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空军在这个时候急着动员运输机,摆明了不想让陆军与海军出风头。
用运输机执行轰炸任务,最大的问题不是运输机的运载能力,即便是Y…14C战术运输机,运载能力也超过了H…9B战略轰炸机,能够携带30多吨炸弹打击2500公里范围内的地面目标。最大的问题仍然是技术运输机不是“作战飞机”,虽然具有强大的运载能力,却不具备最基本的弹药投掷能力,更不具备瞄准与引导能力。
后者好解决,特种燃烧弹是非制导炸弹,不需要引导。如果适当降低运输机的飞行高度,或者轰炸城区内大面积目标,不用顾虑瞄准问题,以精确到米的现代导航技术、以及先进的风速风向探测仪,足以让运输机在准确的位置投下炸弹。
如何投掷炸弹,才是真正的难题。
与轰炸机不同,运输机没有向下开启的弹舱,只能从机身两侧的舱门、以及机身后部的舱门投掷炸弹。相对而言,因为特种燃烧弹的质量过大,无法人力搬运,所以只能从机身后部的蚌式舱门投出去。
受形势所迫,空军找到了最理想的解决办法。
所有运输机都有空投空降战车与物资货盘的能力,只要将炸弹装在货盘上,像空降战车一样投出机舱,就能完成轰炸任务。与轰炸机不同,因为没有配套的投弹设备,所以只能由运输机上的乘务员在投弹之前手动解除炸弹保险。
在琉球群岛南部的宫古岛进行了10多次实战投弹试验之后,运输机正式踏上战场。
2月8日当天,24架Y…14C与12架Y…15B分别在大阪与东京上空投下了近千吨特种燃烧弹,轰炸效果相当于近百架H…9B型战略轰炸机。
运输机的轰炸能力得到实战证实,大规模轰炸正式开始。
到15日,120架Y…14C与60架Y…15B参与了轰炸行动,以平均每天2架次的速度向日本本王的数十座城市投掷了近15万吨特种燃烧弹,占到同期空军总投弹量的40%,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主要打击力量。
20日,运输机再次登场。中间间歇5日,不是炸弹没有了,而是用来运载炸弹的特种弹药托盘(由1。5吨级标准空投货盘改进而来)用光了,空军不得不加大特种弹药托盘的采购量。
运输机大规模参与轰炸行动的前提条件是其他战场上不需要太多的空运力量。
之前,还有人在担心共和国如何使用每月生产的上百万吨弹药。随着200多架运输机陆续参加轰炸行动,现在该担心共和国的特种燃烧弹产量能否满足战争消耗,是否需要限制运输机的作战行动。当然,从成本上讲,运输机比战略轰炸机与战术战斗机更加“廉价”。原因无二,不管是Y…14C还是Y…15B都是全电动飞机,不需要使用昂贵的航空燃料,执行一次轰炸任务的成本不到战略轰炸机的千分之一,仅有战术战斗机的百分之一。虽然特种弹药挂盘的价格并不低”但是在大批量生产之后能够有效降低采购价格,比起轰炸机与战斗机上的专用弹药挂架也便宜得多。
总体而言,只要有绝对制空权,运输机不失为一种理想的大规模打击力量。
运输机在战场上大放异彩,只能算得上是对现有装备的合理利用。相对而言,空军另外一支参战力量的表现就更加引人瞩目了。
3月3日,空军的“航空航天远征大队”参加实战,向神户投掷了数十枚炸弹。
因为总参谋部已经取消了“试验部队”,将新式武器装备的试验测试工作交给了各军种与各独立兵种,所以空军没再笼统的建立“试验部队”,而是按照各新式装备的战术特点组建了专门的测试部队。
“航空航天远征大队”就是共和国的第一支空天作战部队!严格说,空天作战部队应该隶属天兵,不在空军的编制之下。组建该部队的时候,空军以“远征大队”主要在大气层内作战,所以必须有空军参与。因为天兵刚刚组建,实力相对较弱,没有能力与空军争夺话语权,所以只能默认空军的“霸道”行为,让空军独立组建了“航空航天远征大队”。当然,天兵也不甘寂寞,在得到总参谋部授权与专门的研发经费之后,组建了类似的“空天一体化作战试验部队”。
“空天作战部队”绝对是“新概念”。最早提出“空天作战”理论的不是共和国,而是美国。与空军的战术体系一样,空天作战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在夺取“制天权”,二是打击地面/海面目标。前者的实现难度最大,涉及到与敌人的空天作战部队对抗,在空天部队真正具备实战能力,且全面推广之前处于理论探索与研究阶段。后者才是空天作战部队的主要战术课题,也是共和国与美国空天部队的重点发展方向。
与其他作战力量相比,空天作战部队的最大优势就是高度与速度。一般情况下,只有飞行高度超过40公里的航空/航天器才算得上是空天飞行器。为了达到这个高度,最低飞行速度为8马赫。如此一来,包括冲压发动机在内的所有传统航空动力都无能为力。最初,几乎所有国家都把希望放在了“火箭冲压一体发动机”上,投入大量资金突破关键技术。随着“吸入电离式电磁推进理论”逐步成熟,共和国与美国都将重点转向了新领域,花费巨额资金推动新技术的实用化进程。不论是哪种推进技术,存在的技术难题都难以在短期内得到解决。为了尽快获得空天作战力量,共和国与美国都在加强冲压发动机的开发力度,尽量提高冲压发动机的性能。
参战的“航空航天远征大队”装备的就是以冲压发动机为主动力的KT…1型空天战机。
严格的说,KT…1因为不具备外太空飞行能力,最大飞行高度仍然在大气层内,所以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空天战机,只是升级的战斗机。即便如此,KT…1的多项性能仍然足以傲视群雄。最大65公里的升限、最快12马赫的飞行速度,就能让所有的现役战斗机对之无可奈何,也能让所有的防空系统成为摆设。当然,KT…1平均175亿元的单价也足以让任何一支空军感到囊中羞涩。
与战略截击部队的J…14Cmd2型战斗机相比,KT…1型更加注重速度与升限。
更重要的是,KT…1型仍然是“样品”,处于试验阶段,不具备实战能力。空军匆忙不迭的让KT…1型空天战机参战,目的只有一个,证明空天战机超强的对地打击能力,为“航空航天远征大队”争取到更多的发展经费。
让未装备部队、未完全形成战斗力的新式装备参加实战,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早在21世纪初,美军就在阿富汗与伊拉克战场上实验了多种新式装备,比如美军的第一种隐身无人战斗机。只有通过实战,才能证明新式装备的作战效能,也才能证明新式装备能否在未来战争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只要有机会,不管是共和国还是美国,都会想方设法的让新式装备到战场上走一趟。
KT…1的实战能力到底如何,空军从未对外公布。
战后,空军扩大了“航空航天远征大队”的规模,在基础技术领域投入了更多的研发经费,放弃了KT…1型空天战机的大规模采购计划,重点研制更先进的KT…2型与KT…3型空天战机。由此可见,空天战机的作战能力已经得到证实,只是KT…1的性能无法满足空军的需求。
与飞机诞生到参加战争一样,空天战机要想成为战争的主要力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两次“特殊行动”让空军露够了脸,就连CIA与五角大楼都高度关注共和国空军在日本战场上的作战行动。由空军采取的行动也能看出来,空军司令章忠宪的思想更保守,没有惊世骇俗的作为,却稳定有效的完成了国家赋予的使命。
第一阶段全面战略打击结束的时候,战争的最终结局不再有任何悬念。
第150章 片面停火
第二阶段有限打击行动持续到6月1日凌晨0时0分。
按照“时间表”的承诺,第二阶段有限打击行动的强度降低了二分之一,大部分作战力量撤离战区,主要作战任务由空军承担,海军也部分解除战略封锁,允许向日本输送包括粮食与燃油在内的更多的人道主头救援物资。
不是共和国军队不想打,而是找不到多少可以打的目标。经过第一阶段的全面战略轰炸打击行动,日本本土的有价值目标已经所剩无几。为了寻找打击对象,军情局还调动数颗军事侦察卫星与民用遥感卫星,花1周时间拍摄日本全境数字地图。不可否认,肯定有“漏网之鱼”,第二阶段有限打击行动的主要任务就是消灭“漏网之鱼”,确保日本无法在战后迅速复苏。
实际上,这一阶段的打击行动