如土,似乎不这样就不能表现自己的价值。至于说到扶困济贫,赞助社会公益事业,帮衬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那是与他们无缘的,他们可以做到像铁公鸡一样一毛不拔。
应当说,当代中国老板能够脱颖而出,无论是在抗争命运方面,还是在掌握机缘方面,确实有着与众不同之处。但是,毫无疑问,中国当代老板阶层又是我们所处的时代的产儿。试想,如果没有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如果没有体制转轨时造成的大片肥沃的土壤,如果没有国家出于发展经济的需要而在所有制问题上采取的宽容政策,中国老板阶层作为一个早已被历史抛弃的社会现象,是不可能获得新生的。我们难道不应该感谢社会的恩赐?难道不应该对我们的社会尽一点义务?诚然,只要是正道所得,自己挣的钱自己花,别人当然不能干涉,也是合法的。但于情于理,是不是欠了点什么呢?所以,请商人谨记:不要“为富不仁”。
□ 不可专谋一己之私
所谓私心无人不有,但能够克制私心则实属不易。特别是在一个人的成功已经达到顶点的时候,谋一己之私,不过是举手之劳,但能以大众的利益为重,这样的境界恐怕也只有像李嘉诚这样的人才拥有。
20世纪80年代,漂泊海外40余年的李嘉诚,十分怀念自己的故乡,怀念自己呱呱落地的祖屋。在这块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上,盛开了许许多多美妙动人的传说,成长了许许多多领尽风骚的人杰地灵。正是这块土地、这些传奇,孕育了他五彩缤纷的梦想,充实着他玫瑰色的童年,丰满着他绿茵的少年时代。无论如何,李嘉诚都无法忘怀他儿时度过的欢乐时光、他所眷念的小书房,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嘉诚重修祖屋、恢复家园的心愿愈来愈强烈。1979年他筹建“群众公寓”时,家乡政府部门提出“优先安排其亲属入居”的建议,李嘉诚坚决反对,他在给家乡的信中说:
“本人深觉款项捐出,即属公有,不欲以一己之关系妨碍公平分配。”
在修复祖屋的问题上,李嘉诚小心谨慎的态度、以大局为重的处理方法无不再现出他的过人之处。
平心而论,极富爱心、孝心的李嘉诚,何尝不希望有一个优雅的居住环境,修复一座宽大舒适的祖屋,一则解决族人的居住问题,也能节省“群众公寓”之分配单位,更多地安排其他缺房户;二则聊表本人始终追念先祖之愿。
并且,家族内也有亲属提出原有祖屋面积过于窄小,族人居住多有不便,强调这样的祖屋既与李嘉诚今日在香港之显赫地位不相称,又无法更完美地纪念李氏先祖之功德,纷纷希望扩大祖屋原有的面积。
潮州市政府对李嘉诚祖屋的修复十分重视,积极配合与支持李嘉诚祖屋的扩建工作。
居住在面线巷的左邻右舍的乡亲们,在十分感激李嘉诚捐建“群众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