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伐清-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有了这支马队后,邓名就可以开始培养自己的骑兵部队了,现在浙军中虽然也有一些缴获的军马和骑手,但并没有骑兵军官。

这批刚刚抵达的骑兵,邓名给了他们较高的军衔待遇。

邓名在湖广的时候就尝试推出军衔制度。作为一个美院的学生,他不知道军衔制有什么益处,因此李来亨询问这个制度的作用时,邓名说不出个所以然。但是既然从黑火药战争开始,越来越多的军队使用军衔制度,而且一直到核战争时代都没有取消,那么这种制度肯定经得起战场和时间的考验——邓名认为,自己此生大概不会看到超越核战争水平的战争模式了。

于是邓名把千总定为上尉军衔,其下再设中尉和少尉两级军衔;尉以下有士,授给各小队头目,和尉官一样,根据资格和从军年限,从上士到下士不等;至于兵丁,目前依旧是甲兵和辅兵的区别。被授予军衔的军官和士官还得到了特殊的饰物——金属的肩章。

对于军中这个改革,浙军士兵都感觉很新鲜,而无论是李来亨还是袁宗第,他们觉得这是邓名的个人兴趣——反正看起来也不会有害,那就由邓名去做吧。

这次抵达渝城后,袁宗第也曾问起过军衔制度一事,邓名解释说,有了肩章识别系统后,在战场上士兵就可以知道该服从谁的命令。

对此袁宗第口中称赞不已,心中却是完全不以为然。官兵常年呆在一起,难道还能互相不认识不成?几次简单的讨论后,袁宗第和李来亨得出同样的结论,这个制度完全是邓名心血来潮瞎折腾,反正制作那些肩章看起来也不太麻烦,不会消耗什么军事资源,袁宗第也不打算干涉。

除了这个莫名奇妙的制度外,袁宗第感觉邓名直属部队的其它方面还是不错的,除去已经赶赴成都的几千人以外,现在渝城城外还有邓名的八千甲士、一万六千辅兵。这两万四千人马相互之间还算友爱,没有一般军中战兵欺负辅兵的风气,至少是眼下还没有形成。装备不错,战兵身上的盔甲和手中的武器都是新任湖广总督张长庚给打造的。因为买家不好惹,所以张总督和周知府一直很重视武器的质量,把它当作头等重要的大事。

这支军队在湖北进行过一些攻城战,攻陷黄州等府县的经历让这些士兵拥有了基本的战场经历。不过袁宗第认为他们最大的问题是成军时间太短,彼此之间还不够默契、熟悉,而且军官的威信也没有建立起来——袁宗第觉得或许就是这个原因,使得邓名建立了那个没有实际用途的军衔制度。

……半空中的铜板急速旋转,向城垛上落下去,就在铜钱即将接触墙面的一瞬间,突然伸出一只手,将它猛地攥住。

李国英稳稳地把铜钱握在手中,一直望着江对面的双眼中,之前的犹豫之意几乎完全消失,脸上满是坚毅之色。

把铜钱握了足有五秒钟,直到最后一丝犹豫彻底退去,李国英猛然用力一挥手臂,手一松,让铜钱飞向远远的空中:“数万大军的生死,岂能由一个铜钱来决定!”

“来人啊。”李国英高声喝道。

马上就有卫士上前领命,李国英在这个标营卫士的耳边低声吩咐了几声。听明白命令后,标营卫士的脸上显出惊异之色,川陕总督迟迟等不到他应声,不耐烦地催促道:“还不速去?”

“喳。”几个标营卫士反应过来,一起向川陕总督打千行礼,从城头退下。他们到衙门取了总督的令箭,上马离渝城而去。

此时,有一些部将已经走到李国英的身后,向他提出趁此良机从渝城撤退的建议,但李国英一口回绝了他们:“本总督料定这是贼人的诱敌之计。”

李国英一边说着一边伸直手臂,指向南岸的山岭:“本官观此山,背后有杀气蒸腾,直冲霄汉,必是邓贼统帅大军在后面埋伏,只等我军放弃坚城。”

见到众将脸上纷纷露出疑色,李国英板起脸孔问道:“本总督戎马数十年,怎么,你们信不过本总督的望气之术么?”

看到部下们面有不甘地退下,李国英在心里叹了口气:“现在我可以凭借权威压他们一时,不过这终非长久之策。”

让将领们都返回各自的岗位统领军队后,李国英仍久久地站在城头凝视着对岸。

“邓名,我赌你根本没有派偏师出剑阁,现在没有,以后也不敢,因为你不知道我到底有没有在后方留下兵马;你确实猜到了我的后方空虚,可你也不敢赌,不敢用上万士兵的死活赌你猜得对,因为你根本没有这个本钱。我也有自信,我在渝城这里的部署没有失误,你带着几十、几百个人去成都我可能不知道,但绝不可能去了几万人我却毫无察觉。

关闭

“所以你想诈我出城。可我和你不一样,我背后是朝廷,朝廷富有天下,甲兵百万,你根本摸不清我的虚实,只要我在这里不露出破绽,你就无法知道陕西还能给保宁、广元派去多少兵马。就算你偷袭广元之心不死,但只要我表现得安如泰山,你就生不出这份试探的胆子来。”

李国英在心里默默想着,感觉他和邓名的对峙有点像《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空城计对付司马懿的时候。不过在他心里,当然他李国英毫无疑问是诸葛亮:“我表现得越镇定,邓名就越不敢冒险。我越是坚守渝城,就越能保护空虚的后路。”

现在李国英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振作渝城守军的军心士气,让部将们死心塌地和他一起坚守渝城。目送着自己的标营卫士策马出城,直奔上游而去后,李国英又转过头,望向南方:“平西王的援兵,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到啊?”

……李国英不知道他朝思暮想的援兵,此时才刚刚准备离开贵阳。

在吴三桂不断地挤兑下,赵良栋终于再也呆不下去了。他和张勇、王进宝一起向吴三桂保证离开后,平西王顿时又对赵良栋他们亲热起来,不但重新提供质量上乘的口粮,还满口答应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军粮,保证他们可以平安抵达渝城。

不过吴三桂并不打算提供太多辅兵。从娄山关、遵义去渝城的这条路,不到一年前吴三桂刚带着十八万大军走过一遍,久经战阵的平西王很清楚,赵良栋他们几乎不可能从半路上筹集到粮草。当粮草紧缺时,将领将会毫不犹豫地牺牲辅兵来保证对披甲兵的供应,最后战兵倒是平安到达了,但几万辅兵得有一大半横尸路边。所以吴三桂对赵良栋表示,他们可以从其它外省的将领手下借一些辅兵,但吴三桂不能提供太多贵州壮丁,那些平西王嫡系部队拥有的辅兵也不能借给他们。

赵良栋的亲兵营有一千人,张勇有八百人,王进宝也有五百人,再加上另外几个也被平西王排挤得呆不下去的陕西籍将领,此番离开贵州的共有甘陕绿营的三千八百多甲兵,以及他们生拉硬拽、从吴三桂那里软磨硬泡得来的六千辅兵。

平西王在粮草方面倒不是太抠门,提供给这一万名士兵相当多的口粮,足够他们吃到渝城还有富裕。而且吴三桂还给了赵良栋一份手令,让沿途的府县尽力配合,补充他们的粮秣物资,若是有辅兵潜逃,也不得包庇,一律要送还给赵良栋等人处置。

今天赵良栋等人率军开拔,吴三桂本想送出贵阳,但被几名将领好说歹说给劝住了。双方挥泪惜别后,吴三桂心情愉快地返回了他的临时王府,而张勇、王进宝二人也立刻换了一幅面孔,骂道:“断子绝孙的吴贼!我不报此仇,誓不为人!”

不过张勇和王进宝虽然骂得凶,但也就是口头上过把瘾而已,对方是权势滔天的平西王,手握重兵和一省藩地,朝廷的宠信更是无与伦比。

比如满汉不通婚这条戒律吧,哪怕连抬旗的赵良栋都无法逾越,但吴三桂并不是旗人,他的儿子却能够娶一个满洲姑娘为妻,而且还是姓爱新觉罗的,是太祖皇帝(努尔哈赤)的孙女,当今皇帝的堂妹。想找吴三桂报仇难如登天,想让他断子绝孙更是天方夜谭——他的孙子可是努尔哈赤的孙女生的,就是在邓名的前世,此时也没有人能想到将来吴世藩和玄烨这对表兄弟会争天下。

众将狠狠地喷了一通口水后,才止住骂声,打算继续行军。其他送行的人大都是平西王府的人,刚才都跟着平西王一起回去了,现在只剩下一个送行的将领还在。

这个将领名叫孙思克,和赵良栋一样是汉八旗的旗人,因为这层关系,两人平曰的交往不错。不过孙思克的旗人身份和赵良栋不一样,赵良栋是凭着军功自己挣来的,而孙思克的父亲乃是当年的广宁游击孙得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