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几年没有发生了,现在却突然在江西死灰复燃了。
不仅如此,江西巡抚衙门还公然把一种债券塞给了军队,看见上面印着“大明战争债券”几个字,王晗真是欲哭无泪。上峰已经交代了,不但现在付不出银子,只能拿债卷充数,以后的一年里还要继续发这个当军饷,而且比例还可能会越来越大。只有等到邓名还了银子给巡抚衙门后,王晗才能用这个债券去找巡抚衙门要银子。
为了推卸责任,江西巡抚衙门还发了一封很卑鄙的公文给军队,里面宣称,查到有明军细作在江西境内推销一种“大明战争债券”的东西,听说下面有人贪污军饷去购买了敌国的这种债券,要求各营将领严查内部有无此事,然后据实上报——为了影响,这份报告也要秘密递交,不许闹得尽人皆知。
在巡抚衙门的威逼下,王晗已经按照上司的意图上报他军中绝无此事,他本人也对朝廷忠心耿耿,绝不会贪图一点利息(真的是很可怜、很可怜的一点啊)而做出这种丧心病狂的事来。现在巡抚衙门里保管着王晗的这个报告,要是他敢用手里的债券威胁上官,巡抚衙门立刻就能把黑锅扣在他头上,按照颠倒黑白、蒙蔽官府的罪名治罪。
巡抚衙门可以把债券当成银子强行摊派给王晗,可王晗又能摊派给谁?要是他发给手下然后被捅出去的话,巡抚衙门那边可是有他的保证书的,他只能含冤而死,然后做成个铁案。因此王晗不但要为手里的这些债券提心吊胆,满心盼望着一年后川军能还给巡抚衙门银子,好让巡抚衙门补偿自己,更得面对下面的官兵因为欠饷而发出的牢搔和抱怨。为了安抚手下,王晗甚至自己掏过两次腰包了。
“要是不一而再、再而三地拖欠军饷的话,刘吉或许也不会做出这种事来吧?”看着低头跪在下面的千总,王晗心里突然升出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起来吧,刚才你说的话,本将就当是做了一场梦,什么也不记得了……”
王晗给刘吉仔细地交代了一遍他该做的事,那就是他确实是被明军劫了,把东西都丢了,如果将来出了什么问题,今天晚上的事也是他刘吉一个人干出来的,王晗根本不晓得内情。
“谢谢大人,谢谢大人不杀之恩。”刘吉千恩万谢地出去了,他知道自己这条命保住了,而且还能正大光明地回家了。不过他知道孝敬游击的那份银子是不能少的。
“去吧。”
把刘吉送走后,王晗琢磨了一下,让亲兵把手下的其他几个千总都叫来,暗示他们每人都报一点损耗——这不仅仅是为了给自己多增加一点收入,还有一层目的是让大家都弄湿手,免得有人眼红去告密。
此番江西送来的是漕粮五十万石、白银一百五十万两,王晗手里大概掌握着五分之一,他打算报一个二十万两被劫的损失,一半用来安抚下属,剩下的一半除了自己那份,还需要打点一下此行的押送副将。
交代清楚任务后,王晗就让亲兵抬着五万两银子跟自己趁夜走一趟。
见到副将后,王晗就报告说明军违反了默契,袭击了他手下的一些漕船,当然这些袭击行动王晗都不是目击者,而是手下送来的报告。王晗深知漕银被夺罪责重大,所以趁夜来负荆请罪,希望副将看在他多年勤勤恳恳的份上,帮他说几句好话。T
王晗离开后,江西的漕运副将围着那箱银子转了好几圈。他见多识广,所以立刻就明白了,这哪里是什么说好话的好处费,只能是监守自盗的封口费。
“你这是狗胆包天啊!”副将在心里骂了一声。
刚才王晗一边请罪一边诉苦,因为军饷不足,所以士兵没有士气拼死保卫漕船。王晗还隐隐地提到,前些天副将让他认购战争债券的时候,他也没有二话,所以希望副将能够帮助他渡过这次的难关。
里边的潜台词副将完全听得明白,而且也引发了他的共鸣——都怪那可恶的战争债券,作为副将,他比手下的将领损失更大啊。
“布政使都买大明的战争债券了,我就不能替大明劫一次漕银吗?”副将哼了一声,终于下定了决心:“来人,去把各押送官都立刻喊来我这里。”
第七节 演变(下)
即使刨除各项减免,以及给吴三桂等三藩的拨给,今年还会有总计四百万石的漕粮和一千万两白银从扬州进入大运河,一路向北送往燕京。
自从成祖定都燕京以来,运河就是支撑王朝的大动脉,没有漕运的支持,北方的万里边防就根本无法维持,朝廷也无法运转。清廷入关以来的二十年的横征暴敛,让燕京的国库重新充盈起来,即使漕运一时断绝也不会像崇祯那样立刻咽气,不过同样会造成重创。漕运断绝一年甚至比十万军队被歼灭的伤害更大,不用很久,只要三到五年没有漕运,清廷对北方绿营就会失去控制,对蒙古的恩威并用政策也无法维持。
正因为漕运是如此的重要,让聚集在山东的杰书大军也有投鼠忌器之感;燕京朝廷也深感两难,既想出兵确保漕运安全,又因为没有长江水师而深恐弄巧成拙,最后同样选择暂且相信李国英的分析,希望利用邓名的贪念来形成默契。
和历次一样,林启龙在漕运开始前就从总督衙门所在地淮安赶到了大运河的起点扬州,他会亲自在扬州监督交接工作,办妥后他会带着漕运官兵全程护送漕运船队入京——设立这个总督的目的就是为了漕运保驾护航。抵达扬州后林起龙就可以看到驻扎在对岸镇江的邓名大军,也深知漕运是否通畅完全在于对方的一念之间。
期间林启龙已经几次收到蒋国柱的亲笔信,对方要他一定要帮忙向朝廷保证漕运的安全,以避免在淮扬、江南爆发大战。
“蒋国柱就是怕把他的地盘打烂。”今晚入睡前林启龙看了会书,虽然明军就近在眼前,但林启龙对完成漕运任务并不担心,他已经买了邓名的战争债券,蒋国柱的几次来信也说明江南和川军又达成新的协议了。不过林启龙并不因此感到多么庆幸或是开心,因为他赶到自己被困得越来越紧了,以前只是担心清廷一家,但现在头上却有了两个婆婆。
周培公此时也来到了扬州,他的剿邓大军还远远地呆在庐州府,见到林启龙后周培公也大谈遵守与邓名协议的重要姓,称这又是一项双赢的协议。对此林启龙表面上赞同,心里却是不以为然:“这是蒋国柱和邓名在双赢,和我无关。”
至于周培公极力推销的成立长江剿邓中队一事,林启龙也是没有什么意愿,因为这要花钱,花很多的钱。而林启龙没有府县的地盘,只有一条运河,他不愿意花钱帮别人养军队,更不用说漕运总督衙门作为最有钱的总督衙门势必还要承担最大比例的军费。
每年输入运河的银赋极为可观,但真正能抵达燕京的也就是一半而已,比如今年的一千万两白银,进入国库的绝对不会超过五百万两——实际燕京今年要求东南输送的正税也就是这么多。运河上有种目繁多的维修花销,有火耗、漂没,有漕工钱粮,有船只整修。而事关运河这条大动脉,无论明清朝廷都处处优容,只要能把朝廷要的那份银子送入燕京,设施维修所需一概好说;而漕工是不是需要安抚以保证工作效率,朝廷对漕运总督衙门也是相当信任,只要要求不过分断无不准之理。
除了维护费用的结余外,漕船也一贯夹带货物的,虽然从明朝开始就对漕船的大小有严格限制,但各省的漕船都越修越大,最后发展到运六百石粮的漕船实际装载能力是三千石以上,五分之四的载量都用来运货。这种庞大的漕船经常造成运河堵塞,而且如果不是实在走不了,运河也因为疏通经费被大量贪污克扣而非常搁浅的话,各省非得造出能和海船媲美的漕船不可来。
把守在扬州运河入口的河道官兵则雁过拔毛,不缴纳税费就是合格的漕船也别想进运河,而只要按规矩办事,一艘艘几千石的漕船都会被认为是合格的六百石漕船而得到放行。当然,特别过分的漕船即使付再多的好处费也别想过关,比如几年前湖广官兵就制造了一种类似砖头的漕船,为了多装货吃水极深还是大方脑袋,不但航速慢的如同蜗牛爬,而且一旦沉没还能完美地堵塞航道。这种漕船漕运总督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同意驶入运河的,朝廷固然在维护费、漕工工钱上很好说话,但要是不能按时完成漕运,总督大人可是要掉脑袋的。
各种收入加起来,不算下面官兵和各级衙门勒索到的财物,漕运总督衙门自己就可以拿到白银三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